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58字,读完约4分钟

2005年,杨浦区人保局的新公务员刘婷婷第一次走进了老区的居民之家。没有阳光的房子是黑暗的,一个老人在潮湿的床上发抖。她看到它时不喜欢它。第二天一早,她买了一床丝绸,送到了老人的家。也是在那一年,时任杨浦审计局副局长的李阳去定海街道沈家滩居委会联系群众。当时,大顶海泵站还没有修好,居民们“天天下雨天看海”的景象也没有改变。李阳芳是一个滴入水中的居委会。她说,在过去,对民生疾苦的理解是写在纸上的,当人们真正看到疾苦时,他们的心被抓住了。

解决百姓"急难愁" 杨浦这个工作法坚持了13年

同他们一样,2005年,杨浦区共有23000名政府干部和党员,集中到300多个居委会和8842个困难家庭,定时定点为群众服务。杨浦的“一线工作方法”从此开始,并持续到今天13年。

五角场街道干部在社区为老人包饺子。

回到2004年,处于转型期的杨浦还是一片废墟。全区国有企业数量从1200家大幅下降到200家,各类社会救助对象居全市中心城市首位,二级以下的旧建筑和棚户区占全市的四分之一。在这个地区执行许多任务是相当困难的,特别是被称为“世界第一困难”的旧改革。2004年12月,杨浦区在中环路东段拆迁中首次引入“六开放”政策。每户人家的人口和面积、搬迁的房屋和评估的单价都“挂在墙上”,居民们在两个多月内顺利地搬出去了。“六个开放”让我们知道,只有依靠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才能更好地推进工作。”杨浦区委组织部副部长李明回忆说。

解决百姓"急难愁" 杨浦这个工作法坚持了13年

2005年,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在全国展开。当时,许多政府干部都是从家里到学校再到政府机关的“三门干部”,所以杨浦正式推出了“一线工作法”与先进性教育相结合。

《一线工作法》畅通了干部联系群众的渠道。全区24名局级干部在指定地点联系了12个街道和乡镇。每月第二周的周四,300多名部门级干部走进指定联系人的居委会,每个人都带领一两名政府官员担任联络员。5000多名党员干部与8842户困难家庭结成对子。杨浦还将全区300多个居民区划分为2088个责任网格,组织了居委会、行业委员会、物业公司、地区单位、警察、医生、政府机关党员等23000人。,并成立了2105个服务小组,为居民提供服务。

解决百姓"急难愁" 杨浦这个工作法坚持了13年

春节期间去大乔街迎接顺城里的人们。

“一线工作法”从走访乡镇和居委会开始,扩展到“书记与群众在线交流”和“区长在线”,通过网络与群众即时互动。每天互动的时候,在一个大会议室里,来自二三十个部门的人都坐满了,打字员操作电脑。群众的问题像雪花一样飞来飞去,收集到的问题立即分发到所有的线路上进行现场解决。如果不能立即解决,应归还处置计划和时间。一个半小时内回答了300多个问题。

解决百姓"急难愁" 杨浦这个工作法坚持了13年

税务局到上海机床厂进行了实地调查。

2010年以来,杨浦将团体服务纳入《一线工作法》,对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实行普遍走访和联系服务,形成了全天候、全方位、全领域、全覆盖的格局。许多社区居民报告说,他们的意见现在很好,有些人负责紧急事务。根据对该区数千人的问卷调查,96.7%的居民认为这种工作方法有效地解决了迫切的问题。

解决百姓"急难愁" 杨浦这个工作法坚持了13年

政府干部将手机应用“我在杨浦做了调查”带入居民家中,在调查过程中进行记录,并将问题发送到后台实时回答。

今年以来,该市的大规模研究得到了大力推广。杨浦区委全会结合大规模调查,宣布了深化《第一线工作法》的决定。调查对象从居委会扩大到企业和社会组织,调查对象也从全区政府干部扩大到有执法权的事业单位职工,提出了“知人之情、解人之忧、聚人之智、听人之言”的工作模式。杨浦的64个研究课题深入基层,调查了杨浦的2.7万家企业和47万居民。杨浦的问题解决率超过89%。

来源:上海热线新闻网

标题:解决百姓"急难愁" 杨浦这个工作法坚持了13年

地址:http://www.shcafe.org/shzxxw/66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