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604字,读完约7分钟

曾经有人这样描述多伦路:南京路繁华,淮海路华丽,陆家嘴明亮,只有多伦路,像一个老朋友,深深藏在建筑里,读尽了沧桑,诉说着那些只属于过去的秘密岁月。

这条路只有550米长,承载了太多的历史。它是一个“现代文学之城”,是一个“上海式建筑的露天博物馆”,保留了一幅典型的“百年沙滩”。经过两个时期的保护和发展,多伦路文化街已经成为一条具有“名人故居、海上故居、文博市场和休闲社区”特色的文化街。

百年多伦路:除了"活"在历史中 还能留住年轻人吗

然而,尽管受到一些文化人物的青睐,多伦路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仍然不够。未来,它的升级之路在哪里?

无尽的多伦路

在一栋风格独特的小楼的角落里,“鲁迅”在和朋友们聊天,“丁玲”是一个年轻的女孩,好奇地看着这个世界,“沈”优雅地站在那里...今天的多伦路正以这种方式模糊地还原着风和云的时代。

多伦路建于1912年。20世纪初,它也是上海宝山县一条荒无人烟的河流。英国传教士窦乐安当时购买了虹口租界的土地,并填河筑路以吸引投资。这条路叫做都乐安路,后来是多伦路。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多伦路曾是一片星光灿烂的地方,鲁迅、瞿秋白、丁玲、茅盾、郭沫若、叶圣陶等30多位左翼知识分子在这里频繁地生活和交流。每天下午,鲁迅总是喜欢走进街角的咖啡店。志同道合的学者聚集在这里,并开始了一系列的“文化沙龙”计划成立左翼作家联盟。

百年多伦路:除了"活"在历史中 还能留住年轻人吗

从1927年10月到1930年5月,鲁迅和他的妻子住在多伦路的静云。这一时期,鲁迅创作了《追忆似水年华》、《二心集》等作品。鲁迅在京云的家正对着茅盾家的后门。1928年9月,作家柔石也搬到了李景云23号居住。后来,与鲁迅先生结下深厚友谊的日本人内山先生也定居在附近。

百年多伦路:除了"活"在历史中 还能留住年轻人吗

1930年3月2日,左联在上海中文大学的一间教室里宣告成立,鲁迅成为左联的旗手。这个历史性的会议地址是多伦路201弄2号,一座英式花园别墅,是陈望道校长所在的中国艺术大学的校园。

除名人典故外,从建筑角度看,多伦路沿线有20多座豪宅和房屋,包括英国、法国、日本、荷兰、西班牙等风格。其中,位于多伦路250号的孔祥熙公馆建于1924年。它的正面和内部都是墨德扎尔式的建筑风格,用阿拉伯图案雕刻装饰和彩色贴面,这在现代上海建筑中是独一无二的。位于多伦路59号的弘德堂建于1928年。它有中国宫廷风格的元素,顶部有一座钟楼。作为一座西方宗教建筑,它采用了中国的建筑风格,在中国也很有代表性。永安里(石库门)近300栋新建筑是目前市中心罕见的海派住宅区。它们与殷珊路、溧阳路、田艾路周边“历史文化区”的特色建筑相得益彰,成为海派建筑的“露天博物馆”。

百年多伦路:除了"活"在历史中 还能留住年轻人吗

让文化“活下去”

有人说,“一条多伦路,百年沙滩”。在一条小路上,文学大师、国民党官员、西方传教士、日本朋友...所有人轮流出现,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多伦路很受一些文艺青年的欢迎。奇怪的是,尽管它已经成为一条著名的文化休闲街,毗邻虹口体育馆和鲁迅公园,但它仍然与这种兴奋毫无关系。记者发现,目前多伦路的商店主要收藏书法和古董,书店主要出售旧书。一些小商店看起来很神秘,但是当他们走进去的时候,它们可以被称为博物馆。

百年多伦路:除了"活"在历史中 还能留住年轻人吗

比如“大上海1933”,业主向说,因为这栋房子建于1933年,所以得名。房子里的一切都充满了老上海的味道,比如锅、灯笼和旧脸盆...商店里陈列着一千多件“老上海”文物。但他最引以为豪的“镇公所之宝”是他一生收集的旧报纸:从清朝的报纸,到著名的报纸如《申报》、《报》、《大公报》,以及一些小众报纸如《声音》、《小明星》和《公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各种报纸几乎都被他拿走了。

百年多伦路:除了"活"在历史中 还能留住年轻人吗

像这样的博物馆商店在多伦路很杂,但它们并不显眼。多伦路在外观上比现代还要古老。只有新建的多伦文化艺术博物馆洋溢着后现代主义。一些年轻的艺术家把这条街形容为“一个美丽而荒凉的姿态”,就像张爱玲写的那句话。

百年多伦路:除了"活"在历史中 还能留住年轻人吗

然而,多伦路毕竟不能仅仅生活在历史中。如何深度开发文化资源,让文化街“活”起来,是未来值得思考的问题。

虹口区政协曾在《关于传承和发展海派文化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建议结合多伦路二期开发,整合零散地块,保持和发展原有建筑文化格局,通过保存、挖掘和完善,激发其文化附加值。可以引入多元化的文化活动,将多伦路发展成为集文学、商业、旅游和大众功能于一体的开放时尚的公共生活空厅。

百年多伦路:除了"活"在历史中 还能留住年轻人吗

有专家建议,可以成立“多伦书院”,让国内外名人来多伦路现场讲学,组织多种形式的讲学和交流,使文化街上的纪念馆和名人故居不仅成为人们参观的文化景点,也成为人们弘扬传统文化、增长知识的文化圣地。同时,重建或增加一两个剧院。它不仅表演传统戏曲,还表演现代中外戏剧,尽可能做到雅俗共赏,从而进一步增加文化氛围。

百年多伦路:除了"活"在历史中 还能留住年轻人吗

请年轻人停止

即使在近代,多伦路也有许多光环:2001年,它被上海市旅游局命名为“上海文化特色街”。2010年,被文化部授予“中国十大历史文化街”。去年底,多伦路被列入上海市商务委员会公布的67个“特色商业街区”。

但多伦路之所以出名却缺乏人气,恐怕是因为它目前的形式比较简单,市场缺乏活力,商业休闲氛围难以形成,这自然无法带动人气。同时,与周围的人文环境没有自然的融合,有些人感觉脱离了居民的生活。

因此,我们应该考虑及时融入现代元素,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来参观和停留,使多伦路更加“面向未来”。虹口区政协委员张荣伟建议,要优先发展文化产业,大力支持青年艺术家创业,把多伦路建成“青年艺术家创业孵化基地”,成立“多伦路周末文化市场”,让青年艺术家的作品“落地”,让高雅艺术走进普通百姓的家。

百年多伦路:除了"活"在历史中 还能留住年轻人吗

他认为多伦路建成后一直是文学青年的聚集地。有人建议吸引艺术院校的毕业生来这里创业;同时,年轻人也是消费的主力军。在年轻人聚集的地方,消费将日益繁荣,从而形成“一条路,一个商圈”的经济效应。在“青年艺术家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初期,为了使青年艺术家的作品产生市场价值,促进更多人参与艺术文化,可以将“多伦路周末文化市场”变成一个“交融、交流、交易”的合作平台。

百年多伦路:除了"活"在历史中 还能留住年轻人吗

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健表示,“春雪”总是吸引着小市民,中国的许多历史文化街都被遗弃了。多伦路文化街要升级,必须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求,包括商业需求、休闲需求和娱乐需求,从而形成一个基于近代民国风格的文化综合体,走向现代和后现代。客观地说,多伦路周边的商业区越来越成熟,便捷的交通带来的大量旅客是潜在的顾客,而市政配套设施的改造使游客有可能入住。

来源:上海热线新闻网

标题:百年多伦路:除了"活"在历史中 还能留住年轻人吗

地址:http://www.shcafe.org/shzxxw/593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