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984字,读完约7分钟

站在我面前的这个来到上海的年轻人相貌平平,笑容简单,个子不高,在人群中也不显眼,但是听了他的故事和他的事迹,你可能会永远记得他。

他的名字叫王林,出生于1984年。他是上海保安公司宝江公司的特种保安队员。说他还剩下多少时间,除了健康的身体,最珍贵的是他的献血记录:13年来,他自愿在上海9个区和北京、太原、徐州等13个城市献血,共捐献全血和血小板159次,献血总量达到54,400毫升,相当于十多个50公斤成年人的血液总量!

宝山这位青年每到一座城市 就去血站献血

刚到上海一个月,我就毫不犹豫地上了采血车

2005年3月26日,王林到达上海仅一个月。他在火车站南广场换车时,意外地看到一辆上海采血车。虽然他从18岁开始就想献血,但他以前从未能够付诸实践。这一次,他毫不犹豫地登上了采血车。

经过简单的身体检查,他躺在椅子上,伸出左臂,配合工作人员抽血...锋利的针穿透表层皮肤,扎进血管,鲜红的血液缓缓流出。没有吊针经验的王林没有把目光移开,而是出神地看着细管中流出的血,没有感到疼痛。

“鲜红的血不断涌出,有一种奇妙的感觉”。13年后的今天,王林仍然记得当时的心情。几分钟后,看着一袋200毫升的全血被成功采集,他兴奋极了。这是他一生中捐献的第一袋血,也成为打开无偿献血服务大门的一把钥匙。

之后,他在黄埔、长宁、虹口、闵行、宝山等9个区和北京、太原、徐州等13个城市献血。他共捐献全血和血小板159次,献血总量达到54400毫升,相当于十多名成人50公斤的血液总量。

事实上,王林住在郊区,每次他去市里献血,都要费很大的劲。他要坐几站公交车到7号线的梅兰湖站,然后从那里到市中心要花一个多小时。在路上要花三四个小时。“每次你都要一大早离开。冬天已经很晚了,你出去的时候天还是黑的。

宝山这位青年每到一座城市 就去血站献血

然而,他从未因此放弃。只要有空,只要达到规定的献血间隔,他绝对会准时出现在血站。“最开心的事情就是听到员工说血小板库存充足。”王林说道。

看到厚厚的一叠未支付的献血证书,一次又一次地收到“你的血液已用于临床”的用血通知,他总是感到莫名其妙的温暖。“每当我想到我的献血,我也许能挽救一个人的生命。我觉得很有意义。”虽然我不知道谁会是血的使用者,但王林觉得他的血不仅流出了他美好的生活,也装饰了他美好的未来。

宝山这位青年每到一座城市 就去血站献血

你为什么要在不同的地方献血?王林认为血站是城市的窗口,可以反映当地的风俗习惯。因此,当他去一个城市,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献血站,并与当地志愿者沟通,了解当地的献血情况。

在王林的影响下,他的兄弟姐妹和同事们也毫不犹豫地参与了无偿献血,成为当地血站的“熟悉面孔”。

在多次献血后,王林偶然听血站工作人员介绍了“单独采集血小板”的新献血方法。在得知成分献血可以帮助因止血困难而死亡的患者更有效地延长生命后,他毫不犹豫地加入了血小板捐献者团队。

2006年5月,他第一次献血,但他没想到却没有成功。那是因为他当时没有经验,没有掌握规定的六个月献血间隔时间。献血后不久,他赶到上海血液中心献血,最后失败了。

王林深深记得他第一次献血的日期:5月27日。这一天是上海解放日。他觉得这是由于他在上海的命运,这对他也有很大的纪念意义。“我的人生注定与献血有关,也与上海有关。”

血液库存一直很紧张,他希望每个人都能参与献血,拯救生命

王林知道,由于来上海就医的病人很多,上海的血量一直处于紧张状态。血液作为不可替代的稀缺医疗资源,只能来自适龄健康公民的无私奉献。

“我以前经常在血站看到那些熟悉的面孔,很少有新的志愿者加入。光靠献血是救不了几个人的,群众可以献血来救更多的人。”

作为一名经常献血的人,他深切地感受到无偿献血是一项公益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参与,通过更多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可以形成更好的无偿献血氛围。

2013年5月18日,对王林来说是又一个重要的日子,也是他作为志愿者的开始。这时,他开始在静安公园的献血车上做志愿者;同年11月,他参加了中级志愿者培训;2014年5月,他成为上海的注册志愿者,截至2017年底,他的服务时间为837小时。

宝山这位青年每到一座城市 就去血站献血

不管炎炎夏日的太阳有多热,冬天的雪有多厚,只要有空,他就会走上街头,走进公园和商场,积极宣传无偿献血,招募无偿献血者,努力为献血者提供优质服务。

王林掌握了很多献血的基础知识,一直在向公众宣传和讲解。他告诉记者,全血的保存时间一般为35天,血小板的保存期为5天,献血单位为200毫升,一次最多可捐献2个单位。此外,他可以很容易解释《献血法》中的具体条款和专业术语,实在令人钦佩。

宝山这位青年每到一座城市 就去血站献血

在2015年的儿童节,王林作为一名志愿者,曾经接待了一个三口之家来到上海旅游。当时,他们对停在静安公园门口的“凯蒂猫”主题采血车非常感兴趣,他们的小女儿用天真无邪的眼神好奇地看着这辆特殊的“公交车”。

看到这一点,王林抓住机会向一个三口之家介绍了这种采血车,并宣传了献血的意义。目前,该男子决定当场献血。在他的领导下,他的妻子抛弃了烦恼,跟随他的脚步,上了采血车,卷起袖子。在采血车上,年轻的女儿看着父母的爱和仁慈,欣赏着她的眼睛,感到自豪。

宝山这位青年每到一座城市 就去血站献血

王林说,他相信年轻父母的行为一定会在孩子心中播下善良的种子,“也许等她长大了,她也可以成为一名献血志愿者。”

走在公益的道路上是这个城市公认的

除了献血,王林的公益之路还在不断扩大。

工作之余,只要有时间,看到群众的需要,他就会积极参与各种公益事业:在父母和家人的支持下,他于2007年1月加入中国骨髓银行上海分行,并于2014年2月登记捐赠遗体和器官,成为上海市无偿献血、造血干细胞捐献和遗体器官捐献的“三志愿者”。

宝山这位青年每到一座城市 就去血站献血

除了献血志愿者,王林还是中国骨髓银行的献血志愿者。当时,宝山区罗甸镇红十字会对造血干细胞的捐赠还处于起步阶段,人们对捐赠知识了解不多。每次罗甸镇红十字会开展造血干细胞宣传活动,王林都会赶到现场,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群众讲述自己对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理解。此外,他还把报纸和杂志上的相关内容剪贴成册,带到群众面前。

宝山这位青年每到一座城市 就去血站献血

献血多年后,王林身体一直很好。他说,这不仅与他健康的生活习惯密切相关,更重要的是,“永远要有一颗爱和感恩的心”。

在这次“生命救助马拉松”中,他获得了无数奖项:连续四次获得“全国献血奖”,多次获得“上海市无偿献血白玉兰奖”,并被授予“上海市第二批优秀农民工先进个人”、“2016年上海市无偿献血30周年代表”等称号。

荣誉对王林意味着一种责任和使命。他觉得上海市认出了他。他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使命。我的任务是免费献血。我现在感到非常高兴。”

开朗的王林又一次许下了一个大愿:“献血是我健康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一个人应该履行的社会义务。只要我的年龄和健康状况允许,我将继续无偿献血。使用可再生的血液来拯救无法挽回的生命。对我来说,献血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

宝山这位青年每到一座城市 就去血站献血

不仅如此,王林还经常献出自己的爱。2008年,他向宝山区图书馆和四川地震灾区捐赠了100多本书。自2014年以来,他已向云南省鲁甸地震灾区、江苏省盐城市龙卷风灾区等捐赠2万余元。,还汇了钱来帮助一个没钱治病的骨癌患儿……几万元,在别人眼里可能不算多,但对一个低收入的普通工人来说,这也是一份沉重的心情和纪念。

宝山这位青年每到一座城市 就去血站献血

回顾这些年的公益经历,王林觉得做公益可以让他不断思考下一个人生方向,不断修正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终成为一个胸怀宽广、意志坚强的人。

来源:上海热线新闻网

标题:宝山这位青年每到一座城市 就去血站献血

地址:http://www.shcafe.org/shzxxw/773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