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40字,读完约3分钟

88岁的上海电机厂退休工人王佑文回忆起充满“激情燃烧的岁月”的闵行一路时,有点激动。从荒芜到纵横的道路,从一张白纸到一幅美丽的画卷,一条路,几代人,他是一路走来闵行的见证人。

新中国成立初期,昔日的“申江门户、水陆门户”老闵行建成了中国第一座工业卫星城。贯穿其中的“一号路”是卫星城的枢纽,承载着上海乃至中国工业发展的辉煌,见证着城市发展的变迁。

作为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礼物,闵行“一路”建于1958年,历时三个多月。“闵行街(一号路)的建成是上海大规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结果,成为当时全国学习的工程样板。”闵行区历史文化研究者王纲简介。

上海电机厂、上海汽轮机厂、上海锅炉厂、上海重型机械厂被称为“四驴岗”,是“一号路”的“代言人”,守护着国家重工业的建设和发展。

65岁的退休教师王道真回首往事,回忆起“四金刚”的“精彩时刻”。“四个工厂的工人下班了,生活区的工厂车都排得整整齐齐,车都是轮流开的,工人们被送到上海的十几个区县。工厂里有几十辆车,这真是一个盛大的场合。”

闵行“一号路”和它的中国工业记忆

在王佑文看来,“四大金刚”不仅承载着中国工业的历史记忆,也承载着当时中国人民的“不屈不挠精神”。一张一张地封存发黄的证件是他“拒绝承认失败”的见证。

1958年,王佑文被分配到上海电机厂,他的工作主要是铸造,每天处理高温和钢水。“当时,铸造厂面临着工作环境差、铸钢质量低和产量低的问题。我们开始思考如何提高生产率。我根据经验用肉眼估计温度,在过程温度上有了突破。经过优化和改进,废品率大大降低。”王佑文回忆道。

闵行“一号路”和它的中国工业记忆

第四电机村的书记兼主任卢宝根用一张白纸描述了王佑文这一代人。“从一张白纸到现在的新闵行,他们这一代人在这张地图上把闵行画成了今天的一个美丽的样子。”

随着城市的发展变化,老闵行也变成了一个滨江造梦小镇“新江川”。作为文化的核心,老一辈人“不服输”的精神也影响着他们身后的人。

闵行中心小学“走老闵行”课程的老师李玟说:“给孩子们讲老闵行的历史时,他们肯定会讲‘一号路’。”孩子们应该学习江川老一辈人的精神,他们敢于战斗和胜利,传承历史,因为未来掌握在他们手中。”

以“一号路”为起点,24小时城市书店、中书阁、上海南方科技创新中心新引擎“0号湾”等新地标在“新江川”闪亮,塑造了今天的“四大金刚”。

江川街道文化中心主任表示,未来江川将实施以文化引领发展战略,探索以文化推动城市更新改造发展之路,开展以文化引领江川品牌发展,把江川打造成产业文化、社区文化、创新创业文化和公共文化的新高地。

来源:上海热线新闻网

标题:闵行“一号路”和它的中国工业记忆

地址:http://www.shcafe.org/shzxxw/819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