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16字,读完约4分钟

据长宁区介绍,80多岁的沈阿坡是一位孤独的老人,住在镇宁路265弄,经济条件很差。自2016年以来,沈阿波出现了阿尔茨海默氏病的症状,这些症状越来越严重,并不时消失。居委会更加关注沈阿坡,劝她减少外出,但老人仍经常不接电话四处走动,这使得他们的安全难以保证。为了彻底解决沈Apo的安全问题,居委会联系了街道民政部门,通过绿色通道进行了协调,将沈Apo送到了养老院。

长宁区司法局将公共法律服务送到居民群众“手上”

然而,居民委员会也有担心:这样做有法律风险吗?会有后遗症吗?此外,老年人的收入太低,无法支付长期的养老费用,也没有亲属愿意照顾老年人。因此,居民委员会向法律顾问请求帮助。律师闫妍详细了解了整个事件,并建议东邦居委会作为老年人的监护人,作为法定代理人处理老年人的住房及相关财产,安排他们的生活。目前,经过咨询老人,东邦居委会已经安排和修复了她原来的房子,并顺利出租。租金作为老年人生活费用的来源,为老年人晚年提供了保障。现在,老年人在养老院受到很好的照顾,身体健康。

长宁区司法局将公共法律服务送到居民群众“手上”

2017年底,长宁区完成了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0个街道和镇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185个居委会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的挂牌运营,实现了中心、站、室三级实体平台的全覆盖,全面构建了12348长宁法律网、12348热线和实体平台的“三横三纵”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目前,长宁区185个居委会中活跃着来自25家律师事务所的94名咨询律师,55名“三双”律师已在司法机关任职多年,成为维护地区和谐稳定的“法治先锋”。这种法律职业力量解释法律、谈论法律、解决纠纷,有力地培养了基层的法治思想和方法,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即依靠法律依法办事、有法可依、解决问题、化解矛盾。

长宁区司法局将公共法律服务送到居民群众“手上”

2018年,在标准化居委会“东风”的帮助下,区司法局重点建设了一批示范居委会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以做法律服务的“门户工程”为目标,提出了6个硬件和6个软件的12项要求。当年建成了21个符合标准的示范工作室,为居民提供了更好的服务,在居委会层面发挥了更好的示范效果。今年,为响应CPPCC第63号提案《关于进一步优化居委会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的建议》,区司法局继续扩大示范工作室的覆盖面,改善工作室条件,进一步发挥法律顾问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目前,天山、虹桥等司法机关正在积极整合资源,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工作室的服务水平。

长宁区司法局将公共法律服务送到居民群众“手上”

今年,区司法局进一步深化居委会法律咨询制度。面对居民,我们坚持“固定服务”和“按需服务”相结合,通过现场普法、答疑、调整解释方法、培训和法律澄清等方式,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捷、个性化、精准的法律服务。,形成“日常联系、经常活动、经常服务”的工作模式;面向居委会,指导法律顾问协助居委会起草、审议、修订村规民约、审查海关合同、撰写法律文书,为居委会经济、民生、自治等重大决策提供法律意见和建议。通过讲座、培训、案例分析等。举办“居委会如何依法开展换届选举工作”和“社区工作的法律风险”等法治讲座,近年来有所增强,依托法律顾问服务社区的实践,重点关注停车难、垃圾分类、俱乐部归属等基层治理的共性问题。区司法局选取10个典型案例,印制了《长宁区公共法律服务参与基层社区治理实践探索案例汇编》,为在法治轨道上推进社区各主体有序、合法的自治与共治提供了范例。

长宁区司法局将公共法律服务送到居民群众“手上”

据统计,从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共接待了4123人次的来访和咨询,“12348”热线解答了法律咨询

15,074人次,10个街道和城镇工作站接受法律咨询6,436人次,其中法律援助咨询1,451人次,185个居委会工作室接受咨询6,039人次,协助申请法律援助。“12348”公众法律服务热线平台和“12348上海法律网应用”接入市局统一网络,通过区、街、居委会“1+10+185”三级微信平台运行,形成全网三级在线平台。区司法局推动法律服务从“面对面”、“线对线”到“关键对关键”,向居民提供公共法律服务,实现法律服务的“零距离”。

来源:上海热线新闻网

标题:长宁区司法局将公共法律服务送到居民群众“手上”

地址:http://www.shcafe.org/shzxxw/40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