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92字,读完约4分钟

捡拾沿街散落的各种垃圾,说服非机动车和行人遵守交通规则,帮助社区居民正确分类摆放垃圾...近日,一群肩上扛着蓝筐、身穿蓝色马甲的志愿者走进江湾镇的主次干道和社区小巷,为辖区内的文学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居民们也亲切地称它们为“小篮子”。

虹口江湾镇街道成立志愿者服务队助力创文工作

从“不相信”到“帮助”

下午5: 30,忙了一天工作的江湾镇街道图书馆馆长许并没有急着收拾东西回家。相反,他带着他的“小篮子”志愿服务出发去了新市北路(丰镇路-中长路)。

记者注意到,新石北路(丰镇路-中长路)虽然只有几百米的长度,但沿途有很多餐馆、江湾医院、江湾公园、66路公交总站等拥挤点。此外,该市5: 30以后的傍晚高峰是相对不文明的,如乱扔垃圾,过马路,非机动车随意停车。只见许在马路两边来回奔跑。路人不时在路上扔掉食物、纸巾、烟头和其他垃圾,并把它们分类放入篮子里准备好的塑料袋里。同时,她不断观察道路两旁的行人和非机动车,一旦她发现有人要过马路,她立即出声劝阻。

虹口江湾镇街道成立志愿者服务队助力创文工作

街道整洁和交通文明是城市文明的重要表现。许说,实际上,路上行人的素质明显比以前高,大多数市民经过劝说后可以立即纠正自己的不文明行为。但最让她高兴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支持“小篮子”的工作。

原来,当许在新市北路(丰镇路-中长路)开始做志愿者时,很多市民认为这是一场“形式主义”的表演,持续不了几天,有时他还会调侃一番。但是在看到她和她的队友在这里坚持了一个多月之后,来来往往的人终于“承认”他们是认真的,做了真正的事情,他们对他们的态度明显好得多。“看到我们正在把不分青红皂白停在指定区域的非机动车转移,许多男同性恋者会过来帮忙;有时候天气太热,路边的商家会主动邀请我们进去吹空的调子,休息一下……”

虹口江湾镇街道成立志愿者服务队助力创文工作

引领住宅区的新时尚

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上海进入了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时代。但是,在《条例》实施之前,如何让垃圾分类的概念深入居民的头脑呢?如何帮助居民主动养成良好的垃圾分类习惯。一位负责垃圾分类的居委会干部坦言,作为一个老城区,每个区的情况都不一样,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是多方面的,这并不难。

虹口江湾镇街道成立志愿者服务队助力创文工作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各住宅区垃圾分类推广工作开始时,一批“小背包客”主动站了起来。“我们在家退休,时间相对充裕。宣传指导工作可以交给我们。”住在丰镇路的张阿姨就是“小篮子”之一。她说,做好垃圾分类工作是一件对未来有益的大事,每个人都应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

虹口江湾镇街道成立志愿者服务队助力创文工作

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中烈社区,在开始实行定时拆桶、分放的做法时,遭到了一些居民的反对,甚至有一些人直接在垃圾堆放点附近发脾气。为了做好居民的思想工作,居民区的“小筐”自发组成了垃圾分类宣传小组,不仅挨家挨户宣传垃圾分类知识,还轮流在垃圾分类点旁边观看,指导居民正确分类和运送垃圾。对于独居老人和社区中孤独的老人来说,“小篮子”会定期上门收集和运送。“虽然新配备的四类垃圾桶比以前的垃圾桶容量更大,但在《条例》正式实施时,社区居民的垃圾分类参与率已达到90%以上,每天产生的湿式垃圾桶数量几乎翻了一番。”小区党支部书记夏秀峰说。

虹口江湾镇街道成立志愿者服务队助力创文工作

如今,“小篮子”志愿者服务团队已经遍布街道的33个居民区,有1000多人。相关街道负责人表示,在下一阶段,街道将继续利用植根于社区的“小篮子”,以“最高标准、最佳水平”为目标,形成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动员、社会组织协调、志愿者参与的优美环境治理体系,打造具有江湾特色的“创文”品牌。同时,针对各居住区工作中的重点、难点和薄弱环节,探索形成“一个住宅、一个方案”和“一个社区、一个对策”,努力在辖区内创造美好环境,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生活。

来源:上海热线新闻网

标题:虹口江湾镇街道成立志愿者服务队助力创文工作

地址:http://www.shcafe.org/shzxxw/606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