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66字,读完约3分钟

那是2018年12月16日,上海的冬天又冷又湿。这种寒冷钻入了骨头,一时间孙志良一点也不觉得冷。

他握紧拳头,皱起眉头,眼睛盯着比赛现场。这种紧张使他额头上渗出几滴汗珠。闵行区新华村人孙志良带着精心种植的松早香1号参加了第二届上海优质稻米品评活动。

除了邀请一个由5名中外专家和50名市民代表组成的品酒小组进行全覆盖的盲评外,全体观众还邀请了一名专门的专家,一名品酒师,通过仪器对大米样品进行分析,得到水分和蛋白质等四项指标。这是中国第一次用仪器参加品酒活动。严格的数字和科学的判断使评估活动更具权威性,不存在机会主义。

从卖稻谷到卖大米 这位闵行人没辜负闵行这片土地

孙志良对他的松早香1号绝对有信心,从2011年开始,孙志良在四年时间里种植了40多个品种,最终发现上海当地的水稻适合当地的土壤质量。从此,松藻香一号成了孙志良的宠儿。

20世纪90年代初,孙志良被调到五四农场,担任工会主席和农机队长。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信息化的不断拓展,孙志良从电视和报纸上看到了国外农业的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广泛应用和农产品种植能力的不断提高。他也一直在思考,他渴望成为一名合格的新农民,他对知识的渴望使他开始努力学习。

从卖稻谷到卖大米 这位闵行人没辜负闵行这片土地

多少个不眠之夜,他用铁杵磨成针,终于在1996年,他获得了上海交通大学农学院农业推广专业的文凭。

1999年农场体制调整后,孙志良回到了年轻的家乡。有一次我去一家餐馆吃饭,孙志良被服务员的话吓了一跳:“中国没有办法吃米饭。”当他回到家时,孙志良的心被米饭捆住了。他买了带透明皮的谷物,种在地里。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上帝帮助别人。在各种价值的比较下,孙志良发现上海本地的水稻适合本地种植。当找到合适的水稻品种时,新的问题又来了。

由于前一阶段农业发展的目标是追求高产,而高化肥投入被用来提高水稻产量,原来良好的耕地肥力下降了。然而,孙志良并没有气馁。他利用以前的农场经验和在大学里学到的知识来组合应用。一方面,他加强了对水浆的管理,另一方面,他增加了种植面积。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他不仅改善了土壤的团粒结构,而且提高了水稻抗病虫害的能力。2007年,孙志良还成立了梁庙水稻专业合作社。

从卖稻谷到卖大米 这位闵行人没辜负闵行这片土地

拥有近1000亩营业面积的孙志良的光明大米越来越出名。每个收获季节都是金色的,微风像麦浪一样吹过。这时,他总是重复下面的一句话:人民拿食物换天空,我没有辜负这片土地。

孙志良在品尝活动中享受国庆大米金奖时,更明白荣誉不是安慰的枕头,而是推动自己前进的动力。

上海两庙水稻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7年,至今已有12年历史。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孙志良亲自见证了合作的发展变化。合作社从过去的100多亩发展到现在的1200多亩。商业模式也发生了变化——从过去卖大米到卖大米和有保证品牌的大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

从卖稻谷到卖大米 这位闵行人没辜负闵行这片土地

近年来,该合作社生产的亮苗米在全国绿色博览会和上海优质米品评活动中获得金奖、银奖和铜奖。孙志良认为,这既是鼓励,也是压力。他有决心和信心在未来的农业发展中做好亮秧稻。我们对此深信不疑,因为我们相信,相信他的心里永远包含着老导演的那句话,“人民要天有粮”。

来源:上海热线新闻网

标题:从卖稻谷到卖大米 这位闵行人没辜负闵行这片土地

地址:http://www.shcafe.org/shzxxw/824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