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75字,读完约3分钟

谁能想到,一个为掌握城市面貌和环境而成立的自律团队,在疫情期间变成了一个“自助团队”,使一条商业街重新焕发了活力,温暖了每一个商人和周围居民的心。

日前,记者在上海聚善慈善超市见到曹飞时,联华超市程家桥路店经理正在货架上摆放消毒剂、红枣等捐赠物资。“我们的心在‘回馈’所有在疫情期间伸出援手的人们。”曹飞表示,今年春节后一段时间,受疫情影响,周边居民不敢出门,超市营业额同比下降30%以上。他的商店经理如坐针毡。

闵行一商铺门责自律小组变“自救小组”

出人意料的是,负责承家桥路店门的自律团队率先伸出援手,凭借一张“蓝卡”,超市迅速走出了“信任危机”。

自律小组在商户门口贴了一个透明的文件夹,里面有“沿街商户防疫工作公开承诺书”。承诺的第一句话是:“所有员工在工作日的前14天内没有离开上海(其他地方的所有员工在家观察超过14天)。”“商店重新开张后,我们挨家挨户询问登记信息,查看所有员工的手机通讯记录。”成家桥街道城市综合管理中心主任于告诉记者,商店重新开业后普遍遇到生意不好的问题,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消费者缺乏信任。如何赢得信任?用数据和承诺说话。成家桥路门业责任自律小组逐户组织调查后,所有通过检查的店铺均可获得上述承诺书,并将其挂在店外的文件夹中。“每个人都喜欢称之为‘蓝卡’。”曹飞说,这张“蓝卡”不仅是城市精细化管理的体现,也是一个城市温度的体现。

闵行一商铺门责自律小组变“自救小组”

信任危机解决后,信息不对称问题接踵而来。“除了口罩和消毒剂,我们不知道周围的居民还缺少什么;他们不知道我们是否有促销活动。”曹飞坦率地说,社区管理非常严格,在工作日,附近的商家严禁进入社区做广告和发送促销清单,更不用说在疫情期间了。

闵行一商铺门责自律小组变“自救小组”

如果没有办法打破这种差距,那么程家桥路上的商家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周围3000户人家的庞大消费市场而叹息。针对商户疫情期间“卖东西难”的情况,自律小组结合市容环境工作,提出了特殊时期的“交换条件”:商户能否严格履行上门责任制,做好垃圾分类工作,规范店招,落实防疫控制措施等。自律团队将通过微信群、社区公告板等渠道,将店铺的促销信息推至居委会和周边社区的物业,收集整理周边居民的需求,反馈给相应的商户。

闵行一商铺门责自律小组变“自救小组”

此外,同一条街上的上海巨山慈善超市是自律小组的牵头单位,专门拿出一面靠近马路的店铺墙作为“信息站”,张贴周边店铺的各种公益服务和促销信息。此举将一群不喜欢使用手机的中老年顾客带到了尽职尽责的商家面前。2月中旬,联华超市程家桥路店的收入恢复到了去年的水平,出现了一个感人的“反馈”场景。

闵行一商铺门责自律小组变“自救小组”

记者注意到,慈善超市的货架上摆满了周边商家免费提供的商品,这些商品以低于市场价的折扣价出售,所得用于社区公益事业。“我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捐赠,只是做公益和积累口碑。”刚刚重新开业的“g+”理发店的老板高加文已经报名参加了由自律团队策划的社区帮助服务,为独自生活在社区或腿脚有困难的老年人提供免费上门理发服务。

闵行一商铺门责自律小组变“自救小组”

目前,成家桥路67家店铺的复牌率已经超过90%,蓝卡已经基本完成使命,但自律小组并不打算撤店。

"这一宝贵的街道管理经验将得到提升."于表示,即使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相关管理制度也不会放松。下一步,“蓝卡”将转化为商户门责任制绩效的“晴雨表”。周边居民可以通过扫描卡上的二维码了解商店门责任制的通常表现,也可以参与评分。街道及周边社区将根据商户门责任制的表现水平,直接决定是否给予相关支持。

来源:上海热线新闻网

标题:闵行一商铺门责自律小组变“自救小组”

地址:http://www.shcafe.org/shzxxw/816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