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655字,读完约14分钟

根据长宁区的说法,最初和中国人一起经历过疫情的上海外国居民,现在从他们中国邻居的同情中感受到了力量和关怀。

3月11日上午9点,住在古北国际花园的意大利居民安吉拉·布鲁辛诺(Angela Brucino)来到小区门口,穿上保安交给的“和平志愿者”背心,开始学习如何使用测温枪。这是安吉拉第一天在社区大门站做志愿者。此前,她还翻译了意大利版的住宅区防疫宣传。

长宁的“洋志愿者” 他们也是“桑海宁”

然而,就在她“新工作”的前一天,意大利刚刚宣布在全国范围内禁止城市关闭。一起值班的虹桥街荣华小区的秘书秦很关心意大利的情况。安吉拉用英语回答:“我的意大利朋友们很想知道上海是如何应对这种流行病的。”这是他们第一次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人担心。”

长宁的“洋志愿者” 他们也是“桑海宁”

在上海,外国居民参与社区志愿服务不仅仅是充当“翻译”或“温度计”。他们将教在国内被孤立的同胞使用“美团”和“饥饿”;他们和物业经理是“兄弟姐妹”,就像一家人;他们担心自己国家的疫情会影响中国邻居对自己的态度,但他们欢迎的是上海的“叔叔阿姨们”“我们一定要加油!”当居委会干部试探性地问“你愿意为社区做贡献吗”,他们甚至说:“不要把我们当成‘外国人’,我们是这里的居民。”

长宁的“洋志愿者” 他们也是“桑海宁”

上海的外国居民第一次和中国人一起经历了这种流行病,现在他们从中国邻居的同情中感受到了力量和关怀。上海社区干部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获得的这些热心的“外援”,也为这座城市抗击疫情增添了一股坚实而温暖的力量。

描述:安吉拉(左)为社区游客测量体温

[韩,韩国厨房的主人]

韩国同胞在“远程教育”隔离区订购外卖

徐汇区湖南路街道富中小区党支部书记曹跃杰知道,他服务的东方巴黎社区有一个热心的“韩国老板”。他在胶州路开了一家韩国餐馆。当他进出社区时,他礼貌地向物业和街道干部打招呼,并用标准汉语说“努力工作”。嗅觉敏锐的曹跃杰一直想把对方吸收进“社区能人”的行列,但直到疾病爆发前,双方并不特别熟悉。

长宁的“洋志愿者” 他们也是“桑海宁”

转折点发生在2月底,当时两个刚回到上海的韩国居民需要在家里被隔离。英语不太流利的曹跃杰发现,这一次是一种需要交流的小语言。福中居住区有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名海外居民。这一次,曹跃杰迫切地感受到了挑战。起初,沟通并不困难。其中一个韩国居民懂英语,所以曹跃杰对着语音翻译软件说汉语,然后把它转换成英语并播放给对方。仅仅两天后,她发现了新的问题。

长宁的“洋志愿者” 他们也是“桑海宁”

"为什么这个家庭既没有快递也没有外卖,他们吃什么?"曹跃杰无法让居民们感到长篇大论,于是又给韩家人打了电话。经过询问,我了解到女主人是全职太太,一家人在中国已经2年了。他们通常出去买食物和衣服,不使用快递,也不叫外卖。通常,没有大问题。在家庭隔离的特殊时期,如果你不掌握“中国特色”的技能,比如拿取和接收快递,你会在生活中遇到困难。

长宁的“洋志愿者” 他们也是“桑海宁”

然而,双方的语言并不流利,使用外卖应用是一种“技术活动”。曹跃杰越来越觉得自己必须找一个帮手——这个“帮手”,就是“韩老板”韩。

“韩笑,你的一个朝鲜同胞正在家里看电视,但是他们不会使用外卖软件。”你能教他们吗?”“没问题。”韩在上海已经住了十多年了。小时候,他在上海中学国际部学习,汉语说得很流利。当曹跃杰把韩和这位韩国绅士拉进同一个谈话组时,韩立即作了自我介绍,并在与韩国邻居交流时密切注意使用韩语,与曹跃杰交流时切换到“中国频道”。

长宁的“洋志愿者” 他们也是“桑海宁”

描述:韩在他餐馆的后厨房

曹跃杰没有想到的是,第二天,这群人中又多了两个人,一个是韩的妻子,另一个是韩太太,住在一个偏僻的家里。“妻子们在家庭中有权力,但她们仍然要听她们买什么。”此时,并没有忘记韩的幽默。韩国居民“天生熟悉”。虽然不会看韩文,但曹跃杰每天都能看到美团、饥饿、淘宝和京东的截图,她知道韩国居民的“新技能”已经完成。

长宁的“洋志愿者” 他们也是“桑海宁”

但似乎少了些什么。“韩笑,你认为有外卖在身边很好。我还会把店主带进小组,照顾那些与世隔绝的居民。”因此,韩再次以“调查员”的身份去了解那些被人们高度评价的店铺。很快,原来只有五个人的“朝鲜居民”增加到七八个人,又有了四个朝鲜居民。已经是“上海通”的韩,成了“总联系人”,帮助不会说中文的邻居在网上订餐外卖和购买日用品,然后立即通知曹跃杰,请街道干部帮忙送货上门。

长宁的“洋志愿者” 他们也是“桑海宁”

看到韩对的热情,曹跃杰也被感染了。现在,“外国人群体”已经扩展到所有关键地区,如日本、意大利和其他返回上海、需要在家中隔离的外国居民。还有复兴中路外国食品超市的老板,毛欢女士蛋糕店的经理,还有蒂姆·霍顿斯咖啡的负责人...“我现在不注意这个群体,让‘外国人’自己交流,很多人都喜欢韩笑。互相帮助的能量非常强大。”

长宁的“洋志愿者” 他们也是“桑海宁”

描述:韩位于胶州路的一家韩国餐厅

韩告诉记者,他之所以欣然同意曹跃杰的求助,更像是“投桃报李”。

今年2月,韩曾返回首尔,但当他返回上海时,恰逢韩国疫情加剧,他需要被隔离14天。“我以为我进不了小区,也回不了家,可刚到小区门口,曹和保安就等着我,帮我提行李,给我量体温,登记,告诉我隔离观察什么。每天,人们发送信息。呼唤关心我的身体,我觉得我是受欢迎的。”

长宁的“洋志愿者” 他们也是“桑海宁”

这种温暖的记忆一直萦绕在他的脑海中,也勾起了他年轻时在上海的美好时光。“当曹姬叔问我是否可以让韩国居民互相帮助时,我感觉很好,终于可以做出贡献了。”

描述:“三八妇女节”,居委会送鲜花给家中孤立家庭的女主人

[意大利居民安吉拉·布鲁克诺]

是两个古代文明之间的居民和交流使者

当记者在古北国际花园小区门口遇到安吉拉·布鲁西诺时,她刚刚穿上志愿者背心,练习测量手腕温度。"测量时靠近一些手腕."“好的,我明白了。”一听到保安的指导,安吉拉立即用简单的中文回答,语气中带着几分急切。

刚过9点,一辆私家车驶进了社区大门。保安示意对方停下来,出示社区通行证,然后向安吉拉挥手。“嘿,今天是外国人来量体温。”“是的,是我,哈哈。”为主人量完体温后,安吉拉没有忘记用中文说“谢谢”,主人也幽默地回应道。“外国人来帮助测量体温。每个人都非常重视它。再见。”

长宁的“洋志愿者” 他们也是“桑海宁”

安吉拉现在是全职妈妈,照顾三个孩子的日常生活。四年前她和丈夫一起来到上海。这个来自意大利都灵的女孩已经分别在东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学习了三个学期的中文。“我的中文不好,会有一点点。”平日在社区里,每当和中国邻居聊天时,安吉拉都会谦虚地回答。

长宁的“洋志愿者” 他们也是“桑海宁”

疫情爆发后,安吉拉很快发现自己和邻居的生活开始发生重大变化。1月30日从意大利探亲归来后,荣华小区一秘洪升联系了她。一方面,她和她的家人被要求观察他们自己的健康,同时,她问她是否能帮助翻译意大利语版的《传染病防治通知》。

长宁的“洋志愿者” 他们也是“桑海宁”

当时,海外疫情尚未爆发,但考虑到居住区有来自近50个国家和地区的16,000名海外居民,从事涉外社区工作十多年的洪升敏锐地意识到,疫情的预防和控制需要做好准备。因此,安吉拉参加了荣华小区的涉外防疫服务。起初,只有简单的翻译和咨询。直到二月底,意大利疫情急剧转向。安吉拉想念在意大利的亲戚朋友,主动问洪升:“上海的情况怎么样,社区的情况怎么样,需要我帮忙吗?”

长宁的“洋志愿者” 他们也是“桑海宁”

描述:安吉拉(左起第二个)是第一天作为志愿者出现在大门口

触动安吉拉的是一天下午孩子们的一个问题。"妈妈,今年夏天我们还能去意大利过暑假吗?"“现在还不能安排,现在有特殊情况。”“它和中国一样吗?”“中国现在好多了,但意大利不是很好。”安吉拉告诉记者,如果疫情没有发生,她会每天早上一步步送孩子上学,然后去徐家汇交通大学校园上中文课,下午接孩子回家,或者参加课外活动。然而,这些看似平凡的生活暂时成了人们的期望。

长宁的“洋志愿者” 他们也是“桑海宁”

说到这里,碰巧路过社区的洪升来到安吉拉和记者面前。“安吉拉,你认得我吗?”透过面具,安吉拉在和洪升打招呼之前认出了它。“中国有句谚语‘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现在我们只能用‘窗口’来识别对方。”洪升问安吉拉,意大利语里是否也有同样的说法。“是的,我们说‘眼睛是灵魂的镜子’。”

长宁的“洋志愿者” 他们也是“桑海宁”

不经意间,中国和意大利的文化交融在普通上海社区的入口处,这两个有着丰富文明史的国家正经历着同样的考验。当记者离开时,安吉拉用英语“征服”来为抗击疫情的斗争欢呼。“我希望下次志愿向我的邻居介绍意大利文化。”欢迎大家来到意大利。我负责推荐有趣的地方。”

长宁的“洋志愿者” 他们也是“桑海宁”

描述:住宅区的秘书洪升(右)向安吉拉介绍了最新的防疫措施

描述:三月的春天,古北国际社区春意盎然,一些居民忍不住戴上口罩,下楼去拍摄盛开的广玉兰。

[朝鲜居民李泰和]

韩国社区热情洋溢的“上海互联”

韩国居民李泰碰巧是一名社区志愿者。2月初,他所居住的长宁区成家桥街道佳豪苑居委会开始向辖区内的7个自然社区发放通行证。在挨家挨户的拜访中,居住区的社会工作者发现李泰和他的妻子在上海已经住了六年,尽管他们是韩国人。电话打过去,李泰也可以用简单的中文和同居委的干部聊几句。

长宁的“洋志愿者” 他们也是“桑海宁”

当时,居委会在嘉利豪苑社区试点“爱心喂养站”,将袋装零食和瓶装水放在社区入口处的临时货架上,为来社区送快递和外卖的“小兄弟”提供能源。在“喂食点”出现的第一周,这里堆满了居民送来的罐装咖啡、坚果袋和饼干。

长宁的“洋志愿者” 他们也是“桑海宁”

"李先生,你有兴趣参加社区爱心活动吗?"当你发通行证时,试探性地问一下对方。“我能参加吗?是的,当然!还有什么我能做的吗?”李泰和他的高度热情使住宅区的秘书徐嘉苇敏锐地意识到,他可以要求朝鲜居民充分发挥他的能量。

长宁的“洋志愿者” 他们也是“桑海宁”

描述:村委会干部做了社区通行证,就是这张小纸条,让社区找到了另一个热情的韩国志愿者

在嘉利豪苑居住区,4000多名居民中有200多名外国人,其中包括40名韩国居民,可以说是一个韩国小社区。然而,由于语言交流困难,居委会干部一方面试图用英文和中文与韩国居民交流,另一方面又试图通过人工智能如翻译软件和IFlytek翻译机与他们交流。“这样方便多了,但效率总是差一点。”徐嘉苇说。

长宁的“洋志愿者” 他们也是“桑海宁”

但是,李泰如何参与社区服务呢?徐嘉苇和他的同事不确定。“如果现在没有任务,那么我将帮助传递更多的信息。”李泰的建议让居委会干部们侥幸逃脱——外国志愿者也是居民,所以他们不必“另找工作”。平时加强防疫和控制的宣传也是志愿服务。

长宁的“洋志愿者” 他们也是“桑海宁”

事实上,在李泰的朋友圈里,这个热情的“上海通”已经开始为在上海的韩国居民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在疫情期间,当他得知一些韩国朋友刚到上海,既没有汽车也没有中国人时,他负责开车送他的朋友去超市购买物资。韩国驻华大使馆和上海领事馆每天都会推送中方疫情信息,李泰会立即转发给微信朋友圈,点击“关注”,让更多的同胞了解最新消息,就像一个“小宣传员”。

长宁的“洋志愿者” 他们也是“桑海宁”

描述:李泰和经常去上海的“韩国城”,许多商店刚刚在3月中旬恢复营业

“在疫情爆发之初,我的上海朋友让我找一个韩国朋友去买口罩。现在我的韩国朋友收到了一个上海朋友的面具,这让我感到非常温暖和美好。”现在,李泰和他的韩国家具公司因为疫情已经暂时停止营业。他和妻子在上海的家里,而他的女儿在首尔学习。每天,丈夫和妻子都会联系他们的女儿,互相询问对方的城市。

长宁的“洋志愿者” 他们也是“桑海宁”

“我对我在上海的韩国朋友说得最多的是‘每个人都少出去’。我还在首尔对我的女儿说了这些话,因为中国的做法现在已经证明是正确的。”在李泰看来,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像他一样生活在上海的朝鲜同胞能够和平、顺利地生活,让上海的朝鲜人社区能够跟上政府部门的防疫措施,等待疫情安全结束,也是一件“伟大的事情”。

长宁的“洋志愿者” 他们也是“桑海宁”

[白马克,澳大利亚居民,退休后定居上海]

告诉外国朋友,真正的中国也是“志愿服务”[S2/]

"我是上海人桑海宁,不是外国人宁."当马克·努斯拉特第一次见到记者时,他的自我介绍充满了个人特色。

1992年,作为澳大利亚驻上海领事馆的一名工作人员,他第一次来到中国,度过了美好的两年。十年前,当他即将退休时,他回到了中国,并决定在上海市中心定居。今年是他住在长宁江苏路街王贝小区的第七年。居委会的干部、社会工作者和小区物业管理人员不认识这位“外国面孔”却能说上海话的“白老师”。

长宁的“洋志愿者” 他们也是“桑海宁”

描述:白色标记(右)与丹麦居民交流

记者去采访的那天早上,怀特·马克负责测量小区大门的温度,并询问通行证的情况。将近中午11点,突然,一个“外国人”提着一辆上面堆着两个旅行包的购物拖车进入了社区。

“喂,你带通行证了吗?”白马克隐约记得“拖车男孩”也是这个社区的居民,他首先用中文问了对方。“哦,是的,等一下。”看到对方随口用中文回答,他开始翻口袋找通行证,白马克马上问:“你刚回上海吗?”“不,不,我一直住在这里。这是我的新商品。”“嘿,你也是中国通。你的家乡在哪里?”“丹麦,我在上海开了一家酒厂。”

长宁的“洋志愿者” 他们也是“桑海宁”

你对我说几句话,两个金发碧眼的“外国人”就在上海社区门口“叽叽咕咕”。居委会书记朱和居委会主任都认为有问题。当他们向前看时,他们发现白马克已经熟练地为丹麦居民测量了体温,检查了“后续代码”,并切换了“英语频道”结婚。“当你将来进入社区时,你应该主动向穿背心的志愿者出示通行证。”

长宁的“洋志愿者” 他们也是“桑海宁”

早在社区实施生活垃圾分类的时候,白马克就自愿参加了垃圾房的值班。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插曲:垃圾分类后的第一天,白马克下楼去扔垃圾。值班叔叔问他:“你是哪种垃圾?”但是白痕一时没反应过来。另一方问是“干垃圾还是湿垃圾”。他灵机一动回答说:“我是‘外国垃圾’,这让叔叔笑了。顽皮、热情、幽默的“白老师”在社区里越来越受欢迎。

长宁的“洋志愿者” 他们也是“桑海宁”

描述:白马克穿着志愿者背心与居民交流

当疫情爆发时,许多远离澳大利亚的朋友第一次开始关注上海白玛克一家的情况。曾在社区门口参加志愿服务的何,将身穿橙色背心的“和平志愿者”的“站岗”照片发给了千里之外的朋友,并附上了几张居委会干部站岗和值勤的照片。

长宁的“洋志愿者” 他们也是“桑海宁”

“澳大利亚发生火灾时,中国朋友来问我澳大利亚的情况。当我看到谣言时,我会第一时间“驱散”;这一次,反过来,每个人都关心中国的疫情。我也想传播正确的信息,看看我是否想造谣。”然后,在白玛克经常去的古北家乐福超市,他似乎在货架上自拍。当他把装满蔬菜、水果和卫生纸的超市货架照片发给澳大利亚的亲戚朋友时,他没有忘记炫耀自己的面具。“这是居委会为我们预约的。“居委会”是中国社会中最亲切、最友好的组织。居委会干部就像我们的亲戚。”

来源:上海热线新闻网

标题:长宁的“洋志愿者” 他们也是“桑海宁”

地址:http://www.shcafe.org/shzxxw/394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