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6624字,读完约17分钟

11月12日是新庄工业区沈心临立中心试运行的第二天。一大早,许多居民都聚集在这里。他们中的一些人是来学习编织和书法的,一些人是来打太极和体验团扇的,还有一些人是来“调查”那里有什么服务的...据报道,在接下来的一周,社区中心的所有大大小小的活动场馆都将被占用。

学编织、练书法 闵行这里成了社区居民“第二个家”

闵行区的每个街道镇都在上演这样一个生动的场景。据了解,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闵行区开始探索社区中心建设,以一公里为服务治理半径,构建一个全方位的社区服务治理平台,为党务服务,凝聚和引领区内居民往来于乡镇之间;让社区居民就近享受各种便利服务和公共服务,并计划在“十三五”期间建设约100个邻里中心。

学编织、练书法 闵行这里成了社区居民“第二个家”

到目前为止,闵行已经运营了93个社区中心,涵盖了不同类型的住宅区,如大型住宅区、商品住宅区、农民搬迁住宅区和丈夫住宅区。社区中心活跃着500多个社区群众活动队和2600多名社区志愿者,每个社区中心每月服务3500多人,成为社区居民的“第二家园”。如今,当你走进社区中心,你总能听到笑声。在邻居的笑声中,人们感受到了闵行的城市温度。

学编织、练书法 闵行这里成了社区居民“第二个家”

近年来,闵行邻里中心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被评为“第三次上海社会建设十大创新工程”和2017年中国(上海)社会治理创新实践案例优秀案例。

[/s2/

上午10点,任阿姨坐在区中心的教室里“埋着头”织毛衣。她面前的桌子上已经放了一件带花的羊毛针织品,她旁边还有几个也在快速编织的姐妹。

“我们的手工编织俱乐部有50-60人,他们每周工作三四次。他们过去常常去中国南方的邻里中心,路上花了一个小时。今天是第一次来这里。这个新的社区中心离我家只有五分钟的路程。将来来这里方便多了!”

坐在她旁边的陈阿姨很快提出了一个建议:“这间教室的座位安排不合理,排排不利于我们展示作品和交流。它应该是一个圆圈,这样每个人都可以边看边学……”另一位阿姨补充说:“我们正在学习编织,我们需要一个模型在课堂上。”我想知道我们是否能提供它?”闵行区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在现场解释说,新开的邻里中心,无论是空的布局,还是活动的安排,都需要听取居民的意见,及时进行整改,才能真正实现服务满足居民的需求。

学编织、练书法 闵行这里成了社区居民“第二个家”

笔者注意到,沈心临立中心是一栋总面积约800平方米的两层建筑。它位于一个食品市场旁边,这不仅有利于聚集人气,也方便居民购买食物和活动后回家做饭。目前,邻里中心已经开设了休息阅览室、邻居(空聊天室)、理发店(理发师)、维修站、社区食堂、熟练技工、泼墨和人民舞台等。目前,社区食堂还没有开门,但是很多老人都来询问,希望尽快解决他们的吃饭问题。据了解,该食堂开业后可同时容纳100-140人就餐。

学编织、练书法 闵行这里成了社区居民“第二个家”

拥有4.5万常住人口的上海康城社区,于2016年9月开设了一个四层的邻里中心。去年,这里举办了900多场活动,为6万多人服务。社区中心全年有32支文艺队伍活跃,定期开设50门课程。

在康城邻里中心的每周日程表上,记者发现每天最多有10个活动,至少有5个活动。就功能布局而言,最受欢迎的是“自检小屋”和“好邻居家”。在前者,健康服务中心有护士,居民每天8: 00排队量血压、血糖或进行健康咨询。后者是一个200平方米的多功能厅,位于四楼,是文艺团队“竞赛”的对象。因为这还不够,它已经从上午和下午的一项活动改为上午的两项活动。同时,三楼稍小的舞厅被拿出来安排电影,基本上满足了大家的需求。

学编织、练书法 闵行这里成了社区居民“第二个家”

值得注意的是,过去相对冷清的客厅阅览室现在越来越受欢迎。居民在家里遇到朋友和客人,他们会带他们来这里喝茶、聊天和讨论事情。还有一群没有什么文学艺术专长的老先生,他们每天下午都读书聊天,呆上几个小时。

据了解,闵行区坚持以需求为导向,在邻里中心的服务项目设置中建立了列表机制。在区级层面,建立公共服务资源对接机制;在街道和城镇层面,根据社区居民的需求,各种服务资源在附近得到有效整合,围绕医疗保健、生活服务、文化体育教育和公益互助四大类项目形成邻里中心服务清单,并定期向社会公布。

学编织、练书法 闵行这里成了社区居民“第二个家”

闵行街镇和莘庄工业区的邻里中心在医疗卫生、助老助老、群众文化体育等共性项目的基础上,根据当地需求,设立了个性化、特色化的项目,93个邻里中心各具特色,百花齐放。如马桥镇吉祥坊邻里中心整合了中医理疗团队的优势,提供系统、优质、贴近群众的医疗服务,弥补了公共服务缺乏周边医疗资源的不足;花草镇知道季节吗?溆浦邻里中心注重与当地文化元素的融合,开设了沪剧、评弹、讲故事等邻里文化活动。

学编织、练书法 闵行这里成了社区居民“第二个家”

资源整合:“共同治理圈”的最后一英里

临近中午,在邻里中心应该是一个安静的时间。但是当我来到颛桥镇的颛顼汇邻里中心时,我看到年轻的白领女性一个接一个地走来,她们大多数人肩上扛着瑜伽垫。原来他们利用午休时间去社区中心上瑜伽课。

据说,遵义会邻里中心擅长举办青少年活动,这里开办的暑期护理班一直供不应求。许多家长一大早就来排队报名,许多培训班在五分钟内就被抢走了。

据邻里中心负责人介绍,这也是一个社会组织的孵化平台。目前,颛桥镇有22个注册的社会组织,它们有各种类型,如帮助残疾人、帮助老年人、帮助穷人和提供青年服务。邻里中心为社会组织提供开放的办公室、举办活动的场所等。,但同时要求他们在资源和服务上给予支持,并探索“以服务换场地”。例如,当社会组织在这里举办快乐教育和小主人培训时,他们必须给周围的居民带来好处。每班包括材料费不得超过50元,这远远低于市场价格。同时,残疾儿童和贫困学生也可以免费参加培训。

学编织、练书法 闵行这里成了社区居民“第二个家”

据了解,闵行区邻里中心通过建立资源对接机制,实现了公共资源、社会资源和内生资源的统筹规划。区、街、镇三级每年梳理公共服务资源、区域党建和“两个新”资源,形成居委会公共服务资源清单,按照“部门提供资源,基层按需连接”的原则下下沉到每个居委会。例如,吴泾镇1号洪景邻里中心有17大类80多个项目,包括便民服务、医疗服务、法律咨询、育儿教育和照顾老人。14个职能部门提供服务,16个企业和社会组织连接项目,14个社区团队为居民提供服务。邻里中心已成为服务资源分配中心。

学编织、练书法 闵行这里成了社区居民“第二个家”

邻里中心的建设过程也是职能部门转变观念、打破传统工作方式、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的突破口。例如,在吴泾镇,部门资源下沉的有效性和人们的感知被视为职能部门评估的重要内容。废除职能部门下沉资源效能的传统工作方法,代之以居民自主经营、自主评估等自下而上的措施,进一步增强职能部门“低头”的意识,逐步形成“一切围绕基层思考,一切围绕基层做,一切围绕基层转”的工作模式。

学编织、练书法 闵行这里成了社区居民“第二个家”

在每一个社区中心,自治和共同治理得到有序推进。邻里中心以服务为纽带,通过党委和政府的系统设计、社区群众队伍的规范管理、社会力量的项目运作、志愿服务的菜单选择,不仅发挥了基层党组织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核心作用,而且提高了社区群众团体和居民参与自治的积极性和能力。 完善区域党建、服务需求对接和社会协同治理的工作机制,使“邻里中心”不仅成为一公里长的“服务圈”

学编织、练书法 闵行这里成了社区居民“第二个家”

为有效提高邻里中心的运行质量,闵行区还深入开展了居民满意度测评,充分听取了党员、“三个负责人”、群体文化团队领导等居民代表的意见和建议。从统计数据分析,超过90%的居民代表表示满意。闵行区连续三年将邻里中心建设纳入区政府的实践项目和区人大的绩效听证会项目,受到区人大代表的好评。

学编织、练书法 闵行这里成了社区居民“第二个家”

闵行区相关负责人坦言,作为一项造福、服务、温暖人民的务实工程,邻里中心刚刚起步,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明年将建设约100个邻里中心。下一步,闵行区将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思路,坚持“邻里同乐”的理念,坚持党建指导,坚持着眼下,坚持因地制宜,坚持民主协商,坚持科技支撑,继续进一步拓展邻里中心的内涵,使邻里中心成为人民的欢乐和便利,成为党服务、团结和引领居民的综合性社区服务治理平台。

学编织、练书法 闵行这里成了社区居民“第二个家”

自主平台:谁是这里的主人

早上8点,66岁的徐凤兰阿姨去康城街道中心上班。她是康城二期的居民,也是社区中心的21名“管家”之一。每天都有四五个“管家”在邻里中心值班,工作时间是从8: 30到17: 00。

徐阿姨一到岗位,就直接去了二楼的面包房,开始准备场地和设备,因为康城第二居委会那天要在这里举办一个24节气体验活动——教居民们学做花式饺子。在这一天,除了签到、记账、巡查楼层、整理书报、接待来访和提供咨询外,如果居民有任何紧急问题,她还将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有一次,一位老先生在阅览室里突然感到心脏不适。“管家”立即上前照顾老人,并给他的女儿打电话。与此同时,其他居民自愿送老人去医院。

学编织、练书法 闵行这里成了社区居民“第二个家”

邻里中心出现矛盾纠纷,一些自治组织第一时间出面协调解决。65岁的秦阿姨是康城社区的文学骨干,也是社区中心自治组织的主任。她告诉记者,社区中心刚开业时,他们经常建议居民来参加活动,但到2018年,中心的空间将会变得不足,尤其是最大的多用途大厅,那里被各种团队“争夺”,有些人甚至要求自己“走后门”。

学编织、练书法 闵行这里成了社区居民“第二个家”

在这种情况下,自治组织在听取居民意见的基础上,重新划分了场地使用的时间段,将上午的活动从一个增加到两个,第一个是8: 30-10: 00,第二个是10: 15-11: 45,这需要足够的时间;同时,他们讨论并制定了多功能厅的使用规则:舞蹈、服装表演和其他团队优先,但必须达到12人以上;对于场地要求较低的歌唱队,尽量去较小的舞厅;所有团队必须提前预约,以先到先得的方式进行……一年后,多功能厅的活动已经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从一开始就没有发生过“争吵”。

学编织、练书法 闵行这里成了社区居民“第二个家”

"当你走进这扇门时,你可以立即感受到社区家庭的温暖."这是王女士说的,她每天都到邻里中心报到。她是康城社区的居民,也是“大家好”社区事务服务中心的创始人之一。现在她一直活跃在社区中,以居民自治的方式推动各种问题的解决。几年前,康城四期出现了外墙装饰条脱落的问题,涉及70多栋楼的居民,影响很大。后来,政府出面协调,相关的广场成为一个修复计划,但超过60%的居民同意。

学编织、练书法 闵行这里成了社区居民“第二个家”

因此,王女士、几位赞助商和20多名志愿者挨家挨户咨询居民意见,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获得了70%的同意率,成功地推动了项目的实施。现在,这个社会组织已经落户社区中心,并领导组织了脑瘫儿童和家庭的公益活动,得到了居民的认可和好评。

学编织、练书法 闵行这里成了社区居民“第二个家”

白天有一个“管家”值班,那么晚上谁来维持秩序呢?据报道,在康城邻里中心,经常有针对青少年的夜间培训课程,此时,开展活动的社会组织正在值班,以实现“无缝连接”,周末活动也是如此。在沈心邻里中心,自治框架是相似的。在工作日,社会工作者和13名成员的理事会都在值班,在晚上和周末,组织活动的小组自己管理和服务,以确保活动的有序发展。

学编织、练书法 闵行这里成了社区居民“第二个家”

据了解,近年来,闵行区积极推进居委会规范化、统一化的治理结构,已建成的居委会成立了由居委会书记、居委会主任、社区群众、居民单位和“两新”组织等代表组成的理事会。,并制定了章程和议事规则,负责服务项目的引进、重大问题的决策以及服务质量的评估和监督。例如,蒲津街的金林驿站?(满城)邻里中心建立“理事会+活动团队+居民”的治理结构;虹桥镇万源四季源?居委会下设秘书处、观察团和专家组,在党建指导下搭建多学科参与的平台。

学编织、练书法 闵行这里成了社区居民“第二个家”

获得不等于获得感觉。过去,当人们被动地被服务时,人们的获得感不强。闵行区相关负责人表示,邻里中心作为一个协作参与的自治平台,起着“居民”的主导作用,不应让普通百姓被动接受服务,而应充分激发群众团队和社区志愿者的自治活力,倡导“人人负责、人人负责、人人参与、人人享受”。例如,在洪欣街的艾博玩得开心吗?邻里中心、服务项目和装饰设计都是由理事会决定的,它动员了普通人在微信群中一起讨论。甚至连地砖的颜色都是被普通人选择喜欢的,这让普通人感觉就像在家里一样。

学编织、练书法 闵行这里成了社区居民“第二个家”

闵行区邻里中心八问八答

1。什么是邻里中心?

邻里中心是建立在街道镇和村居之前的区级综合社区服务管理平台,服务半径为1公里。邻里中心坚持“邻里同乐”的理念,实现公共服务的下沉、社会服务的对接和邻里关系的交融。

2。为什么要建一个邻里中心?

首先,它是需要填补民生的缺点。根据闵行区的实际情况,邻里中心按照4-5个居住区,约1公里的范围进行布置,充分考虑了人们获得社区服务的便利性,兼顾了经济性和规模效益,实现了公共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

其次,这是巩固村庄基础的需要。社会治理的基础在于村庄。只有把农村群众工作的终端搞得更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才能真正落到实处。以村为单位建设居委会,服务居民,服务居民区党组织和居委会,是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支撑和平台。

学编织、练书法 闵行这里成了社区居民“第二个家”

三是深化协同治理的需要。邻里中心是一个合作参与的平台。一种新的协作治理方式是让人们在参与过程中接受和体验服务,从而形成一种人人负责、人人参与、人人享受的局面。

3。邻里中心的建设目标是什么?

我们要坚持开放、统筹、融合的理念,努力打造党建引领下的基层群众工作大平台。

邻里中心建设的目标是打造四个平台,一是社区服务平台,二是区域党建平台,三是群众工作平台,四是自治共治平台。在邻里中心,要引导群众积极、理性、有序地参与,让群众学会协商、协商、达成共识。

4。邻里中心的功能定位是什么?

邻里中心是一个公共的空房间,它开辟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英里”,以党建为导向,聚集一切力量参与社区治理。它以需求为导向,以方便为原则为人民服务,主要有以下四个基本功能:就近提供公共服务。科学配置公共服务资源,为周边群众提供“菜单式”服务;

学编织、练书法 闵行这里成了社区居民“第二个家”

市场力量对接服务。建立以展示体验服务为重点的微观机构和微观项目,实现上门专业服务;

大众团队的培养和支持。坚持以党建为导向,重点支持和培育扎根社区、服务社区的社区社会组织和基层队伍;

邻里关系的交流与融合。创建一个公共的空房间,居民们在这里互动、交流和互相帮助,并创造一个健康、快乐和向上的社区文化。

5。如何规划邻里中心的位置?

按照一公里的治理服务半径,邻里中心要科学布局,位置要尽可能考虑方便交通和群众参与。根据所需的服务功能和活动设施,可合理确定合适的面积和/或0个房间(建筑面积一般不小于300平方米),并可采取置换、回购、租赁等方式

学编织、练书法 闵行这里成了社区居民“第二个家”

如果邻里中心的基础设施不能满足基本区域,其服务设施可以分散在服务圈内。

6。邻里中心有哪些服务资源?

主要根据居民的需求,可以配置以下类型的服务资源:

医疗卫生类。透过设立家庭医生工作站,居民可在附近获得医疗援助、药物援助、健康援助、老人援助及中医保健服务。

终身服务类别。以老年服务为重点,根据需要设立日托服务和膳食援助服务,为家庭护理和家庭维护提供专业支持,满足服务圈内老年人和残疾人的需求。同时,为所有居民的日常需求提供各种生活服务。

文体教育。充分发挥枢纽作用,合理设置多功能体育活动空室、室内外健身场所和人民教室等。,着力培育体育教育骨干力量,为社区居民提供大众化的公共体育教育服务。

公益互助。重点支持植根社区、服务社区的社区社会组织,如生活服务、慈善和专业调解,培养和激发人民的志愿服务精神。支持和发展社区群众团队,增强他们的公益和互助功能。

个性化服务类。各街道镇要因地制宜,服务民生,加强需求调查,充分利用区域党建资源的辐射效应,整合服务圈内的社会资源,在邻里中心增加个性化服务设施和服务项目。

7。如何管理和运营邻里中心?

居委会按照党建、多主体、群众自治的原则,实行“理事会+会”的运行管理机制。居委会是居委会的决策和监督机构,在街道(镇)的指导下,按照居委会章程开展工作。理事会有一个执行理事会决议的秘书处。为了调动和整合资源,激发积极性,要牢牢把握理事会的主导作用、志愿者和群众队伍的主体作用以及社会力量的参与。

学编织、练书法 闵行这里成了社区居民“第二个家”

8。邻里中心如何实现资源对接?[/s2/]

为了实现有效对接,需要通过机制协调以下三类资源:

首先是公共资源。按照“部门提供清单,基层按需对接”的原则,在区级建立公共服务资源对接机制,在街道和镇级附近有效整合各种服务资源,建立服务清单机制。在梳理和总结各类资源的基础上,围绕医疗保健、生活服务、文化体育教育和公益互助四大类项目,形成了邻里中心服务清单。

学编织、练书法 闵行这里成了社区居民“第二个家”

第二是社会资源。通过区域性党建和联合建设,引导各社区组织和居民单位履行社会责任,参与社区中心的各项志愿服务活动,为社区中心建设提供各种社会资源支持。

第三是内生资源。社区最大的资源是居民,最重要的资源是居民,核心资源是居民。有必要对居民、志愿者和社区团队三种重要的内生资源进行统筹规划,通过发挥居民的力量实现自治。

来源:上海热线新闻网

标题:学编织、练书法 闵行这里成了社区居民“第二个家”

地址:http://www.shcafe.org/shzxxw/821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