本篇文章1803字,读完约5分钟

95公斤、165公斤、300公斤...这是常征镇梅思社区垃圾分类试点项目后三天的湿垃圾量。人数的增加让志愿者和清洁人员非常高兴。此外,来“绿色小屋”交流点、体验资源回收和参观环保展览的居民人数也在增加。这些变化给了常征镇和居委会的干部们信心和活力,他们连续几个周末没有休息,以促进垃圾分类,也让每个人都意识到做这个“最简单的困难的事情”将在未来受到考验。

普陀长征镇梅四小区试点垃圾分类显成效

垃圾收集量上升

梅思社区是一个有20多年历史的老社区。通过对垃圾分类的精细化管理,它的面貌发生了许多变化。

2018年初,常征镇党委进行了一次“大调查”,梅寺社区居委会成员陈老伯对镇领导说,社区在“旧改革”后焕然一新,居民们非常高兴。我希望今后能进行垃圾分类,使生活环境更加优化,生活习惯更加文明,环保意识进一步提高。

普陀长征镇梅四小区试点垃圾分类显成效

群众的呼声是党委和政府工作的目标,随着大规模调研工作的深入开展,“垃圾分类”越来越受到重视,并被常征镇列入工作日程。经研究,常征镇决定在梅思小区开展“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居委会和镇绿化与市容研究所召开了几次“三位一体”联席会议,落实相关事宜;培训48名志愿者,分发宣传材料,推动硬件改造……垃圾分类工作正式启动时,所有配套措施都已到位。

普陀长征镇梅四小区试点垃圾分类显成效

试点开始后,社区内设置了两个美观、干净、封闭的垃圾箱,干湿垃圾有序分离。路过的人感到眼前一亮,有疑问的居民竖起大拇指。垃圾房旁边有一台绿色账户智能兑换机,通过大屏幕推动垃圾分类。居民每天通过垃圾分类存储积分,并定期用该设备交换相应的奖品,共同实践绿色理念。

普陀长征镇梅四小区试点垃圾分类显成效

新出现的“绿色小屋”对居民来说更加令人惊叹。整个小屋结合了环保的主题,并配有长凳、架子、绿色植物等。,由各种废弃物回收利用,并设立垃圾分类宣传区,让居民近距离了解和体验垃圾分类,推动垃圾分类精细化管理深入人心。

普陀长征镇梅四小区试点垃圾分类显成效

现在,常征镇梅思社区的湿垃圾量已经从第一天的44公斤增加到300公斤。

受益人自愿

"老叔叔、老姐姐,每个人都从垃圾分类中受益,每个人都自觉感觉好一些."每次把垃圾放进去,住在11楼的沈阿姨都会出去帮助志愿者和清洁工。她说,这栋楼的居民对“垃圾分类”前后的变化感受最深。

11号楼离垃圾房最近。过去,虽然垃圾房日夜开放,但垃圾经常散落在地上,走廊里总是有一股异味,这在夏天更麻烦。垃圾分类后,要求放在6:30-9:00和16:00-19:00,其余时间封闭管理,大大减少了异味。每个人都对此赞不绝口。

住在五楼的周老伯被社区改造后的美丽环境深深感动。在进行垃圾分类后,他主动签署了承诺书,收集垃圾桶,记分卡和宣传材料。由于年龄的关系,周老伯遇到了一些他不了解的问题。他经常请绿化城市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和居委会的干部回答,然后把他们详细介绍给邻居。他经常说:“多注意厨房,生活更舒适。”

普陀长征镇梅四小区试点垃圾分类显成效

目前,社区1000多户签署了650多项承诺,发放了600多个家庭分类垃圾桶和绿色账户磁卡;主动分类占总人口的65%以上,居民纷纷去居委会询问相关事宜。

“三管齐下的办法”促进进一步的工作

开始“垃圾分类”并不难。它怎么能保持很长时间?这是常征镇、梅思社区和城镇绿化及市容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为使垃圾分类试点稳步启动并进一步深入,常征镇党委决定采取“三位一体”+志愿者+专业指导三管齐下的方式。

接受试点任务后,居委会党支部书记周明确表示,要落实措施,不搞面子工程。在沟通协商中,逐一解决保洁人员调整、设备配置、知识培训和激励措施等问题;根据收集到的湿垃圾数量,物业公司对保洁人员给予一定的奖励,保证了试点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普陀长征镇梅四小区试点垃圾分类显成效

居民区党总支带头到第一线,实行定点垃圾投放,并保证志愿者在垃圾投放期间值班;与相关部门协调,让“绿色账户”的人能早受益,多受益。以党员和建筑领导为骨干的“美思志愿者”在前期就通知了相关事宜,并挨家挨户发放宣传材料。试点开始后,志愿者选择每天早晚在垃圾箱值班,进一步巩固社区垃圾分类的投放效果。镇绿化市容所和居委会干部每天数次与现场居民“面对面”,解决垃圾桶水电配套等问题。

普陀长征镇梅四小区试点垃圾分类显成效

为了弥补垃圾分类“后处理能力不足”的不足,在区绿化和市容局的支持下,常征镇实施了分类、收集和运输、提高处理能力、购买第三方服务等工作。,后续试点所需的200个垃圾桶和绿色帐户卡已准备就绪。镇绿化市容办公室负责人表示:“目前,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同感明显增强。在未来,我希望更多的居民能够逐渐形成“我要分家”的自觉行为。"

来源:上海热线新闻网

标题:普陀长征镇梅四小区试点垃圾分类显成效

地址:http://www.shcafe.org/shzxxw/502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