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363字,读完约8分钟

高墩墩、曹家渡、程家桥、周家桥、苏家角、何家角等等,这些曾经是长宁的地名,即使是老长宁也未必知道TAs的前世。今天,跟随边肖,在旧地图和旧照片中寻找这些地名背后的故事。

三角形域(2个位置)


总的来说,它涵盖了华阳路北端以东、万杭都(后)路以西的吴淞江南岸地区。明清时期,吴淞江北缘有曹家渡。清同治初年,英美租界局修建了基斯菲儿路(今万行渡路)及其支路(今万行渡后路),两条路交汇处地形呈三角形,故称“三角田”。

高墩墩 程家桥 诸安浜 老长宁这些地名是怎么来的?



一般是指长宁路和万航都路的交叉口。因为只有东、西、北三个方向,所以通常称为三角场。20世纪20年代,著名实业家无锡荣、、荣德生在苏州河南岸创办了第一棉纺织厂,日本商人也在此创办了丰田纱厂。此外,大德油厂出现在贝利南路(现长宁路),市场从此逐渐繁荣起来。

高墩墩 程家桥 诸安浜 老长宁这些地名是怎么来的?

高墩


一般指长宁支路259弄、271弄、279弄和万杭都路1312弄。呈长方形。这片土地原本是一片农村菜地。1924年,江阴人胡阿福首先在高坡上建了两座瓦房。抗日战争期间,难民不断向这里迁移,建造芦苇棚和简易房屋居住,逐渐形成人口稠密的居住区。因为它离地约1.5米,所以俗称高墩,也叫高墩。

高墩墩 程家桥 诸安浜 老长宁这些地名是怎么来的?

胡俟堆栈



总的范围是1384巷,东至万行都路,1424巷,西至万行都路,100巷,1384巷,南至万行都路,北至吴淞河。呈长方形。原为蚕茧加工厂和茧栈,建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蚕茧来自浙江湖州。抗日战争期间,大批难民迁移,周围建起了芦苇棚和简易房屋,形成了劳动人民的居住区。

高墩墩 程家桥 诸安浜 老长宁这些地名是怎么来的?

西新街




总的范围是东接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西接凯旋路,南接安化路,北接长宁路。包括长宁路901巷、949巷和995巷。它占地约153,300平方米。大约在1934年,只有5个家庭靠种田、养猪和拉车为生。自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以来,难民来到这里定居,人口激增。

高墩墩 程家桥 诸安浜 老长宁这些地名是怎么来的?

小河南路(2处)


包括华阳路138弄、142弄、160弄和198弄。国内的房子早就建在清水浜支流的西南部,因此得名。过去,到处都是树和幼苗,还有各种各样的菜地,其中有几个老式的砖砌平房。抗日战争期间,难民来到避难所或平房居住。解放后,居民陆续将旧房改造成两三层的筒子楼,有大小房屋200多间,全部为私人住宅,约有165人。1983年底,上海人民出版社获得土地,建造了一座新的多层建筑,旧建筑全部被拆除。

高墩墩 程家桥 诸安浜 老长宁这些地名是怎么来的?




总范围为东遵义路、西长宁路1759弄林家寨、南天山三村、北遵义路811弄。早年,大部分土地是农田、墓地和河岸,只有一个自然村叫李家寨,大约有20户人家。20世纪20年代,沈心纱线厂在这里建了车间。与此同时,船民和逃兵在李毕敬两岸,特别是南岸,修建草房和简易房屋,形成一个聚集的地方,因为它在李毕敬的南面,所以被称为小河南面。

高墩墩 程家桥 诸安浜 老长宁这些地名是怎么来的?

牛乔邦




总体范围为东接番禺路,西接交通大学法华分校,南接法华镇路,北接延安西路。它占地约4万平方米。以城市命名。在1955年,牛桥浜没有被填成一条路,它最初是一条煤渣路,然后是一条砾石路,然后是一条柏油路。番禺路222弄横贯东西,是中国的主要通道。由于居民密集,每个分支机构都建了200多个平房、100多栋建筑和一些毡制房屋。1971年,重建了四个简单的车间。

高墩墩 程家桥 诸安浜 老长宁这些地名是怎么来的?

朱安邦




总的范围是东部的镇宁路,西部的安溪路,南部的延安西路和北部的豫园路。是一条狭窄的狭长地带。最初,它是朱安邦河,因此得名。这座城市有两英尺多宽,三四英尺深,可以穿过小船。1938年,居民们被要求筹集资金来填充东邦路,东起镇宁路,西至江苏路,全长531米。1983年,东朱安邦路改建为沥青路面,并新建了许多车间。

高墩墩 程家桥 诸安浜 老长宁这些地名是怎么来的?

千邦


总的范围是东部的江苏路,西部的安溪路,南部的李希路和北部的朱安邦。原为西朱安邦的一条支流,沿海居民稀少,少数古代瓦房散落其中。在抗日战争期间,难民大量涌入,并建起小屋居住。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土地价格低廉,商人们纷纷来此建房建厂,逐渐成为人口密集、房屋众多的地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棚屋已先后改建为瓦房或低层建筑。

高墩墩 程家桥 诸安浜 老长宁这些地名是怎么来的?

Houbang


总的范围是东接江苏路,西接安溪路,南接朱安邦路,北接豫园路。后帮最初是西朱安帮以北的一条支流,后来逐渐沉积到陆地上,后帮的底部成为一条水道。1954年,它变成了宣化路。20世纪30年代,两边都是密集的住宅建筑。边境南面的小月村有4栋西式三层建筑,村景楼有2栋独立的花园洋房。

高墩墩 程家桥 诸安浜 老长宁这些地名是怎么来的?

渔港



总范围东起北宅路535号,西至原东洮帮(剑河路以西),南至原集家池(塘),北至吴淞江湾路。这个地方被命名为洮浜湾,因为它位于洮浜入吴淞河的入口处。有传言说,有一天,姚仁泰的鱼贩在茶馆里喝茶的时候,流露出骄傲的神情,说这个地方应该叫“渔港”,这个名字至今还在使用。1937年,当抗日战争爆发时,两艘渔船都被日本飞机轰炸,他们的房屋被完全摧毁。

高墩墩 程家桥 诸安浜 老长宁这些地名是怎么来的?

曹杜佳




长宁、普陀、静安三市接壤,是上海西部的交通枢纽和商业中心之一。总的范围是东部的励信康,西部的苏北路,南部的万航都路和长宁路,北部的吴淞河(苏州河)。明朝永乐年间,举人曹寿昌从临安(今浙江杭州)迁到上海范溪(今曹北府),经营盐业。隆庆万历年间,吴淞河疏浚后,航运越来越受欢迎。曹杨是曹植的后裔,在南岸的三官塘和北岸的长生殿之间建立了宜都,故名曹。

高墩墩 程家桥 诸安浜 老长宁这些地名是怎么来的?

曹家岩




总的范围是东部的南王家巷(延安西路551弄),西部的江苏路,南部的华山路,北部的延安西路。当时,有十几个村民属于曹。朱家浜在村西东边的乐家桥与曹相邦相遇,然后绕过村南。村舍三面环水,与周围的农田隔开。当暴雨泛滥时,村民们筑坝防涝。这个村庄三面被堤坝环绕,因此得名曹家岩。

高墩墩 程家桥 诸安浜 老长宁这些地名是怎么来的?

程家桥




总体范围为:东至普家桥,西至虹景路,南至沪杭铁路徐红支线,北至王满寺大桥。这块土地原本是郊区的农村地区。抗战后期,桥东只有几家小商店,如南货商店、餐馆、茶馆和杂牌香烟。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该地区北部的望门寺桥镇被日本侵略者烧毁,镇上的百货商店、油酱、药材和肉店等商店都搬到这里开业,成家桥成了一个市场。

高墩墩 程家桥 诸安浜 老长宁这些地名是怎么来的?

周家桥




指吴淞江以南、玉屏南路以北、中山西路以西、古北路以东的区域。它是以中国的周家桥命名的。周家桥原是李碧井支流上的一座小木桥(原址在长宁路1895弄和2039弄的交界处)。它是由周建造的,因此得名。1958年,周嘉大桥在填充城市和修建道路后被拆除。20世纪90年代,周家桥地区的城市面貌迅速更新,所有的危房都被拆除。以长宁路为轴线,南北两侧都建有美丽的住宅区和建筑。

高墩墩 程家桥 诸安浜 老长宁这些地名是怎么来的?

苏家角




总的范围是东面的中山公园,西面的凯旋路,南面的长宁路和北面的万航都路。主要包括长宁路902弄、952弄和1032弄。一百多年前,苏氏乘船来到这里定居,耕种和编织,并茁壮成长。

焦佳


总体范围为东至轨道交通3、4号线(原沪杭铁路),西至中山西路,南至中华新村,北至东华大学(原中国纺织大学)。它曾经是一片荒地。据传说,何子升在明朝末年住在这里。他是宋代学士何仲礼的第17个孙子。他叫邵荃,官名正清(掌管太庙)。他的职位很高,名声也极高。这个住宅后来被称为何家角。

高墩墩 程家桥 诸安浜 老长宁这些地名是怎么来的?


东接安溪路,西接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南接宣化路,北接豫园路。这块土地原本是农田和菜地,所以它是以姚的名字命名的,他生活在紧凑的社区里,形成了自己的村庄。清朝末年,只有30个村民住在老式平房里,以务农为生。抗日战争初期,外国人在这里避难、建房、定居,人口不断增长,成为姓氏混杂的居住区。

高墩墩 程家桥 诸安浜 老长宁这些地名是怎么来的?

徐家角


总的范围是东接中山西路,西接遵义路,南接天山路,北接玉屏南路。因为徐最先在这里居住,而且有一个人是清朝的官员,所以他的名字叫徐家角。解放后,居民人数增加了。为了便于管理,1959年,它被称为天山路徐家角和中山西路徐家角。

高墩墩 程家桥 诸安浜 老长宁这些地名是怎么来的?

高家巷


总体范围为东接娄山关路,西接古北路古北一村,南接815弄、天山四村娄山关路,北接玉屏南路杨家寨。清乾嘉年间,这里是一片荒地、一片墓地和一条沟壑。此后,他从浦东高桥迁到60多个姓高的家庭定居,故名高稼祥。

陈嘉翔




总的范围是东边的兴国路,西边的华山路,南边的淮海中路和北边的泰安路。它占地约6万平方米。原来是一片荒地,现在有前帮子(现在华山路1641弄)和后帮(现在淮海中路2006弄)等沟壑流过。太平天国时期,陈等四兄弟从朱宅迁居至此,专心务农,后来定居下来,子孙繁衍。

来源:上海热线新闻网

标题:高墩墩 程家桥 诸安浜 老长宁这些地名是怎么来的?

地址:http://www.shcafe.org/shzxxw/426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