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69字,读完约4分钟

最近,阿拉长宁又去了中央电视台!长宁区民政局推动社会救助的全面改革和创新,中央电视台专门为此拍摄纪录片!

长宁区坚持立足上海、先行先试、创新发展的原则,大力推进社会救助工作的改革创新,形成法制化、社会化、专业化、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的社会救助体系,努力开创社会救助协调、政府与社会互补、高效便捷有力、帮助困难特殊群体共享长宁国际精品城市建设成果的多层次综合救助新模式。

央视纪录片长时间报道长宁“这项工作”

描述:民政部救助司领导考察了长宁区社会救助综合改革试点工作

长宁区力争在中国社会救助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中体现“一个目标”、“两个把握”、“三个方向”、“四个实践”、“五个启示”和“六个突破”。

一个目标

通过社会救助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精准救助可以保障民生底线,力争率先实现特大城市“弱支”改革的新突破,形成长宁社会救助“弱支”样本。

两个保证

第一,把握“全覆盖”,弥补民生不足,让贫困群众得到应有的照顾。第二,把握“高水平”,使贫困人口的救助标准与上海和长宁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让贫困群体在共建共享发展中获得更多的实惠。

三个方向

第一,以多维贫困为新标准,拓宽社会救助范围,实现社会救助的全面性。第二,以互联网+救助为发展方向,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实现社会救助的主动性。第三,在现金资助+服务资助的基础上,发挥资助的综合效应,实现社会资助的全面性。

央视纪录片长时间报道长宁“这项工作”

四种做法

增加受益人数,构筑“四圈”防线

长宁区在收入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弱势”的内涵拓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了多维贫困的新判断。构建社会救助“四圈”防线,实现救助资源的“按需救助”。

描述:长宁区领导参与了一项针对需要进行家访的人群的大规模调查

建立信息平台,帮助智能救援

建立长宁区精确援助信息系统。通过“一户一档”帮扶家庭,形成“可统计、可分析、可追溯的精准帮扶大数据”,促进对贫困人群的准确识别、准确管理和精准帮扶,促进社会帮扶的智能化发展。

描述:长宁区精确辅助信息系统

组建一个顾问团队,配合家庭发展

长宁区以“政府+专业机构”为主体,以“整合+链接+陪伴”为核心,引进第三方机构上海申爱社会工作发展中心的参与,积极探索“家庭援助顾问”,打造同伴援助模式,不断提高援助的精准性和专业化水平。

描述:长宁区“家庭援助顾问”提供后续服务

坚持党的建设方针,建设互助文化

长宁区以基层党建品牌工程——“凝聚力工程”为依托,进一步推进党建引领救援。深入群众,寻找“沉默”的困难群体,倡导社会融合,营造“自助+互助”的救助文化。结合机关、居民区党组织和贫困群众“双结对”制度,积极开展贫困群众“大调查”。

央视纪录片长时间报道长宁“这项工作”

描述:长宁区贫困儿童“艺术护照”文化关爱项目启动

五点启示

坚持党的领导,探索综合发展道路

长宁区探索社区党建与社会救助、社区治理与社区救助一体化发展路径,努力形成符合新时期社会发展理念的救助文化,提高公众对救助的认知和认同。

多维贫穷视角,回应现代贫穷治理

长宁区率先解决了当前社会救助覆盖面低的问题,适度调整了社会救助对象的范围,主动成为社会救助领域创新发展的先锋。

同伴支持系统,帮助有需要的家庭提高自我

长宁区引入了整体治理的视角,建立了分级分类的同伴互助模式,并转变为重视帮助人们摆脱贫困、开发潜能。

描述:长宁区惠民综合服务社推出“爱心传递”志愿辅导活动

社会力量参与建立新的治理体系

长宁区构建了全面整合的社会救助资源,加快参与社会救助服务的社会组织治理创新和专业社会救助队伍建设。

打破政策壁垒,解决疾病造成的贫困问题

长宁区创新实施“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医疗服务+政府医疗救助+社会组织医疗救助”的“四医联动”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让更多困难家庭分享改革红利,有效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和因病返贫问题。

六大突破

1、突破收入的唯一标准。城市低收入家庭将救济人口作为目标,并扩大到多维贫困家庭的全部覆盖范围。

2.突破物质援助模式。援助方式从现金或实物转变为综合援助。

3.突破传统的援助取向。援助方向从输血援助转变为造血援助。

4.突破单一的政府主体。援助的主体已经从过去的单一政府机构扩大到动员所有社会力量。

5.突破救援管理的形式。救援管理正逐步从离线人工救援转向智能救援。

6.突破固有的救援文化。救助文化由被动救助向主动救助转变,倡导“自助+其他救助”的社会支持体系。

来源:上海热线新闻网

标题:央视纪录片长时间报道长宁“这项工作”

地址:http://www.shcafe.org/shzxxw/408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