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55字,读完约4分钟

崆江路街道社区邻里中心群众性团队活动

梅州路邻里中心“战斗机器人”亲子主题活动

延吉邻里好邻居中心老莱科创意手册

银星邻里中心幸福之家“快乐儿童广场”幼儿趣味体验活动

东方记者朱伯特。据该网站9月28日报道,一张点缀着睦邻友好中心的地图和一份建筑评估报告是杨浦区社会建设办公室主任林彤手中的两件珍宝。“目前,杨浦已经建成并投入运营了43个社区居委会,其中50个将在年底前建成。”林彤告诉东方。“好邻居中心不仅要建,还要通过评估来提升。经过三个月的第一轮评估工作,我们将要求低评级中心进行整改,并在今后实施退出机制,使好邻居中心真正贴近市民需求,成为人民群众的家门口会所。”

社区睦邻中心建设的杨浦模式

社区生态学:寻找人并提供服务

杨浦区社区邻里中心的功能定位是“人民之家前的会所”。“为人民提供便捷的生活服务,促进居民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一直是我们的价值取向。”林童说:“我们应该愿意投资于为人民服务。通过“回收一批、调整一批、租赁一批”的方式,多渠道推进好邻居中心建设。

社区睦邻中心建设的杨浦模式

林彤介绍说,大乔街周家排路社区居委会原来是一个1400平方米的国有资产,其前身是周家排路小学。学校搬走后,它被用来出租。由于管理不到位,一度造成了集体租房的混乱。通过改造和转型,它不仅填补了公共管理的“短板”,而且为周边居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会所”。尹航街将原投资中心近700平方米的办公空间改为开鲁路邻里中心。江浦路街道辽源西路邻里中心出租一套面积约1500平方米的门面房子。这座房子最初是用于商业展览,生意冷清,但它正好适合公共服务。到今年年底,50个居委会建成后,总建筑面积将达到37600平方米。"

社区睦邻中心建设的杨浦模式

通过个人访谈、问卷调查和团体访谈的方式,调查显示,居民对杨浦区邻里中心的知晓率为96%,参与率为75%,需求率为88%,支持率为91%(其中44%非常支持),满意度为82%(其中45%非常满意)。

基层创新:大胆尝试,充分发挥优势

基层创新引领社区邻里中心乃至整个社区的健康发展,邻里中心本身根植于基层创新。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过程中,各街道、居委会和社会团体大胆尝试和创新,各种新的方式和思路层出不穷。社区睦邻中心全面推进以来,各睦邻中心都“开动脑筋,注重活动和服务”,涌现出一批特色鲜明、典型实用的创新案例。

社区睦邻中心建设的杨浦模式

陈家头邻里中心虽然空间有限,但通过创新工作方式和提供特殊服务,吸引了大量周边居民,甚至一度出现活动室短缺,多个社区出现民主协商和轮岗活动的场景。

梅州路邻里中心采用“老加小”与专业社会工作者相结合的日常管理和运作模式。“老+小”,即社区中老党员的老书记与年轻的社会工作者和管理者一起管理。老党员对社区情况有更好的了解,可以提出一些“脚踏实地”的工作思路和活动计划,而年轻的社会工作者和管理者可以为睦邻中心的管理注入创造力、新观念、新思想和新方法。传统与创新的结合可以在睦邻中心的日常运作和管理中创造更多的火花。同时,

社区睦邻中心建设的杨浦模式

多元化模式:政府与社会的合作,三个社会的联系

传统的社区文化中心和其他公共空室通常由政府经营,提供“自上而下”的管理,但从长远来看,政府和群众往往有一种距离感。

林彤介绍,在社区居委会建设过程中,注重政府与社会的合作以及三个社区之间的联系。大多数社区居委会依靠社会组织管理,融入更加灵活的管理内涵,采用社会化手段,弱化了行政色彩。

“一些社区居委会还建立了居民评议和民主自治的平台,如‘咨询委员会’、‘自治委员会’、‘社区服务促进会’,充分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提高了群众的参与度,激发了居民当家作主的意识。”

杨浦区邻里中心的建设,不仅积极调动了社会各方面力量,优化了社会资源配置,而且发挥了民主协商的特色内涵,促进了居民积极参与各种公益活动,合理管理社区公共事务,形成了社区自治的良性循环体系和多元的政府与社会合作模式。

来源:上海热线新闻网

标题:社区睦邻中心建设的杨浦模式

地址:http://www.shcafe.org/shzxxw/713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