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53字,读完约4分钟

近日,来自上海电力大学自动化工程学院“知行动力、造梦环保”实践团队的20多名学生在街道小巷中穿行,在定海路街和大乔街的居民区中穿行,成功完成了为期十天的“垃圾分类处理”专项调查。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于今年7月1日正式实施。为了深入了解居民在垃圾分类的具体实践中普遍反映出来的湿垃圾分类困难、存放时间短等问题,上海电力大学自动化工程学院成立了“知行合一、造梦环保”的实践团队,开展垃圾分类的暑期社会调研和实践活动。通过街头采访、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方式。,寻找湿垃圾处理过程中各种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

上电学子在杨浦开展调研 新发明助力湿垃圾处理

处理又脏又臭又湿的垃圾的整个过程是困难的

垃圾分类是目前居民关注的热点和焦点。持续高温天气也给垃圾分类和处理带来了更多的困难和挑战。

在调查活动中,在定海路街、大乔街党建办公室及相关居委会的帮助下,实践小组每天定期定期走访居民区,发放问卷500多份,走访了数十名垃圾分拣员,收集了大量数据,研究了垃圾分拣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当学生收集到463份有效问卷时,发现有390名居民在家完成垃圾分类,并将其送到社区投递点,其余居民将垃圾送到社区投递点进行现场分类。根据居民的反馈,在高温天气下难以储存的肮脏、有臭味和潮湿的垃圾的整个处理过程中存在各种问题。

上电学子在杨浦开展调研 新发明助力湿垃圾处理

“在家处理湿垃圾”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是,40%的居民认为湿垃圾与垃圾难以分离,70%的居民认为湿垃圾存放时间不宜过长,部分居民认为湿垃圾油水难处理。

根据“湿垃圾运输”阶段主要问题的统计,64%的居民认为湿垃圾散发异味,51%的居民认为垃圾袋漏水漏油,30%的居民认为垃圾袋难以与垃圾分离。

在“投放湿垃圾”阶段,51%的居民认为垃圾袋与垃圾难以分离,46%的居民认为垃圾箱肮脏、臭,使用效率低,43%的居民认为投放垃圾的时间不合理。

在调查中,居民反映了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黄金思路”:224人建议改进垃圾投放点的垃圾桶,203人建议设计新的湿式生活垃圾桶,198人建议推广使用新的垃圾袋。

“湿垃圾的存放时间不长,垃圾运送时间的设定会使湿垃圾在居民家中停留较长时间,不利于室内卫生和空燃气的清洁。”实践小组副组长王介绍说,通过调查,学生们对湿垃圾分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例如,居民处理湿垃圾时,很难将其与垃圾分开,处理过程很麻烦;在运输和运送阶段,湿垃圾散发出很大的气味,蚊子飞来飞去,垃圾分类志愿者和主管都很痛苦;手套、钳子、雨靴、雨衣等设备不足,垃圾分拣员上岗不方便。

上电学子在杨浦开展调研 新发明助力湿垃圾处理

“新武器”有助于湿垃圾处理

湿式垃圾处理是垃圾分类中的热点和难点。如何解决存在的问题?通过实践团队成员的聪明才智,他们设计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有必要增加投放垃圾的时间和周期,以避免垃圾堆积给居民带来的麻烦。”“带水的湿垃圾应在装入垃圾袋之前进行处理,并尽可能使用厚垃圾袋进行储存”...在调查总结会上,实践小组成员提出“在社区垃圾投放点的垃圾箱增加破袋装置,简化湿垃圾投放流程”,“在垃圾房安装清洗设备、照明设备和监控设施”,“加强监管”

上电学子在杨浦开展调研 新发明助力湿垃圾处理

独一无二的是,研究小组的学生整合了研究中收集到的问题和建议,同时运用他们的大脑创造和发明了各种“新武器”来促进湿垃圾处理问题的解决。

例如,鉴于将垃圾袋与湿垃圾分开的困难,研究小组自行发明了“垃圾破碎装置”。该装置的左侧设置有压力装置和固定装置,整个装置通过从滑轮上伸出的固定杆固定在垃圾桶上,滑轮的一侧连接有踏板,滑轮的另一侧连接有两根中间固定垃圾袋的杆。居民只需将垃圾袋插入破碎的锯齿,踩下踏板固定垃圾袋,轻轻提起垃圾袋,垃圾就会滑入潮湿的垃圾桶。

上电学子在杨浦开展调研 新发明助力湿垃圾处理

此外,实习小组的学生还利用类似的机械原理,开发了方便易用的湿垃圾处理装置,如“新垃圾桶”和“简易破袋器”。

记者了解到,目前垃圾分类主要依靠预处理中的人工操作,由于受占地、成本等因素的制约,垃圾处理设备的普及率仍然不高。如果实践研究团队的创造和发明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则具有成本低、占地面积小、操作简单等优点,将会给社区垃圾分类带来极大的便利。

来源:上海热线新闻网

标题:上电学子在杨浦开展调研 新发明助力湿垃圾处理

地址:http://www.shcafe.org/shzxxw/64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