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30字,读完约3分钟

虹口区嘉兴路街道市民站的第一个分站为社区居民提供了一个新的空休闲空间。

黄阿姨住在虹口区嘉兴路街一号站附近,最近她觉得自己的幸福指数在上升。在这个“网红”市民的家里,她不仅可以找到最新的医疗保险信息,还可以在智能终端上完成水、电、煤的自助缴费。之前,为了完成这两件事,她至少要跑两次,一次去社区事务受理中心,另一次去银行的线下网点。

“幸福空间站”:不出虹口社区满足日常所需

嘉兴路街道市民站第一站只是一个缩影。近年来,上海不断提高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的服务水平,丰富服务内容,让市民倍感充实。

综合社区服务设施日益丰富

20世纪80年代末,上海率先在全国范围内探索社区服务设施建设,针对经济社会转型期公共服务和市场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对便民服务的迫切需求。

近年来,围绕人口老龄化和家庭小型化的趋势,面对建筑、商业区、公园等新的社区形态不断涌现的现象,上海一直在挖掘和挖掘潜在的社区服务设施。民政局的最新调查数据显示,上海综合社区服务设施的数量、分布和特点正在发生新的变化。

“幸福空间站”:不出虹口社区满足日常所需

从数量上看,全市共有社区综合服务设施2130个,其中中街镇99个,区(街镇与居住村之间)345个,居住村1686个。从建设时间来看,2014年后新建或改造的设施有2033个,占总数的95%。

这些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的名称也具有浓厚的地域色彩。从整个城市来看,有多达13个名字,如社区(生活)服务中心、市民站、生活站、邻里会议、邻里中心、邻里中心。

精细化和信息化成为新趋势

上海各地大小社区的综合服务设施不仅为居民提供社区护理、文化教育、医疗保健、就业指导等公共服务,还提供市场缺乏或当地居民喜闻乐见的小修、家政服务等便民惠民服务。在此基础上,还纳入了居民交流、心理咨询、法律咨询等志愿和专业服务,成为居民加强相互联系的新空空间。

“幸福空间站”:不出虹口社区满足日常所需

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在强调标准化建设的同时,也围绕服务人群配置资源,提供更加精细化的服务。如普陀区常征镇,按照“定管理范围,设服务中心”的原则,在各区设立服务站,满足特殊人群的实际需求,分类实施,提供准确的服务。

“幸福空间站”:不出虹口社区满足日常所需

为了推动社会化、专业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上海在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中不断推进新思想、新技术的应用,积极引导社会专业力量参与。据统计,全市84%的街道和城镇是通过购买服务进行管理和经营的。与此同时,许多街道和城镇已经开始使用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新技术来推广智能社区服务。例如,静安区宝山路街道智能手环将大数据应用于服务痕迹收集,并根据服务利用率等数据科学调整社区服务资源配置。

来源:上海热线新闻网

标题:“幸福空间站”:不出虹口社区满足日常所需

地址:http://www.shcafe.org/shzxxw/60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