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65字,读完约4分钟

"定位要高,机制要新,服务要有效."围绕这一总体目标,近年来,虹口区劳动和社会保障监察大队一直在完善服务措施,发展个性化和差异化服务,提高政府服务的准确性和便利性。不断探索新途径,充分利用“互联网+政府服务”技术体系,构建“一个数据信息平台、一个信息人员、一个企业信息分类管理机制”的纠纷解决机制

虹口区劳动保障监察大队预警工作创新做法

建立单位数据信息平台,帮助日常动态监管

虹口区不大,但有不少企业。根据虹口区劳动保障监察日常检查数据库,单位数量稳定在7000多个。为了便于对这些企业进行动态管理,虹口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在此基础上,通过共享区市场监督局、区税务局和区统计局的数据库,对企业信息进行补充和确认,建立了完整的虹口区地方企业基本情况数据库。据统计,在完整的单位数据库中已收集了46,979个工商注册企业、20,520个纳税单位、247个地区机构、144个协会和356个私营非企业单位。同时,通过积极联系统计局、区科委、区国资委等部门提供企业相关服务信息,收集统计了1373家“四强”企业的相关指标、区内322家国有企业名单、区内98栋重点建筑和33家园区企业分布情况、区内53个政府投资项目和59个非政府投资项目的主要情况。

虹口区劳动保障监察大队预警工作创新做法

此外,虹口大队还建立了各相关企业部门的信息交换和维护机制,签订了定期交换企业数据的协议,加强了与区企业服务局、区招商办等服务企业部门的沟通,及时收集和更新数据,逐步形成了自下而上的信息收集和横向数据补充的动态维护机制。

虹口区劳动保障监察大队预警工作创新做法

单位数据信息平台的建立极大地方便了大队的日常工作,如专项检查、日常监督、监督后的走访等。每当有新的法律法规、国家节假日、重大活动会议等时间节点,稽查人员可以根据信息平台上的数据上门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接受企业咨询,让企业第一时间了解法律的使用情况。

虹口区劳动保障监察大队预警工作创新做法

整合一个信息收集团队,公布并监督上一步

大数据的使用一直是劳动监察手段的一部分,而人事管理是纠纷处理的关键。但是,稽查大队长期以来面临着人力不足的问题,与被监管企业的数量不相匹配,稽查人员非常有限。为此,虹口大队通过加强街道劳动关系协调员的队伍管理,打造了一支善于拼搏的基层信息收集者队伍,形成了一套可操作性强的工作机制。

虹口区劳动保障监察大队预警工作创新做法

根据该机制的内容,该旅定期发布新注册企业的名单,要求协调员在三个月内建立联系,从在该地区经营的企业收集信息;另外,对于企业库中的库存企业,至少每三个月应该访问一次,对信息进行更新和动态管理。每年年中,大队将集中收集和录入全库的企业数据,并将协管员检查的次数和效果纳入街道和谐劳动关系综合评估,加强协管员的培训和抽查,确保收集到的数据及时更新。在这一机制的保障下,截至今年第三季度,该区各街道的劳动关系协调员收集了4,157份数据,包括811个新单位、494个关闭单位和3,079份更新信息。

虹口区劳动保障监察大队预警工作创新做法

动态掌握用人单位的信息,不仅加强了与企业的联系,也有利于监督大队及时了解行业变化。它还可以预测企业用工中可能出现的纠纷,判断劳动争议的趋势。今年8月,通过这一机制,全区人民和社会部门了解了企业需求,在上海花园广场节能环保产业园中心功能区举办了人力资源政策专题研讨会,并结合具体案例对200多名企业代表进行了法制宣传,效果显著。此外,截至今年第三季度,该机制还帮助大队完成了对659户家庭的监督和处理。

虹口区劳动保障监察大队预警工作创新做法

形成一套信息分类和监管机制,并对预警进行分类和管理

在比较企业信息动态和定期维护补充的基础上,大队可以借助数据平台及时介绍劳动保障监察的违规和监管情况,并对用人单位进行分类监管:未违规的用人单位被列为甲级,每季度进行一次检查;违法违规一次或两次的用人单位被列为乙类,每月进行一次检查;有群体纠纷和拖欠工资的雇主被列为丙类,监督大队和街道协调员侧重于监督。

虹口区劳动保障监察大队预警工作创新做法

同时,在大规模企业调查的基础上,大队采取“四位一体、三位一体”的工作方式,对区内重点纳税企业、从业人员50人以上的重点企业、上一年度举报投诉的隐患企业、三个月内新注册企业进行重点走访。在大规模调查中,区人社局和劳动保障监察大队共调查走访各类企业2551家,其中大规模调查企业105家,重点企业301家,隐性企业154家,新增企业1522家,其他企业469家。收集了近100份各类申诉,所有申诉都与企业进行了沟通和反馈。通过参观,我们可以及时掌握企业动态,了解企业需求,实现预警。

来源:上海热线新闻网

标题:虹口区劳动保障监察大队预警工作创新做法

地址:http://www.shcafe.org/shzxxw/719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