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70字,读完约3分钟

据长宁区介绍,2016年8月,中国优秀人才名单上又增加了一个名字:高秀迪,上海长宁区天山路酱菜店的个体户。

好人做好事是很自然的。高秀娣的善行有自己的怪癖,那就是她被感恩驱使去做善事。

1996年,下岗的高秀迪被诊断患有乳腺癌,可以说是“房子漏水,雨下得很大。”在她最困难的时候,社区居民给了她生活上的帮助和精神上的安慰,癌症俱乐部的病人集资并提供经济上的帮助,这使她感到安慰,病情稳定,一天天康复。六年后,刚刚康复的高秀迪开了一家9平米的咸菜店。店里的小生意很红火,高秀娣经济富裕后,也没有用它来挥霍自己。她经常谈到这个咒语:“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帮助那些更需要它的人。”。这位个体经营者每年都会向癌症俱乐部和社区疗养院捐款。更令人感动的是,她已经在咸菜店里招募了14名农民工的孩子,建立校外班级来支持他们的孩子学习。现在,6人上了大学,3人被重点高中录取。高秀迪用她生病的身体支撑着家庭的生计,支撑着14个外国婴儿的未来。

长宁高秀娣:感恩驱动下的行善

心存感激,记住别人给予的感觉;做好事,给予你的单相思。——高秀迪将这两端紧密相连。前者是她行善的内在动力,而后者是她感恩的合理延伸。无论是感恩还是做好事,它都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美德之一:善良。

友好已被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范畴,是现代公民个人道德价值观的要求。高秀迪的行为是践行“友好”价值观的典范。

中华文明的道德建设通过血缘关系延伸到社会,通过家庭延伸到国家和世界。作为中国文明的一个分支,“友好”也是一个道德范畴,沿着这一思路从家庭亲情延伸到国家和社会,体现为一种做人的方式。在孔孟儒学看来,友爱首先是一种基于对道德价值的自我认识的修养,类似于现代德国哲学家康德所说的“绝对命令”。感恩和由感恩驱动的善良无疑是一种值得提倡的道德表达。高秀娣的善良和善良冲破了亲情的藩篱,成为一种普遍的道德追求和行为,显示了中华民族性格中友谊和善良的品质特征。

长宁高秀娣:感恩驱动下的行善

好人做好事,不求回报。真正的仁慈从来不是为了索取。如果捐赠和补贴与你能否获得某种荣誉直接相关,那么做好事将成为某种荣誉的“入场券”。这是一个机会,也是一个适合那些以名誉闻名的人的机会,但对于像高秀迪这样的“真正的好人”,这是一种亵渎,一种伤害,因为它削弱了善良的精神价值,使做好事相形见绌。与高秀娣相比,那些在现实生活中以“做好事”为名寻求实现某种政治抱负的人就完全不同了!

长宁高秀娣:感恩驱动下的行善

高秀迪的善行告诉世人,无论她的贡献有多大,只要她始终友好,尽力帮助社会上的弱势群体,使他们早日过上幸福的生活,这就是一个人最大的修行功德。可以说,友好和做好事是每个社会人的责任和义务。

来源:上海热线新闻网

标题:长宁高秀娣:感恩驱动下的行善

地址:http://www.shcafe.org/shzxxw/461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