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93字,读完约4分钟

据黄浦区消息,坐落在上海繁华的南京路、有着88年历史的中国大剧院,经过六年的翻修,将于6月正式回归,届时将迎来首场演出季和国际戏剧邀请展。

保持原汁原味,满足现代需求

中国大剧院建于1930年,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曾是上海京剧“四大舞台”之一。李、马、梅兰芳、周、孟晓东等许多著名京剧演员都曾在这里演出,留下了一个长长的故事。

作为上海黄浦区“一个中心、五个组团”建设的重要引擎,其改造备受关注。上海大光明文化(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沈为民介绍,为了打造一个符合国际标准、国内一流、注重综合性戏剧表演的专业剧场,我们邀请了英国专业剧场设计公司rhwl与中国设计团队共同设计。自2012年以来,经过六年的精心打磨,它被修复得和以往一样古老。

黄浦中国大戏院下月归来

既要保持原有的品味,又要满足现代观众的需求,还必须在各地的剧场修缮中找到一个平衡点。参照20世纪30年代初建造时的设计,剧院恢复了三层观众厅的格局;根据建筑保护的要求,保留了立面和主体结构,恢复了历史上的立面尖顶;同时,为了满足现代剧场的使用要求,调整了站台入口的结构线,提高了站台塔的高度,并在舞台前增加了一个升降乐池。

黄浦中国大戏院下月归来

修复旧建筑的难点在于如何处理文化遗产与当地居民的关系。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郑世玲说,最困难的部分是结构设计和施工。由于剧院的东侧已经变成了一座居民楼,必须考虑周围居民和附近地区的影响。因此,施工单位有效地控制了噪声和粉尘。“我们也给住户装修线路、房屋修缮等。,并争取他们的支持。”沈为民说道。

黄浦中国大戏院下月归来

在室内设计上,剧院采用了“风格修复”的理念:正门大厅的大理石地板上镶嵌着半个三星图案的太阳花,与双塔正面的图案相呼应,寓意“中国大剧院”前身为“三星大舞台”的历史文脉。每层休息厅的天花板形状也延续了历史遗迹的天花板风格,创造了一种欧洲古典空的感觉。在剧院观众厅的穹顶上,两层中间有32片花瓣,形成一朵盛开的莲花,让观众处处感受到剧院的历史。

黄浦中国大戏院下月归来

聚集著名戏剧和著名团体培养中国原创性

“让它变得美丽,但也要演奏得优美。”沈为民表示,中国大剧院坚持“政府支持、企业主导、外部力量、市场运作”的原则,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定位为一个中等规模的综合性戏剧表演专业剧院,与周边剧院形成错位竞争。

黄浦中国大戏院下月归来

为此,中国大剧院聘请了国家大剧院的导演田沁鑫担任艺术总监。在国内外,聘请艺术家担任剧院艺术总监也是一种非常流行的做法,这有利于通过艺术家的社会影响力和艺术感染力整合资源,形成品牌。“我们必须对这种文化传承和文化滋养保持警惕,让有文化、有传承、有故事的中国大剧院继承创新,继往开来,在新的时代大放异彩。”田沁鑫说。

黄浦中国大戏院下月归来

今年6月至9月,中国大剧院将迎来首场演出季和国际戏剧邀请展,届时来自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日本和中国的19部精彩剧目将汇聚一堂。

在国外,有很多大师,包括戏剧《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慕克的小说《真相》,以及意大利意象派导演罗密欧·卡斯特鲁奇的《没有自我关怀的生活》。在中国,有师、作曲家金福才、指挥家的第一部室内乐版本的京剧《霸王别姬》、由编导的舞剧《青衣》、由编导的话剧《飓风》。演出期间,有不少于20个衍生活动,如演出后谈话、演出前欣赏、艺术课和演出工作坊。

黄浦中国大戏院下月归来

田沁鑫希望把中国大剧院打造成一个传承中国文化的地方,一个中国原创戏剧的孵化器,一个中外优秀戏剧的聚集地,一个年轻剧作家的实践场所。具体来说,它为世界著名团体的名剧提供了一个平台,并将德国、俄罗斯、日本和美国的名剧引入中国大剧院;为中国原创戏剧提供一个孵化场所,参与原创戏剧的投资和孵化;为创新戏剧提供空展厅,表演创新戏剧,建立创新戏剧展示基地。

黄浦中国大戏院下月归来

未来,中国大剧院将重点打造一年三个演出季,即“中国大剧院国际戏剧邀请展”、“中国大剧院新人新剧邀请展”和“中国大剧院创新歌剧邀请展”,形成集戏剧表演和作品于一体的特色剧场,在演艺市场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

来源:上海热线新闻网

标题:黄浦中国大戏院下月归来

地址:http://www.shcafe.org/shzxxw/145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