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730字,读完约7分钟

口述人:张守南先生,92岁,曹家岩居委会

1953年底,我从北京调到上海,当时我住在五一路179号。大约在1962年,我家搬到了曹家岩。原来的居委会位于胡同14号旁边的小屋里,它是由车库改建而成,安装了一扇木门,几个人在里面工作。后来,我搬到了现在的赵华东路。十字路口有两个小房间,一个是办公室,另一个是会议室。

长宁:家国70年——阿拉两代人的“煤矿情”

居委会现在变了很多。我的家庭起源于河北省西安县。我是第11代。我的曾祖父曾经是个农民。我在曾祖父那一代的时候,存了一点钱学习,考了一个举人。我祖父那一代有五个孩子。我的曾祖母是个聪明人。五个孩子中有两个在学习,其他的在农业和商业领域工作,最后一个是学者。

长宁:家国70年——阿拉两代人的“煤矿情”

在当时,举人只是一个头衔,而不是一个官方职位。如果你想成为一名官员,你可以封官,但你必须支付自己的费用。所以我的祖父有一个正式的职位,但是他不能借钱也不付钱,所以他不能成为一个官员。所以现在我的祠堂牌匾上还写着“求助难”。

长宁:家国70年——阿拉两代人的“煤矿情”

我父亲那一代,我家有存款,在北洋大学土木系学习,第二年赶上了五四运动。我父亲更激进,和一群学生一起参加了五四运动,最后被学校开除了。当时,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接受了所有的学生。我父亲又在北京大学学习了两年,毕业于北京大学。

长宁:家国70年——阿拉两代人的“煤矿情”

毕业后,我父亲在北京钢铁厂的前身钢铁厂实习。实习结束后,他在黑龙江省鹤岗市从事煤炭运输铁路工作。后来,在同学的推荐下,他去了淮南,在淮南当了一名铁路工人。当时,淮南铁路是一条窄轨公路。我父亲的学长做了这一段,从淮南到合肥,然后从合肥到鱼溪口,我父亲处理了。

长宁:家国70年——阿拉两代人的“煤矿情”

我的父亲还接管了一条名为叶禾路的铁路,从合肥到叶家集,这是安徽和河南之间的过渡。结果,建设还没有开始,我爷爷得了癌症,打电报到淮南。那时,我的姐姐和哥哥都在淮南,我的哥哥留在了他的家乡,正因为如此,我的家人回到了他们的家乡。

长宁:家国70年——阿拉两代人的“煤矿情”

没过多久我就回到了我的家乡。淮南不能回去,我的家乡有土匪,所以我全家搬到了天津。直到解放前,我父亲决心不为日本人工作。否则,如果他有教育和工作经验,他就不会靠卖财产生活,所以八年后。所以我父亲不让我去公立学校,我从初中一年级就去了教会学校。我原本是学土木系的,但实际上我只在芜湖学了一年。受父亲的影响,我进了煤矿,当了实习生,帮忙画饰品,一个月挣13元。

长宁:家国70年——阿拉两代人的“煤矿情”

抗日战争胜利后,我和父亲回到淮南煤矿等地工作。他身体不好,但他一直在工作,在业余时间做一些铁路设计的研究工作,写一些关于铁路曲线设计的论文。在新中国政府的号召下,他和几个工程设计人员回到了北方,当他们回来的时候,他们被分配到大同,我在大同通用机械厂工作。那时,生产刚刚恢复,我们正在修理煤矿的水泵。它们都是日本的设备,但是它们不完整,所以我们缺少可以弥补的东西。

长宁:家国70年——阿拉两代人的“煤矿情”

1952年,苏联为中国设计了四个煤矿,从大同开关厂调了两个人,其中一个是我。我们名义上是去检查的,但实际上是派我们过去学习的。1952年我去了北京,我们学习了苏联的煤炭设计。结果,他们把我们落在了后面,而这群落在后面的人成立了一个煤矿设计院。直到11月53日,当上海还成立了一个设计院叫上海煤矿设计院时,我才被调任。因为我给了上海设计院两个项目,一个是煤矿设计,另一个是工厂设计,所以我和机器厂的一些人一起调过来的。那是我在上海定居直到退休的时候。

长宁:家国70年——阿拉两代人的“煤矿情”

当然,中间有一些曲折。上海煤矿设计院后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煤矿设计院,另一个是上海机械学院。1964年,医院再次分离,设计工厂的人被转移到六盘水。其余的被转移到煤炭研究所。总院在北京,我们在这里被称为上海分院,专门从事地下一些新产品的设计和仿制。我一直做这些设计,直到1988年退休。

长宁:家国70年——阿拉两代人的“煤矿情”

大同矿务局于1952年开始机械化。采煤机器是从苏联引进的,每台机器的底部都有一个煤层,并在上面钻孔。当时,这台机器必须串在一起,所以我做了这台设备机器,也就是说,在煤阀下来后,它被安装在车上,这原本是手工安装的。当时,它被称为土方机械,像链条一样被拉到井边。我想我收获最大的是解放后我去了大同矿务局,把日本人留下的破机器修理成一台完整的机器,水泵和风机绞车。

长宁:家国70年——阿拉两代人的“煤矿情”

刚到大同的时候,我还很年轻,没有经验,所以我跟老师傅一起学习,用同样的方法修了它。我去的时候,大同矿务局还没有投产。当中央领导去大同矿务局时,他们有时请我们设计,但让我们年轻人做设计。如果出了什么问题,我们该怎么办?所以我们住在工厂里,白天画画,晚上向老师咨询,边学习边创作。

长宁:家国70年——阿拉两代人的“煤矿情”

中国第一个煤矿机械厂是张家口煤矿机械厂,由北京设计院接管。上海没有设计院,所以我们成立一个小组来负责工厂设计。后来,改为煤炭科学院后,它成为地下采矿、挖掘和运输的研究和设计工作。我属于挖掘机械研究室。

在每个人的印象中,做煤矿有一些风险,我也遇到过。例如,在中国东北学习苏联设计之后,我们几十个人被分成三组,分别去了山东、山西和河南焦作。分配到焦作后,我做了一个矿山分析,相当于模拟苏联的设计实践。

我记得下过一次井,因为焦作的水很大,穿过一个叫奥灰的底层,属于海水层,所以井打不开。为了密封它,修建了一堵挡水墙。我刚坐在水桶里,下楼去看防水墙,突然摔倒了。幸运的是,我的水很好,我的生命没有危险,但我的肋骨疼了很多天。我们在实验室研究装岩机时,在江西煤矿进行了实验。那时候,我们每天都下去,做维修工,学习,记录每个工作阶段的细节。一堂八小时的课的所有内容都必须记录下来。机械化在任何有需要的地方都是必要的,新设计的机器应该经常被检查以了解它的工作状态,所以每天都有必要下井。那时,是一个国家灾难的时期,没有东西吃。因此,西瓜皮和西瓜皮经常作为蔬菜食用。

长宁:家国70年——阿拉两代人的“煤矿情”

下井后的第一班是夜班,我是组长。就在这时,一个班发生了事故,一个蒸汽绞车的轴坏了,但是我们只有两辆车,一个同事认为东北有一三匹马力。我们会准备好图纸,送到其他工厂生产,然后传送带就完成了。机器启动后,每月挖掘60米,但以前是每月6米。该设计后来获得煤炭科学技术部一等奖、省部级一等奖、国家二级技术进步奖。在此基础上,我还评定了高级工程师的职称,并享受国务院的特殊津贴。现在,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强大,各种设备都可以开发,这是我最开心的一点。我不必像以前那样羡慕苏联和日本的机器。

长宁:家国70年——阿拉两代人的“煤矿情”

退休后,我开发了几款新产品,并一直呆到82岁。如今,当我长大后,我每天都和老邻居写信聊天,感受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

住在江苏路街很舒服。这里最大的特色是浓厚的文化氛围,有许多音乐、艺术和文学名人。看看这里的建筑。许多街道都充满了故事。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自然会增加我对艺术的热情。现在指挥棒掌握在孩子们手中,只有一个国家才能有一个家,只有当这个国家富强了,我们才能幸福健康。我希望孩子们会继续为我们的国家和你们的梦想而奋斗。

长宁:家国70年——阿拉两代人的“煤矿情”

来源:上海热线新闻网

标题:长宁:家国70年——阿拉两代人的“煤矿情”

地址:http://www.shcafe.org/shzxxw/401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