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6440字,读完约16分钟

张爱玲最喜欢哪条上海路?

读完李安的《色戒》,你肯定会说:武康路,因为王佳芝最后的“福开森路”就是现在的武康路。

“豫园路,”她上车时说。

幸运的是,这次我在上海见到他们的次数少了,而且我没有向他们提到一个亲戚住在豫园路。你可以呆几天,看看风景。

这是张爱玲1950年小说《色戒》的原始叙事。王佳芝匆匆上了三轮车后,他想去豫园路而不是福开森路。但她几乎没有从封锁中逃脱,最后被她所爱的叛徒老人抓住并射杀。

豫园路

李安拍了一部电影,突然把王佳芝的“豫园路”改成了“福开森路”。

出于某种原因。

是因为“福开森路”听起来更有异国情调和口音吗?或者是因为李安本人对今天的武康路(福开森路)情有独钟。或者我们把李安放在一个水平的方向,因为他认为王佳芝仍然爱着“福开森路”上的一栋房子,他曾经和老易有过一次私人会面,所以他情不自禁。但至少,这违背了小说的逻辑和张爱玲写作的初衷。原因是王佳芝的出生身份只是一名广州大学生。书上说他们是一群被强奸的年轻人。"只有黄磊的家里有几个人有钱."她的亲戚更有可能住在豫园路的巷子里,而不是福开森路的大公寓里。第二,她想逃离封锁圈。从地理上来说,在跨境公路建设区的豫园路停车一定比法租界的福开森路更方便、更合理;第三,从小说的情节逻辑来看,虽然王佳芝因为喜欢成熟的男人,突然觉得“这个人真的爱我”而放开了老姨,但她并不害怕回到“最后一间公寓”去自投罗网(老姨有三只老谋深算的兔子,约会地点随时都在变化)。从张爱玲的人生经历来看,她对豫园路的熟悉应该远远胜过对福开森路的熟悉。为了避风,她的心更自然地跳出来的地方一定是豫园路。

张爱玲最扎心的上海马路原来是长宁这一条

我不知道李安为什么坚持这样一个关键的改变,但我相信他不会轻易做到。也许他想解释王佳芝永远不会忘记成熟男人的老路,因为“通往女人心灵的路要穿过阴道。”

然而,如果李安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张爱玲的人生经历与她的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他是不会轻易改变的。

前圣玛丽亚女子学校,现在莱佛士市

张爱玲早年上学的地方是在豫园路西侧的圣玛利亚女子中学,差不多在长宁路(当时叫白利南路,现在莱佛士市长宁路1187号)。这是近代上海第二所由外国人创办的女子学校。历史可以追溯到圣玛丽女子学校,它是由英国女祭司艾玛·琼斯于1881年创建的。后来改名为圣玛丽女子高中。新校舍被移到梵蒂冈城圣约翰大学的后面,离大学只有一堵墙,学校的学习时间为8年。因为圣约翰大学不是男女同校的,所以圣玛丽女子学校的学生经常受到圣约翰大学男生的不当影响。当时的大学校长弗朗西斯·李斯特·霍克斯·波特深感不安,希望将女子学校迁到另一个地方。由于财政问题,这个提议被搁置了。直到1923年,弗朗西斯·李斯特·霍克斯·波特在南白利路建造了一座新的学校建筑,圣玛丽女子学校才搬到这里,并改名为圣玛丽女子学校。

张爱玲最扎心的上海马路原来是长宁这一条

前圣玛丽亚女子学校,现在莱佛士市

由于高昂的学费,在圣玛丽亚女子学校学习的学生大多是来自中上层阶级家庭的女孩,所以圣玛丽亚女子学校被称为贵族教会女子学校。张爱玲于1931年进入圣玛丽亚女子学校,并于1937年高中毕业,在那里她度过了六年的年轻时光。张爱玲最初的作品,如她的短篇小说处女作《不幸的她》和散文处女作《迟到》,都发表在《圣玛丽亚学校杂志》上。

张爱玲最扎心的上海马路原来是长宁这一条

张爱玲住的地方是位于豫园路东端的常德路爱丁顿公寓(赫德路195号,现常德公寓)。有人曾经偷偷把她的译名改成了爱玲登公寓。在我看来,还是大方地把它改成爱玲登公寓比较好,这样更名副其实。爱丁顿公寓成立于1933年,1936年竣工。它由意大利律师和房地产商人拉乌尔·弗斯资助,由法国建筑师亚历山大·雷奥纳德设计和建造。这是上海为数不多的带电梯的“高层”住宅建筑之一。公寓建成后的第三年,张爱玲于1939年第一次和母亲黄逸梵、姑姑张茂渊一起住在常德公寓五楼51室,随后赴港求学。1942年回到上海后,她和姑姑第二次住在6楼65号房间,直到1947年9月。张爱玲已经在这个公寓住了六年多了。张爱玲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封锁》、《红玫瑰与白玫瑰》、《金锁记》、《倾城之恋》都在这里完成。这也是张爱玲和胡兰成开始交往和结婚的地方。

张爱玲最扎心的上海马路原来是长宁这一条

张爱玲的母亲黄逸梵

张爱玲与张茂渊阿姨

从1931年到1937年(12 -18岁),她在圣玛丽亚女子学校学习,从1939年到1942年到1947年(23 -28岁),她住在爱丁顿公寓(和她阿姨合住)。张爱玲在豫园路的两端学习生活了近13年,这13年是她的青春、爱情和形成期。此外,1938年,临近阴历年底,因与继母争吵而被父亲禁止殴打的张爱玲,趁着这个空档,逃到了母亲和姑姑租住的开那公寓(现在的武定西路),这也是离豫园路最近的一条路,现在与豫园路同属于江苏街。解放前后,张爱玲的父亲(死于1953年)、继母孙(死于1986年)和弟弟(死于1997年)也住在与豫园路相邻的江苏路(一丁板路)285弄28号,并在此去世。因此,张爱玲经常出没于豫园路绝不是一种期待,而是一种命运和必然。

张爱玲最扎心的上海马路原来是长宁这一条

卡纳公寓

张爱玲与豫园路的关系可以说是张爱玲研究中从未出现过的一篇论文。更具体地说,本文的题目可以称之为“张爱玲的文学创作与她真实生活领域的关系”。

当然,为了让人们闭嘴,我们需要从表面的实证性历史研究中提供一些张爱玲在豫园路上活动的痕迹和证据,如王佳芝在《色·戒》结尾吐出的“豫园路”几个字。真实地名的出现使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纪实色彩,小说取材于郑的《美人计》杀死丁默春的真实故事,而丁默春曾住在豫园路1010号,这表明张爱玲的文学创作并没有脱离自己的生活,相反,她喜欢从周围的生活中寻找灵感和原型。

张爱玲最扎心的上海马路原来是长宁这一条

让我们来看看张爱玲的散文《谈吃画饼充饥》中的描写:

离我的学校不远,在兆丰公园对面有一家俄罗斯面包店。在各种颜色的大面包中,有一种特殊的小的半球形面包,上面有一点点糕点,底部嵌有半英寸宽的十字夹。十字架可能是硬的,混有奶酪,有点咸,和不太甜的面包一起吃,这是美味可口的。当我在美国听到“热十字面包”这个词时,我想它可能就是这种十字面包。后来,我看到了。原来是一个小十字,粗面包上有白糖。即使当我第一次走出鲁,它也不是甜蜜的。老大厂还有一种肉煎饼,叫粉饼,又老又金黄,又软,呈袋状。我没有买,因为它是油炸的,很难消化。很多年后,我去日本的一个土耳其家庭吃饭,我吃了他们自制的马,非常好吃。

张爱玲最扎心的上海马路原来是长宁这一条

远在1988年的美国,张爱玲仍然久久地记得豫园路上的十字面包和肉饼,但遗憾的是她再也尝不到了,或者说庆幸自己终于尝到了。

在兆丰公园对面,豫园路1401号有一个公交换乘站,叫做兆丰乐府中西大菜俱乐部,自称是远东唯一的贵族乐府。老大厂面包店可能就在附近,后来是豫园食品店(文革时期的“合作社”)。

让我们来看看另一个真实的案例。别以为又高又瘦的张爱玲真的那么孤傲自大。为了出名,她可以轻而易举。据学者考证,1943年初春的一个下午,23岁的张爱玲带着著名园艺家黄的推荐信和她自己的两部中篇小说,来到上海市西区豫园路608弄94号公寓。这就是鸳鸯蝴蝶派的领袖、资深编辑周寿娟所称的青莲寺。

张爱玲最扎心的上海马路原来是长宁这一条

文学青年张爱玲谦逊地自我介绍。她出生在北京,在上海长大。她前年去了香港大学,又一年毕业了。出乎意料的是,战争爆发后,她回到了上海,与姨妈合住在静安寺附近的一套公寓里。目前,他主要靠写作生活。最近我写了两部关于香港的中篇小说,今天我把它们带给周老前辈评论。

张爱玲最扎心的上海马路原来是长宁这一条

两人谈了一个多小时。分手时,周守娟让她一周后再来听回信。

一周后,张爱玲如期抵达,周守娟坦率地谈了她的看法,说了更多的赞美。张爱玲的母亲和姑姑是周寿娟主编的《半月形》和《紫罗兰》杂志的忠实读者。张爱玲回来后,她大概同意了姑姑邀请周寿娟和他的妻子去参加一个茶会来表达她的感激之情。于是,晚上,她赶到周家,给周守娟发了一份请柬。当时,周守娟独自带着新出版的样本杂志《紫罗兰》去参观张爱玲在赫德路爱丁顿公寓的家。张爱玲在一个精致干净的小接待室迎接他。那一天,只有三个人参加了张家茶会,即张爱玲的姨侄和周寿娟。三个人围坐在桌子旁,在茫茫大海中聊天。

张爱玲最扎心的上海马路原来是长宁这一条

紫罗兰杂志的封面

仅仅几个月后,《沉香香,第一炉香》和《沉香,第二炉香》相继出版。张爱玲,一个鲜为人知的文学青年,以这两部作品开始了“张爱玲热”,并在20岁出头迅速走红。

文远大厦

由此可见,张爱玲去过周寿娟在文渊坊的家,至少有三次是在豫园路。

但是,如果仅仅用这些文献的痕迹来谈张爱玲与豫园路的关系,那就太肤浅了。我想谈的是张爱玲文学创作中豫园路的味道。我认为这将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角度来研究一个作家的创作和他实际生活的地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从历史地理的角度来分析他的作品,并作出无数的论文。

张爱玲最扎心的上海马路原来是长宁这一条

我们也可以从张爱玲自己的写作文本中找到豫园路附近一带的痕迹进行分析。

1947年,在纪实散文《中国的白天和黑夜》中,张爱玲写道:

“去年秋冬之交,我每天都去购物。经过两趟买菜,我作了一首诗——”,后来说:“我又去了小菜市场,已经是冬天了。”“一个从菜市场回来的女佣,菜篮子里有一群银白色的扇子,像一个秃头老妇的发髻。”张爱玲饶有兴趣地描述了街头卖橘子的负担,五金店、烟店、肉店,“无线商店唱屈伸”的店面,还有“老老板的四件蓝上衣被涂在红砖上”的小学。

张爱玲最扎心的上海马路原来是长宁这一条

《上海社会与文人生活》一书的作者叶对此特别提醒:这是张爱玲的《从爱丁顿公寓到静安寺旁的亚洲菜市场》(p469)。我很好奇:亚洲食品市场的确切位置在哪里?在咨询了上海历史研究专家薛先生之后,我发现亚洲不是一个食品市场,而是一个副食品公司,真的叫亚洲食品公司,位于南京西路1668-1677号。《老上海各行业指南》第73页也证实了这一点。据住在附近的汪寿华先生说,亚洲食品市场位于静安寺和庙弄之间(地图上的位置在李泰巷的入口处)。肉类农场和豆制品最早在这里销售,亚洲食品市场在20世纪80年代被叫卖。根据《霓虹之外——20世纪初上海的日常生活》一书,赫德路“被安南路(作者注:现在的安义路)(当时是露天菜市场)分成两部分”(p226)。张爱玲提到的几个小店,在鲁先生调查并经资料提供者证实的20世纪40年代合德路街区(西区)小店名录中也可以找到。南京路沿线也有许多类似的商店。如果我们能知道“老老板的四个蓝色字母画在红砖上”的小学的位置,就更容易准确地破译了。最近,我遇到了程乃山的丈夫严,他曾经住在上海附近的“老克勒”,记忆力很好,逻辑性很强。我们一起策划和思考了很长时间。

张爱玲最扎心的上海马路原来是长宁这一条

根据严先生的记忆,张爱玲的家附近应该有以下学校:

1.“谢晋中学”位于南京西路常德路口。根据1946年12月出版的《袖珍上海巷分区精细地图》,的确有一所“谢晋中学”在和德路(东)对面,现已更名为常德路,靠近南京西路入口。如果是中学,就不符合张爱玲的描述。然而,根据《老上海各行业指南》(更新版)的图73,这里被标为“谢晋初级中学小学幼儿园”。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符合张爱玲的小学场景:“街道转了一个弯,突然变得荒凉。头上的红墙和红砖上,画着老老板的四个蓝白色的大字,这是一所小学。校园里有许多低矮的白色树木;它后面的白色天空反射出浅绿色的树干。”。位于张爱玲沿常德路经静安寺路(南京西路)到南安路菜场的路口。在安南路以南还有一家英国人拥有的上海电车公司,它运营着当时上海的大部分电车线路,也可能是张爱玲在《公寓生活笔记》中提到的邻近的“电车厂”。

张爱玲最扎心的上海马路原来是长宁这一条

2.豫园路从东向南有“崇光小学”,与“西镇女子中学”相对,校牌在巷内,巷内也有四个字(学校位于东寺巷,从西向东)。

3.沿着豫园路向西走,到华山路、范王都路,在邮局的中间,静安寺的北面,还有一所“静安小学”(在《老上海各行各业指南》的第73幅图中标出)。如果是这样,她应该去豫园路去菜市场。如果她再穿过范王都路的华山路,那时她就只有西同小学了。此外,张爱玲可能会游览西摩路(陕西北路)和乌鲁木齐北路(当时的堤丰路),这两条路以卖西餐闻名,满足静安寺路西端“上之角”居住区的生活需求(亮相时间待定)。但是这两个食品市场要么是高端要么是很远,所以张爱玲不可能每天都去那里。张爱玲满怀信心地说她要去菜市场,但在她的叙述中没有提到静安寺这样的大地方。因此,她更有可能去南京路的菜市场(我不知道叶先生说的“去静安寺旁边的亚洲菜市场”是从哪里来的),但不能确定。也有可能期望附近的文献或老居民提供可靠的证据。虽然是纪实散文,但张爱玲说她去过各种食品市场。我们仍然不知道张爱玲写的是哪一个食品市场,以及她的故事是否符合现实。我们更愿意把她的描述看作是食品市场附近道路景观的总和。

张爱玲最扎心的上海马路原来是长宁这一条

这些“温馨的老与贫”的生活场景是空公司在合德路豫园路附近的日常生活。

这是张爱玲作品中豫园路的气息。

豫园路有什么味道,那里的大多数道路都穿过边境?什么味道?16个字:街区商业,雅俗共赏,街头生活,汪伪时期特殊的恶劣氛围。最后一点要先解释一下。豫园路是日伪时期汪伪官员聚集的“不毛之地”。张爱玲虽然没有从政,也不能戴上汉奸学者的帽子,但她与汉奸胡兰成有着密切的交往,这是不争的事实。她对汪伪生活区和汪伪人的熟悉,必然反映在她的作品中。《色戒》和《封锁》的创作灵感可能来自她在这一领域经常遇到的现实生活情况。关键的一点是,就像香港的沦陷让爱情流动一样。孤岛时期和上海的最终沦陷也成就了张爱玲独特的文学创作心态。

张爱玲最扎心的上海马路原来是长宁这一条

前四点正是中产阶级张爱玲想要的。或者是张爱玲作品的味道。

张爱玲在她的纪实散文《通往眼睛的路》中写道:

阅读成千上万本书比旅行成千上万英里要好。我们从家里去办公室,去学校,去一个小食品市场,每天走一英里,走十几二十英里,有几千英里;如果你第一次走过那条街,就像找到了路。如果你什么都看,你就不会“视而不见”。就像“旅行千里”。你为什么要穿越海洋?

张爱玲最扎心的上海马路原来是长宁这一条

虽然那条街不是很尖,但它可以以任何方式被替换成豫园路,至少是其中的一条。由于家庭的衰败,阀门的衰败,豫园路上的许多人在普通公寓的巷子里变成了普通人,这是他们的人生命运。我小时候经常见到的上海市市长吴铁城的堂妹于秀莲,是张爱玲在圣玛利亚女子学校的同学,她清楚地记得“张爱玲做得很好,不理人,那时已经陷入了贫困。”优雅庸俗的中产阶级生活的味道和滋味是张爱玲文学作品的味道和滋味,所以当她从菜市场回来时,她可以写下这样的诗句“从来没有这么快”和“简直害怕”:

张爱玲最扎心的上海马路原来是长宁这一条

我很高兴能在阳光下买到它

一日三餐又重又难。

嘈杂和烦恼的声音渐渐消失了。

沉入海底。-

中国,直到最后。

我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上海是一个银色圆圈的两边。它的前面是小资产阶级,但它的后面是商人;正面是时尚,但背面是世俗的;前面是租界,但后面是中国的;前面是脸,后面是夹子,上海人的脸夹子就像银圈一样完美,但它毕竟是一个无法逃脱的“铜钿”。最典型的上海作家张爱玲有句名言:“人生是一件披着虱子的华丽长袍。”这就是她对上海的看法,她的小说也是如此:看似华丽,实则世俗。最好的小说应该写上海银圈的两面,而不是一面。出生于贵族家庭的张爱玲写的是上海普通市民的生活,所以张看起来最好。

张爱玲最扎心的上海马路原来是长宁这一条

大黄叶落下;

慢慢地,它穿过风,

在淡蓝色的一天之后,

经过几天的刀光,

黄色和灰色建筑的尘埃梦。

走到一半,

可以看出这意味着,

亲吻它的影子,

上前,上前,

这就像在倾斜的方向上漂流。

树叶在等待,

中年时假装漠不关心,

然而,我一落地,

金色可乐棕榈

小心一个小影子,

就像抓蟋蟀一样-

“哦,在这里!”

在秋天的阳光下,

在水泥地上,静静地睡在一起,

它和它的爱。

孔/照片

张爱玲的《落叶之恋》场景至今仍在豫园路上。我的巷子里还有一块公共租界留下的界碑。据说上海有不到100个广场,所以我背诵了两句:

吴彤能记起过去,但你能问谁关于碣石的事情?

我想以此结束,但最好用张爱玲作为标题,用她的句子作为结:

我想起了我在一张专辑中看到的开篇词:“槐树的第一鼓决定世界——槐树的第二鼓轻轻地敲着——”

来源:上海热线新闻网

标题:张爱玲最扎心的上海马路原来是长宁这一条

地址:http://www.shcafe.org/shzxxw/44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