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13字,读完约3分钟

强风吹起:这一轮国家改革再次加速。

自去年以来,高层官员在各种场合频繁提及国有企业改革。国务院副总理刘鹤主持了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提出了“改善治理、强化激励、突出主业、提高效率”的十六字方针;国资委主任肖亚青多次表示,“混合所有制改革是改革的重要突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连在1999年和的新闻发布会上强调,第四批100多项混合改革试点将于1999年启动。与此同时,与国有企业改革有关的文件也在密集发布。去年5月第36号令明确了国有股东转让上市公司股权的依据;去年7月,国发23号文件明确了两类试点公司的职能定位和治理结构;今年3月,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SASAC)第40号令明确了中央企业负责人绩效考核应遵循的原则。

海通宏观姜超:国改再次提速 从历史经验看改革成效财经

以史为鉴:国企改革的效果如何?

回顾历史,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始于1978年,国有企业从完全计划经济模式转变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第二阶段始于1993年。国有企业通过并购、下岗和债转股提高了盈利能力,建立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第三阶段始于2003年,国有企业进行了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产权制度改革。13年的改革决定标志着国有企业改革的第四阶段。

海通宏观姜超:国改再次提速 从历史经验看改革成效财经

国家改革第一阶段的核心是放开供给,扩大规模。1978年,企业自主权的扩大,分层企业的利润保留,政府和企业的分离,1984年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以及合同责任制的全面实施都释放了有效供给。以食品、纺织和家用电器为代表的轻工业成为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相关产品产量呈爆炸式增长。这一时期,国有企业仍然是经济的绝对主体,是经济繁荣的最大受益者,实现了全面的规模扩张。78-88年间,利润增长75%,产值增长2.1倍,职工工资增长2.8倍。

海通宏观姜超:国改再次提速 从历史经验看改革成效财经

国家改革第二阶段的核心是清理产能,提高质量,提高效率。20世纪80年代末,经济过热引发了宏观调控,导致经济迅速降温。产能过剩和过度负债是重复建设的结果。20世纪90年代,国有企业面临着薄利多销的困境。1997年,国有企业“扭亏为盈三年计划”启动。通过“抓大放小”、债转股、减员增效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国有企业的生产能力得到了清理,扭亏为盈,最终以利润的提高来换取国有企业规模的缩小。国有工业企业的雇员人数从1993年的最高4500万人下降到2007年的1750万人,国有中小企业的数量从1995年的31.8万人下降到2006年的11.6万人。国有大中型企业亏损从1998年最高的42.7%下降到2000年的27.2%,净利润从600亿元上升到2300亿元。纺织等五大重点行业整体扭亏为盈。

海通宏观姜超:国改再次提速 从历史经验看改革成效财经

中国改革第三阶段的核心是轻装上阵,转型升级。00年后,中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了重化工业阶段,对煤炭、石油、电力、钢铁等资源、机械、电子、交通等设备的需求激增。国有企业在这些行业中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这也带来了巨大的机遇。2003年,SASAC正式成立,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产权制度改革开始。上升的经济周期、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叠加生产效率的提高极大地扩大了国有企业的资产,提高了它们的盈利能力。正是由于国有企业“抓大放小”,民营经济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跨越式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增加。

海通宏观姜超:国改再次提速 从历史经验看改革成效财经

1...

来源:上海热线新闻网

标题:海通宏观姜超:国改再次提速 从历史经验看改革成效财经

地址:http://www.shcafe.org/shzxxw/69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