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11字,读完约4分钟

居委会的办公空间已经成为周围居民的“切入点”。最近,普陀区常征镇的26个居委会都被改造成了“邻里聚会”社区的公共客厅。居民们可以在这个温暖的世界里开个小会,放松一下,也可以做简单的自助体检;居委会干部没有固定的工作岗位,共享办公模式颠覆了他们原有的工作方式,也是对整个基层服务理念的颠覆。

共享办公 普陀这个居委会成居民“打卡点”

设立前台进行“首次咨询接待”[S2/]

襄垣丽都居委会办公室很容易找到,沿着马路的门很醒目,你可以看到两个字“邻里”很远。这是常征镇为所有居委会打造的标准化大门,通过“邻里聚会”的理念构建和谐社区。

居委会设立前台,承担“首问接待”的功能。每天,社会工作者轮流接待居民的来访,以便立即了解居民的需求并给他们答案。住宅区党总支书记陈刚表示,前台接待模式的改变意味着对社工的更高要求,每个社工都必须具备“全岗位沟通”的能力。然而,如果社会工作者遇到他们无法解决的问题,他们也可以求助于墙上的大电子屏幕。这个由普陀区民政系统搭建的“云平台”,是所有住宅区的标准。该平台覆盖了各种社区信息和政策查询,还具有预约各种事务的功能,可以与文员实时互动。该平台还发布社区信息,大大拓宽了居民参与社区活动的渠道。

共享办公 普陀这个居委会成居民“打卡点”

带有浓厚行政色彩的办公室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居民“公共客厅”的各个区域。开放阅读区的蓝色沙发让人坐起来不想起来。这里有很多书,都是由普陀区图书馆和常征镇图书馆担保的。你可以随时更换新书,在这里借阅或学习;志愿者服务台由常驻志愿者组成,他们每周轮班提供法律、劳动和卫生等领域的咨询服务;社区活动的专属场所是利益集团开展活动的场所。

共享办公 普陀这个居委会成居民“打卡点”

一面是历史和文化的墙,就像居委会里建的“流动档案馆”。祥源丽都原为常征乡五村的农家书屋。1979年墙上的一组珍贵老照片再现了当时农舍的原貌。香河家园由两个社区组成:梅川路1500巷和镇光路1433巷。其中,梅川路1500弄原名为“常征镇灵安头二队”,因其尼姑庵和500多年的古银杏树而闻名。现在,银杏树位于香河嘉园社区,属于受保护的古树。另外,建儿小区的原址是北新泾苗圃。1994年,上海市建筑系统工人住房合作社在这里建造了多层、小高层、高层、别墅等住宅建筑,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共享办公 普陀这个居委会成居民“打卡点”

居委会干部工作就是“抢电脑”[S2/]

房子前面的居委会办公室变成了“社区公共客厅”,居民们可以在这里反映自己的急、忧、烦、难问题,相互交流,增进感情,开展各种文化活动。每周二早上,许多老年人排队测量血压,并告诉医疗志愿者陈美丽他的病情和烦恼。陈美丽曾是企业诊所的医生。2009年退休后,他参加了居委会的志愿活动。多年来,他坚持每周二测量血压并为社区居民提供医疗咨询。

共享办公 普陀这个居委会成居民“打卡点”

每个住宅区都会有几个活跃的社区人才。例如,周福发,一位罕见的擅长书法的老人,将在每周二志愿给居民上书法课。在他的书法课上,最大的学生90岁,最小的只有5岁。每次老人去上课,他都会讲一个关于书法的小故事,既有趣又有趣。居民们不仅欣赏他的才华,也欣赏他“先学书,重道德修养”的思想。

共享办公 普陀这个居委会成居民“打卡点”

空的居民活动室太多了,但它们“占据”了居委会干部的办公桌。如今,常征镇的26个居委会全部采用共享办公模式,居委会干部不再有固定的办公桌,六七个人共用两三台电脑。这会影响工作效率吗?许多居民区党支部书记表示,这迫使居委会干部走出办公室,进行更多的家访,从被动接待到主动走访,从而真正了解百感,解决百忧。

共享办公 普陀这个居委会成居民“打卡点”

习惯了“抢电脑”的居委会干部现在乐在其中。以北乡小区的8名居委会干部为例,他们都很年轻,相处融洽。钱凯,1987年出生,负责保险和调解工作。他大约有一半的时间在办公室和社区里跑步。旧住宅区房屋质量问题普遍存在,邻里纠纷也很多。他几乎每天都去居民区处理各种问题,回来后,他必须制作表格和调解文件。因为钱凯的工作很紧急,他的同事让他先用电脑。为了抓住时间,他总是利用午休和下班时间整理材料。办公方式改变后,居民见到社区警察的次数比以前多了。这是因为居民委员会建立了标准化的警察办公室,警察部队深入社区。

共享办公 普陀这个居委会成居民“打卡点”

常征镇社区管理办公室主任吴晓金表示,“社区公共客厅”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居委会功能的社区辐射。“我们的初衷是让更多的社区居民参与公共事务,建设一个和谐共存的大社区。”

来源:上海热线新闻网

标题:共享办公 普陀这个居委会成居民“打卡点”

地址:http://www.shcafe.org/shzxxw/483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