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30字,读完约3分钟

灰色马赛克外墙和巨大的落地玻璃窗,这座后现代主义建筑是同济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在该社区建造的第一个“生活实验室”。很难想象它的前身实际上是一个已经存在了10多年的废物回收站。纸箱和旧电器随意堆放,造成安全隐患和居民投诉。

"社区老大难"变身 沪首个"生活实验室"惊现杨浦

2015年,杨浦区将回收站列为重点薄弱整治区域。经过一年的拆迁,它被街对面的同济设计学院接管,变废为宝的过程完成了。

在尊重建筑原貌的基础上,改造过程中加入了现代元素。同济大学设计与创意学院的副教授杨浩告诉knews记者说:“一种方法是剥掉原有的破皮,露出砖块。”告诉每个人这不是一栋新建筑。过去的痕迹是这样的,但仍然有机会成为一个更积极有效的服务社区。

"社区老大难"变身 沪首个"生活实验室"惊现杨浦

重建的实验室被分成四五个空房间。从地板到天花板的大窗户不仅可以向外界展示实验室的动态,还可以成为一块写字板,记录下在空房间进行头脑风暴的灵感。未来,通过实地原型实验,我们将研究如何将设计和技术应用于社区,将其转化为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并定期向周围居民开放,成为对外展示和互动的场所。

"社区老大难"变身 沪首个"生活实验室"惊现杨浦

你为什么想把实验室搬到社区里?正如同济大学设计与创意学院院长齐勇奇所说:“社区最贴近普通人的生活,因此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未来。我们将尝试各种生活方式实验室,并通过生活场景的原型在社区建立实验室。资本的直接对接,使我们能够迅速转变技术创造力。”

"社区老大难"变身 沪首个"生活实验室"惊现杨浦

事实上,这个活生生的实验室并不是设计学院和社区之间的第一次互动,街头学校之间的化学反应早在三年前就开始酝酿和发酵。生活实验室所在的杨浦区四平街,是一个传统的老工人新村,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70%的房子都建在售后公房里。拥挤的居住环境和陈旧的公共设施是近年来逐渐出现的普遍问题。为此,杨浦区四平路街道加强了与辖区内同济大学的合作。三年来,它以低廉的成本和巨大的创造力给老工人新村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社区老大难"变身 沪首个"生活实验室"惊现杨浦

这是一种双赢的合作。杨浦区四平路街道办事处主任杜娟说:“碰巧同济大学设计与创意学院就在我们社区里。当我们交谈时,会有火花。通过创造性对我们的旧社区进行一些更新和改造,我们的社区能够产生新的活力和生机。”

"社区老大难"变身 沪首个"生活实验室"惊现杨浦

告别大规模拆迁建设,倡导城市微更新,提升功能和品质,是未来开放社区的正确途径。在过去的三年里,80多个环境脆弱地区得到了升级:闲置的路边电话亭,升级的街头艺术画廊,以及缩小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距离;这个不起眼的停车场,凭借设计师的独创性,重新粉刷了布局,变成了孩子们玩耍的地方。然而,体现居民创造力的个性化走廊,已经取代了以往的私人建筑,"承包到户",自发的安排、维护和建立走廊惯例。现在,这种居民自治模式已经覆盖了四平街的全部23个住宅区。

"社区老大难"变身 沪首个"生活实验室"惊现杨浦

下一步,微更新将与杨浦区“理子旧房改造工程”和“好邻居家园”建设深度结合,探索城市发展的可行性样本。

来源:上海热线新闻网

标题:"社区老大难"变身 沪首个"生活实验室"惊现杨浦

地址:http://www.shcafe.org/shzxxw/67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