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6838字,读完约17分钟

新中国成立之初,天山地区仍处于乡村状态,教育是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小学和中学,唯一的农村小学仍然在寺庙里。如果说发展平民教育,使广大工人的子女能够背着书包上学,被视为工人解放的重要标志,那么教育在天山地区的普及就可以证明这一历史事实。

长宁天山 教育普及的繁茂之地


天山一中位于天山路街核心区,原名天山新村二小学,建于1954年。这所学校是在新世纪后重建的。因为原来的天山被拆除了,第二个变成了一个小的,第二个向西移到了茅台路天山五村170号。

根据我的记忆,参照长宁区的记录,截至1978年改革开放前夕(该区记录中的统计年份截止于1992年),天山地区共有7所中学,即天山中学、遵义中学、玉屏中学、玉屏二中(姚连生中学)、泸定中学、娄山中学和东方中学,加上天山二中和古北二中(这两所中学)。还有9所小学和6所幼儿园。它的发展速度和规模是该地区其他街道无法比拟的。

长宁天山 教育普及的繁茂之地


天山中学建于1954年,是一所完整的中学,2004年迁至天中路新校区。这幅画展示了最初的校园。


玉屏中学(玉屏南路158号)建于1963年,现已改建为私立新世纪中学。


建于1963年的天山二中,在招收大井岗、杜家寨、天山五村、天元二村等上海县学生的条件下,向上海县借用了土地。


古北二中(古北路436号),也是用土地修建的,建于1978年。它现在是中国师范大学古北校区和一所私立眼科医院。


建于1966年的紫云路第二小学已不复存在。这张照片拍摄于20世纪80年代末。(照片来源地区地名办公室)

古北一中最古老的小学

古义小学是作者的母校,是天山地区最古老的学校,其前身是庙里的英瑞庙小学。2016年,建在地铁15号线天山路站的古义小学与区邵克站一起被拆除。英瑞寺是一个道教场所。据说它是为了祭祀汉蒋英而建,建于清朝(具体年份不详)。清咸丰十年(1861年),太平军进攻上海,1937年,日本侵略者于8月13日轰炸上海,两次被战争摧毁。1946年,在修复后的寺庙里建了一所小学。1949年5月,上海解放,改名为古北路一号小学。

长宁天山 教育普及的繁茂之地


已有70多年历史的古北一中,在轨道交通15号线天山路站建设中被拆除。图中红鹤后面的地方是古义小学的原址。

作者于1959年入学,当时的学校容量仍然很大。旧校舍位于1963年新建校舍以西约50米处(新校舍靠近古北路)。当时,学校的大门是一扇木门,门前有一座小木桥,还有一条尚未填埋的小河(1959年底填埋)。走进校门,有一棵高高的银杏树,树上绑着一个铁钟,当班级上下时,看门人拉着绳子敲响了钟。寺庙是一个扭曲的圆形建筑,中间有一个院子,后排中间有一间教师办公室,东、西厢房有教室,两侧厢房有教室。前排有校长办公室、教务处和总务科,顶层有一个阁楼,是教员宿舍。这座扭曲的房子不能容纳24个班级,所以两排东西向的平房和一排南北向的平房被建在扭曲的建筑的南边作为教室。厕所在西南角,没有自来水,是个干厕所。夏天有暴雨的时候,污水池会溢满水,所以学生们不能去厕所,男孩们很容易解决,女孩们在匆忙中哭泣。

长宁天山 教育普及的繁茂之地

古北一中新校舍于1964年开学。在新校舍里读完六年级后,作者于1965年夏天毕业。古北一中的少年乒乓球队是长宁区小学联赛最好的队伍之一,笔者是该校队的主力队员之一。


1964年秋,古义小学男子乒乓球队的五名队员与男子乒乓球队的四名老师合影。前排左边第一个是提交人,12岁。后排从右到左依次是徐老师、何顺兴老师、严老师和马老师。何顺兴是国家级裁判员,学生们称他为“伟大的何老师”。在这五个队友中,只有两个名字排在中间,右孙,住在上集新村;左宝德富住在天山支路的巷子里。

长宁天山 教育普及的繁茂之地

当时,许多家庭有几个孩子在同一所学校学习。提交人和他的大哥在古伊小学上学(大哥1951年入学),其他五个兄弟姐妹都在古三小学上学。同学陈庆怀(同级)与作者均为少先队大队干部,陈为组长,作者为大队宣传委员。记忆中,他家有七个兄弟姐妹在古北一中上学。古北一小学的学生基本上是天山四村(新寺村)、上集新村、古北一村和高家巷的孩子。陈清华住在上集新村东侧三星牧场的一所房子里。

长宁天山 教育普及的繁茂之地


1965年古北一中少先队骨干与大队辅导员在天山公园合影。前排右二部的作者和该旅的宣传委员;后排左起第二位是队长陈庆怀,他是90年代的街道办事处主任。

说起他的母校,我不得不说说古北路小学(古北路211弄),今天它深深地隐藏在居民区。这所学校建于1965年,位于高稼祥故居的农田里,原名“古北路四小学”。既然是第四小学,那第二小学和第三小学呢?古北第二小学96版县志中没有记载,因为早在20世纪80年代,古北路天山支路古北小学就被拆除,建起了一个新的教师村(现古南社区),2000年古北路159弄7号古山小学在开发虹桥万博花园时对土地进行了调整,将其划入南侧的“新古北中学”(现娄山中学)。今天,古北路一、二、三号小学已经全部停课。古北路小学,曾经的“古思小学”,让我想起了另外三所叫古北的小学。

长宁天山 教育普及的繁茂之地


古北路小学,位于古北路211弄,建于1965年,是古北路的第四所小学。


图中的古南社建在古北二小学旧址上,这在96版地方志中没有记载。

新农村教育设施同步建设

天山地区的教育配套设施与天山新村建设同步。天山第一村和天山新村第一小学建于1952年;天山二村、天山新村二小学和天山中学建于1954年;天山三村和玉屏南路小学建于1956年。中小学配套建设持续了14年,直到文化大革命前夕。这个规模在整个地区甚至在中心城市上海都是最好的。继天山中学之后,遵义中学建于1959年;1963年,玉屏中学(现新世纪中学)和天山二中建成;1964年,玉屏二中(今姚连生中学)建成;1965年,泸定中学和庐山中学建成;东方中学成立于1966年。玉屏二中更名为“姚连生中学”,是由于高稼祥后宅有一个在海外开发的姚家的捐赠。从“姚连生”的名字来看,它属于作者的祖父,而作者的祖父姚宏生与姚连生有着同样的“生命”。

长宁天山 教育普及的繁茂之地


当年天山中学的校门指向娄山关路,对面是原天山二小学。


与天山三村同时建成的玉屏南路小学建于1956年。


玉屏二中(玉屏南路450号),建于1964年,20世纪80年代更名为“姚连生中学”。


建于1965年的泸定中学,原名中山西路909号,现为中山西路911弄1号。

天山地区的天山中学资格最老。1982年被评为区重点中学,乐团被命名为上海中学生艺术团乐团。2007年,他搬到了隔着一堵墙的娄山镇中学,并在这块土地上建造了金红桥国际中心大楼。天山中学迁至天山路上的长宁图书馆北侧,在长宁路和天山路之间新建了一条“天中路”。娄山关中学取代了“新古北中学”。

长宁天山 教育普及的繁茂之地


金虹桥国际中心于2014年开业,它是在原天山中学和娄山关中学的基础上修建的一座“门”形建筑。


天中路新天山中学的大门现在是中国师范大学附属天山中学。


从长宁图书馆俯瞰中国师范大学天山中学。


古北中学建于1956年,在新世纪初被拆除重建,曾更名为“新古北中学”,现已被娄山关中学合并。

遵义中学是理工大学的“胚胎”


上海工程大学仙霞路350号的校园,诞生于交通大学机电分院,该分院成立时租用了遵义中学。

今年是上海工程大学成立40周年。人们普遍知道工程科学大学位于仙霞路350号(仙霞路芙蓉河路的拐角处)。很少有人知道遵义中学成立时租房的经历。20世纪50年代,天山地区只有天山中学是一所完整的中学,其他都是初中。大部分被高中录取的天山儿童被分配到铁路东侧的和平中学、延安中学、番禺中学、复旦中学等完整的中学,路途遥远。

长宁天山 教育普及的繁茂之地

有鉴于此,区教育局在连谏新村西侧征地建了一所完整的中学,因为它在遵义的路边被命名为遵义中学。学校大门朝南是仙霞路。作者的大哥是遵义中学(1963)的第一个高中毕业生。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高中入学考试被取消,所有的中学,无论初中和高中,学习五年,高中毕业。目前,天山地区的中学资源已呈现出过剩的迹象。

长宁天山 教育普及的繁茂之地

遵义路仙霞路拐角处的遵义中学原校舍。图为遵义路侧门。该校舍于2006年被拆除。(照片来源:理工大学校友办公室)


图为80年代初就读于交通大学机电分校的学生,背景为仙霞路学校的正门。(照片来源:理工大学校友办公室)

1978年,交通大学租用了遵义中学的校舍,成立了交通大学机电分院。经过几年的发展,机电专业规模庞大,脱离了母体,现在的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就建在仙霞路350号。理工大学官方网站将1978年作为上海理工大学的成立年。这个“胚胎”时期是在遵义中学的教学楼里度过的。理工大学仙霞路校区建成后,遵义中学继续被借用,直至新世纪初土地被开发,并与北侧原天山新村一小学一起被拆除。2012年,一个形状像“靴子”的上佳中心竣工。

长宁天山 教育普及的繁茂之地


上佳中心建在遵义中学和天山的一个小地块上。这座建筑看起来像一只“靴子”,于2013年开放。

东方中学是邵克站的前身

不幸的是,东方中学在文化大革命爆发时无法招生。空一年后,学校于1967年秋季开学。当时,分别从娄山关中学和泸定中学转到两个班的68名初中学生实际上是集体转来的。从1968年开始,学校开始正常招生。提交人的双胞胎弟弟于1972年毕业后被分配到古三小学。这对双胞胎遇到了一位好老师,鲍·(后来转到上海教育学院当教授),他于20世纪60年代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1977年恢复高考后,他和校长建议从当时二年级8个班的400多名学生中选54名基础较好的学生组成“强化班”,并选双胞胎弟弟。这位鲍老师把铺盖搬进了学校,并从一年级的数学、物理和化学教程中选了“强化课”。1978年夏天,54名强化班学生被11所大学录取(其中两所是双胞胎),两所是复旦大学物理系(其中一所是双胞胎阿达),20多名学生被高校和中学录取,这使得鲜为人知的东方中学出现在该地区。

长宁天山 教育普及的繁茂之地


东方中学建于1966年,1981年改为长宁区邵克站。


2016年,在地铁15号线建设中,韶客站被拆除。

由于资源过剩,东方中学于1981年停课,改为长宁区少客站。今天,不要说年轻一代只记得少客站,却不知道有东方中学。甚至地区记录也没有记载东方中学15年的历史,这是一个缺点。随着轨道交通15号线天山路站的建设,这座延续了半个多世纪的教学楼被夷为平地。

长宁天山 教育普及的繁茂之地

根据邵克站拆除后的地面情况,15号线天山路站场地在围墙内。

上海“老手艺”和“大工匠”的摇篮

天山路1800号上海职业技术培训指导中心,其“老基础”是上海市劳动局第三技工学校。

天山路1800号院是上海职业培训指导中心,宏伟的建筑面向繁忙的天山路。但是周围的老居民习惯称它为“老三际”。“老三际”是上海市劳动局第三技工学校的简称。老山治创建于1951年,1956年学校迁至天山路。老上海人称技术工人为“机械师”,而北方人称他们为“工匠”。无论是工匠还是技工,老一辈都是由老师和学徒继承的,没有专业技术学校来培养他们。

长宁天山 教育普及的繁茂之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建设急需大量熟练的制造业工人。上海是历史上第一个。1951年,第一至第三所技工学校在上海劳动局的管理下成立。这些技工学校可以说是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先驱。当时,他们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2-3年,培训中等技能工人10多种工作,如车削、钳子、刨、铣、锻造、磨削、冲压和焊接。到1966年,“老三际”已有近5000名毕业生,分布在全国各省市的机械行业。许多早期毕业生后来成为中国制造业的“伟大工匠”。姚希进是作者的同一个堂兄弟,1960年毕业于这所学校。他在毕业的同一年被海军空空军士兵选中,成为了空的一名军事机械师。退休后,他是上海第九机床厂的科长。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初中毕业后,平民子女都喜欢参加中专考试,目的明确,就业早,从而减轻了父母的负担。因此,中学的录取分数高于普通高中。

长宁天山 教育普及的繁茂之地

20世纪70年代的“老三际”之门(源网)。

“文化大革命”期间,“老三际”停产,改为长江机械厂。1972年,工厂成立了长江机械厂技工学校。我在网上搜索了第一批改名为长江机械厂技工学校的学生发来的“帖子”。这群学生在他们的“帖子”中写道:那一年大约有200名学生注册,他们在1974年毕业时没有颁发毕业证书。1986年1月,该证书重新颁发,并加盖公章,恢复为上海市劳动局第三技工学校原名称。

长宁天山 教育普及的繁茂之地


1972年,“老三际”更名为长江机械厂技工学校。图为首批入学学生。(源网络)


“老三际”的校徽和文革期间的毕业证书。(源网络)

“老三际”于1984年恢复。四年后的1988年,学校更名为上海第三高级技工学校,次年3月,一个高级技工班开学了。从1972年到1992年,这所技术学校培养了1317名中级技术人员和184名高级技术人员(在职高级学生)。这184名高级技师是“大工匠”,“老三际”无疑是上海“大工匠”的摇篮之一。

长宁天山 教育普及的繁茂之地


天山路1800号“老山治”以南的房产也归“老山治”所有,该建筑建于20世纪80年代。

“方化”与人们的穿着有关


成立于1951年6月的华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在延安西路的学校门口开学了。(来源百度百科)

20世纪70年代初,“方化”学校门口。(来源百度百科)

“方化”是华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的缩写,该学院曾更名为“中国纺织大学”,现更名为“东华大学”。我们家门口的大学与13亿中国人的穿着息息相关。方化成立于1951年6月。同年,中国整合了交通大学纺织工程系、上海纺织工学院纺织系和上海市工业学院纺织系,成立了隶属于纺织工业部的华东纺织工学院。该学院选择了光华大学(1937年被日本侵略者夷为平地),然后在新井区征用农田进行建设。1951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任命纺织技术专家、教育家张方佐为首任主席,黄若兰、钱宝军为副主席。

长宁天山 教育普及的繁茂之地

1952年至1956年,先后并入南通学院纺织系、武汉中南纺织学院印染班、四川乐山职业技术学院、苏州苏南工业学院纺织系、上海华东交通工业学院机械系和青岛理工大学纺织系。因此,“方化”成为中国最大的纺织高等学府,集科技于一身。1985年更名为中国纺织大学,1999年更名为东华大学。2005年,松江校区建成。

长宁天山 教育普及的繁茂之地


1985年,学校更名为“中国纺织大学”。图为学校领导剪彩现场。(来源百度百科)


东华大学中山西路大门草坪。(来源百度百科)


东华大学松江校区于2005年竣工。(来源百度百科)

这所大学有许多科研成果。近年来,中国宇航员穿着由东华大学研究团队发明创造的全套“泰空”宇航服,引起了公众的注意。我想讲的是中国化纤之父第一副总裁钱宝军和他的弟子顾开发化纤的故事。钱宝军早年就读于英国曼彻斯特纺织大学。回国后,他致力于化学纤维的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当时的棉花生产无法满足4.5亿同胞的服装问题,西方国家封锁了对中国的禁运。国家迫切需要发展化学纤维来弥补棉花生产的不足,解决6亿人口的服装问题。钱宝军奉命完成这样一件“大事”。20世纪60年代,“真酷”和“尼龙”等纺织品出现在中国,它们是早期的化学纤维产品。学术界称钱老为“中国化纤的创始人”。

长宁天山 教育普及的繁茂之地

被誉为“中国化纤之父”(来源百度百科)的原华纺织副总裁钱宝军教授


东华大学学生艺术团原创话剧《钱宝军》剧照。(来源百度百科)

笔者没能见到这位大师,但采访了他为数不多的研究生之一的顾教授。我之所以采访顾教授,是因为她主持的“新型共聚物mcdp的连续聚合、纺丝、染整技术”项目获得了2014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作为第一发明人,钱宝军的顾教授获得了“新型共聚酯mcdp连续聚合、纺丝及染整技术”项目2014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图为顾教授在北京领奖。

听了顾教授的讲解后,我对化学纤维有了一点了解。聚酯纤维是已知最早的“真酷”。20世纪60年代,化学纤维在中国问世后,不仅解决了中国棉花原料不足的问题,也成为当年的时尚。然而,这些初级产品有一些缺点,如手感硬,透气性差,容易起球和染色困难。为了克服这些缺点,有必要对聚酯纤维进行改性。谷老领导的课题组的获奖项目是新一代“改性聚酯”,它有四大优势:一是纤维手感柔软;第二是不起球;第三,纺纱性能好;第四,常压染色色牢度高。可与棉、毛、丝、麻等所有天然纤维混纺,同浴染色。为了给作者一种直观的感觉,顾老让妻子拿出一套西装。这套服装是由新一代涤纶和羊毛50%混纺面料制成的。顾教授让作者随意拧一把衣服,然后放开,没有任何皱纹,挺括而柔软。该面料采用的新技术已获中国发明专利10项,申请国际发明专利3项,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长宁天山 教育普及的繁茂之地


顾教授在将近八十岁的时候就深入到了生产一线,她的两个弟子就在她的旁边。


2015年3月,记者上门采访79岁的顾教授。她告诉记者,还有两名研究生没有毕业,她将在一年后辞职。

从钱宝君到顾,从顾到她众多的接班人大师和医生,四代化纤专家接力发展,使中国化纤走在世界前列。据说我们家门前的“方化”(东华大学)与13亿中国人的穿着息息相关,名副其实。

一滴水可以看到太阳的光芒。天山,从教育的不毛之地到教育的丰饶之地,印证了新中国教育的发展足迹。

来源:上海热线新闻网

标题:长宁天山 教育普及的繁茂之地

地址:http://www.shcafe.org/shzxxw/425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