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734字,读完约14分钟

赵家浜路不是公路,而是东西向的河岸,徐家汇路在北岸;徐路位于南岸。1954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开始治理赵家浜。经过三年的建设,全线被填平,总造价为754万元。河岸两侧的徐家汇路和歇徐路大部分并入赵家浜路。原来住在河边的1704户人家搬到了草溪新村。

探寻徐汇文脉|肇嘉浜路:多少往事尽在路面下

当时在赵家浜河岸上开了许多工厂,随着两条名为“徐”的路合并成赵家浜路,他们的门牌号码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原来是两条“徐”路的门牌号码有多少,现在叫赵家浜路(中国铅笔厂没有回到原来的徐路,而是搬到了东安阳路;上海铅笔厂的位置碰巧没有并入赵家浜路,所以它仍然在徐家汇路。如原位于歇徐路的“梧州古本药皂厂”、位于徐家汇路的“中国唱片厂”等。不经意间,赵家浜路做了“接管喜鹊”的事情。

探寻徐汇文脉|肇嘉浜路:多少往事尽在路面下

“熊”获得了国内唱片行业的最高纪录

赵家浜路很长,从东头瑞金二路(北)瑞金南路(南)开始,一路走过陕西南路、嘉善路(北)大木桥路(南)、向阳南路、太原路、小木桥路、岳阳路(北)林峰路(南)、乌鲁木齐路(北)东安路(南),

在公园深处,有一座藏在绿树中的小房子。走近时,我发现小房子的红瓦坡顶被红砖围着,全身都是红色的,上海人称易为“小红屋”。小红楼原本属于百代唱片公司,一楼是录音室和歌手休息的客厅。二楼是音乐编辑的办公室;三楼是勒班扎的客厅,他是这家公司的老板,也是一个法国人。

探寻徐汇文脉|肇嘉浜路:多少往事尽在路面下

由于小红楼见证了百年来中国流行音乐的变迁,记录了许多在中国音乐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唱片,接待了许多在中国音乐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人,它是中国唱片史上的标志性建筑,所以在2002年徐家汇绿地改造时,小红楼作为百代唯一的历史遗迹被保留了下来。

探寻徐汇文脉|肇嘉浜路:多少往事尽在路面下

百代公司的前身是百达翡丽外国公司,由乐班扎于1908年创立。专业代理法国百代公司生产的各种唱片和唱片,营业地址为四川路99号(现四川中路)。1910年4月,它更名为百代公司。1915年初,勒班萨决定购买土地在上海建一座工厂。工厂位于徐家汇路1099号(现赵家浜路1434号),两年后工厂竣工投产。

探寻徐汇文脉|肇嘉浜路:多少往事尽在路面下

作为中国第一家唱片厂,主要生产钻针粗粮唱片,唱片中央印有鲜红色的“公鸡”商标,俗称百代“红膜”。从那以后,红色的“公鸡”商标赢得了声誉。

唱片生产的本地化将百代推向了快车道,每年都有大量新唱片被引入社会。为了开拓新的市场,百代不断在新录制和发行的唱片中加入新元素。1927年,李金辉开始创作新风格的歌曲,不仅适合越来越多充满活力的城市居民欣赏品味,而且具有浓厚的商业气息。这是中国现代流行歌曲的开始,包括《我爱你姐姐》和《毛毛的雨》。

探寻徐汇文脉|肇嘉浜路:多少往事尽在路面下

两首关于爱情的歌曲,首先由李金辉的女儿李明慧演唱,一夜之间在上海街头流行起来。有着敏锐的商业嗅觉和嗅觉的勒班萨及时回应了这一现象,并邀请李明慧进行录制,于1927年12月15日由百代公司以“特别新歌”的名义发行。这张唱片是中国最早公开发行的流行歌曲唱片,是中国唱片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探寻徐汇文脉|肇嘉浜路:多少往事尽在路面下

经过20年的经营和发展,总部位于法国的东方百代公司已经成长为中国最大的唱片公司,集生产、分销和销售于一体。百代唱片不仅畅销中国城乡,还出口到香港、南亚和北美的海外华人居住区。

就在勒班扎计划通过登上一段楼梯来大展拳脚的时候,法国百代公司在1929年的世界电影市场上被击败,随后宣告破产。结果,勒班扎受到影响,这结束了法国企业东方百代公司的历史。勒班扎被迫放弃了公司的所有权。新任命的经理们还没来得及展示他们的技能,就被世界大萧条的浪潮击倒了,法国商人百代受到了严重削弱,难以为继。

探寻徐汇文脉|肇嘉浜路:多少往事尽在路面下

1930年,法国东方百代公司被英国哥伦比亚唱片公司收购。此时,一家在香港注册的新企业诞生了。鉴于百代唱片品牌的影响,新公司决定继续使用百代这个名称,并将其命名为英国东方百代商业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150万英镑。此外,新公司还生产大量商标为“公鸡”的百代唱片,并接受高亭和北开的订单为其制作唱片。由于新公司实力雄厚,其设备和规模比勒班萨更为雄厚,产品种类进一步拓宽,增加了无线电的开发和生产。

探寻徐汇文脉|肇嘉浜路:多少往事尽在路面下

1931年,英国留声机公司与不列颠哥伦比亚唱片公司合并,成立了英国电子音乐产业有限公司。之后,新公司将原位于圆明园路19号4楼的总经销办公室迁至徐家汇,并与制造厂合并。为了保持一致性,新公司的习惯名称保持不变,其主要业务保持不变,其商标保持不变。它还成立了一个旧留声机修理部和一个唱片发行部。

探寻徐汇文脉|肇嘉浜路:多少往事尽在路面下

20世纪30年代,百代拥有数千名员工,年营业额约为100万元人民币,是中国最大的唱片制造商,设备最齐全。许多大牌歌手都为能在小红楼录制唱片而自豪。

随着普通话流行音乐的逐渐繁荣,唱片销售也在蓬勃发展。作为唱片业的领导者,百代唱片的种类和受欢迎程度最高,几乎占了流行音乐唱片市场份额的70%。当时翻开报纸,几乎每天都能看到一百代的大型广告。上海的一些广播电台几乎一直在播放一百代人的唱片。百代唱片的销量创下了每月超过10万张的记录。

探寻徐汇文脉|肇嘉浜路:多少往事尽在路面下

那一年,该公司的宣传口号是:“当代名曲属于一百代人,电影世界充满了一个。”上海流行音乐界最著名的歌手,如周璇、白虹、姚莉、李香兰等。,都属于百代;像阮、、这样在《半边天》中走红的电影明星,也是百年来的代言人。1931年,聂耳开始在百代担任音乐编辑。聂耳为电影《暴风女》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于1935年在小红楼录制。

探寻徐汇文脉|肇嘉浜路:多少往事尽在路面下

即使在20世纪80年代甚至21世纪,许多中国音乐家仍然选择小红楼作为他们录制唱片的首选。如陈燕华的《燕子姐姐讲故事》、罗大佑的《情歌2000》、巩俐的第一首歌《摇啊摇,摇到外坡桥》等。

从1946年到1949年,百代录制了许多流行歌曲。然而,自1948年以来,公司的业务每况愈下,遍布全国的百代销售网络被战争撕裂,营业额也急剧下降。

公鸡的歌声使世界变得洁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百代以销售记录不佳为由宣布关闭。1952年1月,上海唱片厂在百代的原址成立。此后,这家工厂被称为中国唱片公司上海分公司。

“固体”肥皂在国内市场

古本肥皂是许多市民至今仍在使用的家庭日常用品。该品牌是尚德固本肥皂厂的主打产品,该厂于1908年成立于协旭路(现赵家浜路1001号)。1919年,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项松茂在认真考察国内肥皂市场后,认为这是发展中国民族肥皂工业的好机会,并积极筹划创办自己的肥皂厂。

探寻徐汇文脉|肇嘉浜路:多少往事尽在路面下

1920年初,古本肥皂厂的德国老板和德国技术人员被德国政府紧急召回中国。该厂虽已被买办张收购,并更名为张肥皂厂,但生产已有一段时间,管理不善,业绩不佳,亏损严重。因此,张四处寻找买家,渴望早日将他们卖掉。在向松茂被知情人告知后,他不禁感到兴奋。但是,由于吸取了过去的经验教训,项松茂的一些同事主张慎重考虑收购事宜。

探寻徐汇文脉|肇嘉浜路:多少往事尽在路面下

向松茂决定用事实来决定。他邀请在美国学习的肥皂制造工程师实地参观工厂。经过仔细检查,专家们认为,该厂的锅炉供暖、动力设备和制皂机都是从德国进口的,运行状况良好,所以不用担心,只要产品今后销路好,所有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此外,制皂机也可用于制药,这是一种一举两得的生意。意见统一,收购完成。最后,项松茂与张谈判,以125,000枚银币买下它。

探寻徐汇文脉|肇嘉浜路:多少往事尽在路面下

1921年9月,向松茂正式将工厂更名为“梧州古本药皂厂”,并正式开始生产。产品品牌名称采用“1+1”的形式,即原企业名称项松茂“梧州”和原产品名称德国企业“固本”。结果一个全新的“五洲古本”牌皂横空诞生了。不久,向松茂先后收购了中华吉星肥皂厂、南阳软木厂等企业。为了扩大香皂的生产规模和产品种类,向松茂还注册了“西施”、“高华”、“玫瑰”、“绿树”、“兰花”、“富贵白”等商标。

探寻徐汇文脉|肇嘉浜路:多少往事尽在路面下

1921年“五洲古本”香皂上市后,很快畅销全国,成为家喻户晓的名字。由于“梧州古本”香皂产品质量好、价格适中,吸引了国内同行的假冒,力求生产出“禹州古本”、“梧州古本”、“梧州银本”等各种似是而非的商标产品,对“梧州古本”产品的销售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探寻徐汇文脉|肇嘉浜路:多少往事尽在路面下

更严峻的考验来自外商的激烈竞争。经济技术实力雄厚的英国商人中国肥皂公司,很快成为梧州古本药皂厂的强劲对手。该公司在中国成立较早,其“香茂”牌肥皂产品在中国市场有相对稳定的基础。然而,为了遏制中国民族肥皂产业的发展,英国商人往往使用最原始的竞争手段,如削减原材料和降低产品价格,迫使中国同行在中国放弃自己,因为他们无利可图。

探寻徐汇文脉|肇嘉浜路:多少往事尽在路面下

同样,英国商人看到“五洲古本”肥皂市场日益扩大,也用类似的伎俩迫使新成立的五洲古本工厂改变业务或关闭。自1924年以来,面对英国商人的侵略性攻击,梧州古本厂的账本出现了一定的亏损。但项松茂采取了堤外补亏的策略,将五洲药房生产销售的“大地”牌药品的部分利润补贴给“五洲固本”牌肥皂。这样,“梧州固体肥皂”才能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顽强生存而不被英国商人扼杀。

探寻徐汇文脉|肇嘉浜路:多少往事尽在路面下

经过几次价格、产品、商标的较量,英商的“祥茂”牌香皂从未能压过梧州古本厂的“梧州古本”香皂。后来,“日治社”的日本商人武断地要求项松茂的儿子项·进行“中日合作”,共同生产肥皂和使用“五洲古本”商标。乍一看,工厂识破了日本商人的险恶用心,断然拒绝了日本商人所谓的“合作”要求。日本商人除了欺骗和带头,什么也做不了。他们公然利用工厂的剩余原料招募和生产假冒“梧州固体肥皂”,用来欺骗不了解真相的消费者。

探寻徐汇文脉|肇嘉浜路:多少往事尽在路面下

面对日本商人破坏“五洲古本”香皂声誉的行为,该厂以美国商人华利公司的名义出版了一份报纸,公开说明假冒商标的来龙去脉,同时在小沙渡路(现西康路)建了一座厂房进行再生产。厂家还特意在“五洲古本”品牌商标图案的荷叶上印上了“小沙渡路生产”的字样,并在报纸上向消费者做了广告,以免看清楚商标时被人欺骗。在遭到梧州固本厂的强烈抵制后,日本商人别无选择,只能将肥皂品牌改为“五星”。

探寻徐汇文脉|肇嘉浜路:多少往事尽在路面下

“货币”是一种光亮的橡胶产品

1926年2月,留日华侨、近代中国著名实业家余志清一次出资8万银元,委托助手薛福吉、吴创办橡胶制品厂,并邀请日本橡胶厂培养生产胶鞋和提供全套机械设备的技术人员。

1927年,余志清在徐家汇路1102号租了27亩地建了一座工厂。同年夏天,日本人加藤丰佐(Kato Fonzo)被特别聘请在日本指导中国实习生,他还登广告招聘技术人员,并来中国安装设备。经过两年多的准备,一个完整的橡胶制品厂于1828年10月30日建成投产。

探寻徐汇文脉|肇嘉浜路:多少往事尽在路面下

施工初期,工厂每天只能生产约80双套鞋和跑鞋,产品质量不够稳定。工厂管理人员对形势进行了判断,并立即决定聘请外国技术人员来逐步提高产品质量。因此,国内市场的销售略有改善。之后,根据市场销售情况,工厂扩大了生产规模,陆续生产了一些橡胶制品,如人胎等。

探寻徐汇文脉|肇嘉浜路:多少往事尽在路面下

工厂成立之初,名称为“上海橡胶厂”。然而,余志清怀疑公司名称过于狭窄,不利于空未来的发展,将公司名称改为具有民族特色的“大中华橡胶厂”。该产品的商标被于志清称为“双币”。

1929年初,工厂申请商标注册。同年10月23日,“双钱”商标经审定,获得商标局《商标注册证》。为了防止同行非法假冒,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大中华区工厂还向商标局申请注册与“双币”商标名称和图案相关的“单币”、“古币”、“币”等名称。

探寻徐汇文脉|肇嘉浜路:多少往事尽在路面下

由于工厂高层对产品质量的高度关注,“双钱”牌各种橡胶产品的生产和销售都在蓬勃发展。生产第一年的利润是20万元。后来,余志清等高管决定分散风险,将工厂从独资经营改为合伙经营。1930年,余志清加入交通橡胶厂,成为大中华区第二橡胶厂。第二年,工厂吸收了社会股份,使工厂资本增加到110万元,员工人数增加到2200人。

探寻徐汇文脉|肇嘉浜路:多少往事尽在路面下

1931年9月,大中华区先后收购台山厂和春花厂,并更名为大中华橡胶第三厂和第四厂,旧厂更名为大中华橡胶第一厂。同年12月,工厂增资扩股200万元,发行股份成立兴业大中华橡胶厂有限公司,产品种类从初期的套鞋、跑鞋、人力轮胎扩展到运动鞋、雨鞋、靴子、轮胎、热水瓶等。,成为20世纪30年代国内橡胶行业资本最雄厚、生产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大型橡胶制品企业。

探寻徐汇文脉|肇嘉浜路:多少往事尽在路面下

当年,由于汽车轮胎技术要求高,中国人无法生产,国内市场的橡胶汽车轮胎都是外国货,所以价格很高。于是于志清等人带领公司的技术人员,从1932年开始,他们开始开发国产“双钱”牌汽车轮胎。

1933年初,余志清通过朋友的介绍,从日本中田钢铁厂购买了生产汽车轮胎的设备。虽然设备和运输成本都相当昂贵,但为了尽快制造海外汽车轮胎,余之庆与其他厂商协商,高价购买。出于谨慎,工厂并不急于立即将这套设备运回中国,而是先将设备留在日本进行试验性生产,以便了解设备的使用性能和操作技术,并根据自己的生产要求对设备进行必要的改进。经过努力,大中华区于1934年10月成功生产出第一批国产优质“双钱”牌汽车轮胎,价格仅为国外轮胎的三分之二,成为中国轮胎工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探寻徐汇文脉|肇嘉浜路:多少往事尽在路面下

由于“双钱”牌轮胎打破了外国轮胎对中国市场的垄断,英国、法国、美国、德国等世界轮胎制造国震惊了。同年,余志清从日本购买了一套制造人力轮胎的二手设备,安装后投入生产。1936年,大中华橡胶厂在中国成功开发了第一个飞机轮胎。

探寻徐汇文脉|肇嘉浜路:多少往事尽在路面下

自1931年以来,大中华橡胶厂生产的胶鞋荣获上海市政府优秀特别奖和上海市商会荣誉称号。1935年,“双钱”牌轮胎在“新加坡中国商会国内产品展”上展出并获特别奖。

1938年,大中华橡胶厂在徐家汇路和陕西南路分别设立了美泰钙厂和特尔福德纺织印染厂。1941年,受太平洋战争影响,所有进口原材料缺货,大中华橡胶厂被迫停产。无奈之下,公司高管只能从事百货公司、房地产等业务来生存。

探寻徐汇文脉|肇嘉浜路:多少往事尽在路面下

1946年6月,大中华橡胶厂进入日本企业休谟工业有限公司;1947年2月,他进入镇龙铁厂;同年4月,进入大安威信橡胶厂,更名为大中华橡胶五厂;1948年3月,天津盘锦兴曼橡胶厂更名为大中华橡胶第六厂。解放前夕,大中华橡胶厂有6个制造厂、3个原料厂和2个机修厂,拥有4000多名员工和2个独立的原料厂。

探寻徐汇文脉|肇嘉浜路:多少往事尽在路面下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人民政府的要求,大中华橡胶厂主要生产军用“双钱”牌棉胶鞋等国家应急物资。1954年,工厂响应国家号召,率先实行公私合营。20世纪80年代,大中华橡胶厂进行了大规模的技术改造,生产了“双前”牌全钢子午线汽车轮胎,并出口到世界各地的许多国家,实现了余志清早年中国橡胶轮胎产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夙愿。

来源:上海热线新闻网

标题:探寻徐汇文脉|肇嘉浜路:多少往事尽在路面下

地址:http://www.shcafe.org/shzxxw/38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