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78字,读完约3分钟

长宁区某公司因经营不善被关闭,与员工李解除劳动合同,李被一家运输公司录用。李在办理退休手续时,发现自己被一家运输公司录用前14个月的社会保险费尚未缴纳,给他造成了经济损失。于是,李到区信访办上访,要求长宁区一家公司退还14个月的社会保险。经过一个多月的调解,区信访调解工作室达成协议,信访纠纷顺利解决。近年来,为弘扬和深化“枫桥精神”,长宁区结合社会治理创新,发挥人民调解在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中的作用,探索具有长宁特色的“走访协调对接”工作机制,确保小事不上街,大事不出区,矛盾不移交。

长宁区“访调对接”工作机制见成效

描述:采访和调整工作的照片。照片由长宁区宣传部提供

2014年6月,长宁区在区信访接待大厅设立了长宁区信访纠纷人民调解工作室,巩固了“人民调解积极介入信访矛盾,提前组织双方调解”的模式。2017年,借助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三级实体平台建设和司法规范化建设,推进“访协对接”工作的实质性运行,完善访协平台。在区级层面,随着专项调整中心和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的建立,区级中心与区级投诉与调整对接平台、医疗调整、物资调整等专业调解组织有效衔接,为来访和调整单位提供强大的专业支持。在街道和居委会层面,随着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室的有效运行,司法信访综合窗口的来访和调整对接功能进一步加强。

长宁区“访调对接”工作机制见成效

长宁区还整合了人民调解员、律师、心理咨询师等调解力量,通过委托调解、协助解决和引入社会力量解决等方式,依法受理和调解信访矛盾纠纷。2017年后,将“信访对接”工作纳入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总体规划,引导区、镇、居委会法律顾问作为专家参与信访等矛盾纠纷的解决,极大地提高了工作的专业水平和服务水平。此外,通过联席会议、协调会、电话、qq群等即时通讯工具,加强日常沟通和信息沟通,反馈冲突预防和调解进展情况。2017年11月,随着“1+10+185”三级公众法律服务微信平台群的成立,长宁区及时实现了访调矛盾调查、信息上报和情况反馈,确保了“访调对接”的顺利运行和高效实施。

长宁区“访调对接”工作机制见成效

有一次,一位90多岁的老人每隔一段时间就被他家的孩子送到区政府门口。据了解,2015年10月,徐家住泉口路,因上海某公司不小心向小区室外供电改造工程送电,引起室内火灾,造成房屋内物品不同程度的烧毁和损坏。事发后,徐家认为该项目是市政府的项目,并声称有古画和佛像在室内无法估价,因此要求赔偿数百万元。然而,一家公司认为,火灾是由这个家庭的线路板被压坏引起的,责任不完全在他们身上。此外,法院质疑高额赔偿要求以及古画和佛像的真实性,仅同意在5万元内解决争议。长宁区信访办委托人民调解工作室进行调解。两名调解员暗访了徐家洲附近的邻居,拜访了公安消防队,并在有关部门的配合下进入火灾现场检查受损物品。与此同时,调解人马不停蹄地会见了徐家山的嫂子,明确告诉他们调解必须在法律框架内合理地维护自己的权利,并直接指出他们的要求是不真实的,希望提出合理的要求。最后,经过两位调解人14个月的不懈努力,该案终于圆满解决。

长宁区“访调对接”工作机制见成效

据了解,从2014年长宁区人民调解室正式成立到2017年底,区人民调解室共向上访者提供了555批政策和法律咨询,受理和调解了64起投诉和纠纷,调解解决了51起案件,调解成功率为79.7%。全区各调整委员会共受理信访矛盾纠纷852件,调解成功725件,调解率85%。“以真情化解矛盾,以调解凝聚人心”的局面逐步形成。

来源:上海热线新闻网

标题:长宁区“访调对接”工作机制见成效

地址:http://www.shcafe.org/shzxxw/408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