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6265字,读完约16分钟

上海的活化石

乐友上海认为,文化是城市发展的根和脉,是城市竞争力的核心资源。如何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讲述好城市故事,保留城市记忆,是城市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上海有29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38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23个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和2745个文物保护点,共有3435件不可移动文物。作为承载着城市发展记忆的“活化石”,它们在记录上海进步发展的同时,也时刻更新着“自我介绍”...

听虹口历史建筑群:讲述当年鲜为人知的经历

虹口

历史建筑作品和类型丰富,具有深厚的海派文化特色。在这片土地上,有一座篮子桥,曾被称为犹太人的“诺亚方舟”;有宏伟而精致的建筑产品,如上海铁塔;有像邮电大楼这样的公共建筑;还有像提篮桥监狱那样的厚重的城堡式监狱建筑,那里的许多建筑承载着那段难忘的历史...

听虹口历史建筑群:讲述当年鲜为人知的经历

篮桥

清朝嘉庆年间,虹口居民在长治路以东、海门路以西的下海庙附近的下海坡上(即美国租界的东部,后称西华东路,靠近茅海路)修建了一座桥,名为“提篮桥”,故名。

我们位于虹口区东南部,东起大连路,转杨树浦路至秦皇岛路,西至吴淞路,南至黄浦江,北至周家嘴路、莱文路、唐山路、舟山路和昆明路。

大多数早期的桥梁被农田和运河所包围。因为附近有一座古庙叫下海寺,所以人们来来往往都很忙。那些去市场朝圣的人,以及那些从上海市中心远道而来的人,都必须经过这座桥。我逐渐成为苏州河以北的主要市场之一。

下海寺

据说当年在木桥附近(今华东长治路第二电车场)有一家竹铺,以提筐和淘筐闻名。因此,人们称这个地区为蒂兰桥。

19世纪末,我曾是上海的一个美丽的地方,也是上海的交通枢纽之一。当时,上海六条电车线路中有三条经过这里。1947年,我被列为上海的一个区,区政府位于舟山路455号。我直到1956年才并入虹口区。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我收留了大量的犹太难民,这里曾被称为上海犹太人的“诺亚方舟”。这里有许多历史建筑承载着这段难忘的历史。

上海方舟风景区游

其中最著名的是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摩西堂旧址),它是上海现存的两座犹太教堂之一。始建于1907年,1927年迁至现址,由俄罗斯犹太人建造。这是俄罗斯和中欧犹太人的东正教堂。二战期间,逃到上海的欧洲犹太难民大多居住在虹口,摩西堂成为当时犹太人举行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目前,旧址已恢复到1928年犹太教堂的建筑风格,这是我们办公室的一个重要部分。

听虹口历史建筑群:讲述当年鲜为人知的经历

摩西堂旧址

纪念馆对面是白马咖啡馆(重建),这是一家由鲁道夫·莫斯伯格和他的亲戚朋友开的咖啡店,鲁道夫·莫斯伯格是一名犹太人,1939年在上海避难。它也是犹太难民的日常聚集地。

白马咖啡厅

从白马咖啡馆往东走,是当时犹太难民救济组织租用的房子搭建的避难所。当时上海有7个犹太难民收容所,其中长阳路138弄(原国际商业集团白俄军营)是最大的一个,有1000多人。

犹太难民收容所

沿着舟山路走到霍山路,你可以看到远东反战会议旧址,位于霍山路85号。该协会的旧址是一座砖木结构的三层建筑,建筑面积超过250平方米,有弯曲的门窗,干净的砖墙和红瓦屋顶。世界反战委员会成立于1932年。1933年9月30日,宋庆龄在这里主持远东反战会议。20世纪80年代,郑毓芝证实,远东反战会议旧址霍山路85号(惠山路)的字迹保存在虹口历史博物馆。

听虹口历史建筑群:讲述当年鲜为人知的经历

毗邻远东反战会议旧址的是美国前财政部长布卢门撒尔的故居。美国前财政部长布鲁斯·门塞尔(Bruce Mencel)十几岁时,和父母一起逃离欧洲,到上海虹口避难。他住在舟山路59号,二战后回到美国。他在凯特政府中担任财政部长。布鲁门塞尔也带家人去过几次他的故居,他把虹口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当我在过去的90年里重访布鲁门塞尔老地方时,我由衷地感到:“在上海,我看到了人性光辉的一面。”

听虹口历史建筑群:讲述当年鲜为人知的经历

读完以上六个地方,我对自己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我相信你对那一年艰难而温暖的历史有更多的感受。我希望我们能记住历史,珍惜更多优秀的历史文化特色。

上海外滩综合体

作为外滩的延伸,我位于虹口区南部的滨江地带,西临河南北路的闸北,东接大连路的杨浦区,南接苏州河与黄埔,北接周家嘴路的海宁路。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它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深厚的历史积淀。我是上海航运业的发源地,也是上海港重要的装卸区之一。我过去是,现在仍然是上海重要的“门户”。

听虹口历史建筑群:讲述当年鲜为人知的经历

坐在北朝南,面对着水面对着太阳,我也有个人的名字叫“北外滩”。在我的西南面,有外白渡桥和吴淞路桥,它们与老外滩相连,在南面隔江相望的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如果你看过外滩的国际建筑综合体,你一定要来看我,重游北外滩的历史地标,在外白渡桥上感受海滩百年来的变迁,沿着上海的传奇故事——老建筑上海塔,去体验老上海的原始文化;北外滩创新的新景观可以将对面绵延起伏的古建筑和摩天大楼尽收眼底。无论是上海港国际客运中心还是新建的道路“北外滩城市艺术墙”,都可以领略到上海新地标的活力。

听虹口历史建筑群:讲述当年鲜为人知的经历

从外滩一路走来,你首先会看到一座钢桥。上海人永远记得这样一座桥——外白渡桥。这座桥经历了三次风风雨雨,见证了上海百年的变迁,在上海人心中留下了特殊的位置。

外白渡桥

上海依山傍水,江海相通,外白渡桥是连接上海北部和上海东部的重要通道,也是连接老上海金融和外贸运输两大支柱产业的纽带。外白渡桥最初是一座木桥,由当时为怡和集团工作的英国人威尔斯和其他人共同建造。第二代外白渡桥位于威尔斯桥的左侧,威尔斯桥因毗邻外滩公园而被称为花园桥,人们称之为“外轮桥”。后来,由于民间的口误,它逐渐被解读为“外白渡桥”,并继承下来。

听虹口历史建筑群:讲述当年鲜为人知的经历

走过外白渡桥,你会看到一座古老的建筑——上海铁塔,它历经风雨洗礼,凝聚了上海的传奇。上海大厦,以前被称为百老汇大厦,一建成就跻身于外滩著名建筑之列。这座古铜色的庄严建筑,我传奇的历史与上海的两大商业领域密不可分:新闻业和金融业。我曾经是上海的象征,而熙熙攘攘的外白渡桥是我的妹妹,一起构筑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我曾经是历史的见证人,记录着上海海滩的变迁和发展。

听虹口历史建筑群:讲述当年鲜为人知的经历

上海大厦

浦江宾馆与上海铁塔和俄罗斯驻上海总领事馆一起,以“商品”的形状矗立在外白渡桥的北端。

浦江宾馆

原名李察酒店,建于1846年。这是上海乃至中国的第一家西方商务酒店。因此,中国的第一盏电灯在这里点亮,中国的第一部电话在这里接通,西方的半有声户外电影和中国最早的交谊舞会都在这里登场。李察饭店是上海引领中国现代文明的第一见证。

听虹口历史建筑群:讲述当年鲜为人知的经历

上海港国际客运中心

作为上海航运业的发源地,航运业走过了北外滩一个半世纪,所以我们不得不看看上海港国际客运中心。上海港国际客运中心位于黄浦江西岸,紧邻外滩,沿江岸线有880米黄金,是真正的上海天际线,也是浦西与陆家嘴之间最近的地方。未来,邮轮码头、游艇码头和北外滩滨江绿地系列将成为上海新的标志性建筑。

听虹口历史建筑群:讲述当年鲜为人知的经历

上海邮局

我住在中国虹口区四川路桥的北面,门牌号是虹口区苏州北路276号。我公司成立于1924年,由当时上海著名的英国商人九胜洋行设计,由著名的于宏基建筑厂建造。我拥有被称为“远东第一厅”的邮政营业厅,它很宏伟,仍然是上海邮政局和四川路桥邮政支局的所在地。

听虹口历史建筑群:讲述当年鲜为人知的经历

上海邮政总局

我的整个建筑是U型的,最具象征意义的一点是钟楼和站在东南角的主入口的塔楼。其中,钟楼高13米,前面镶嵌着一个直径3米的大钟,钟楼底座两侧有一个用水笔和石粉雕刻的火炬平台。这座塔建在17米高的钟楼上,塔顶有一根8.2米高的旗杆,塔的两侧有一对希腊雕像。除了华丽的外观,我的室内设计也非常庄严和优雅。尤其是二楼的商务大厅,从大厅的正门进入。曾享有“远东第一厅”的美誉。我的总体风格是从19世纪上半叶到20世纪初流行于欧洲和美国的折衷主义建筑风格。主体是指英国古典建筑风格,结合了罗马风格的科林斯式大圆柱和巴洛克式钟楼。

听虹口历史建筑群:讲述当年鲜为人知的经历

辛亥革命后,上海大庆邮政改为中华邮政,并更名为上海邮政管理局。随着上海邮政的发展,原来的办公空间已经不够了。1924年,上海邮政在四川路桥北码头建了一座邮政大楼。这座建筑占地6400多平方米。它由英国商人设计,中国商人建造。这个项目持续了两年。20世纪30年代初,上海邮政事业迅速发展,邮政经济连年有余。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入租界,上海邮政的邮政服务范围缩小,业务量下降,收支再度出现赤字。

听虹口历史建筑群:讲述当年鲜为人知的经历

上海解放前夕,在中共邮政局地下组织的领导下,邮政职工积极开展保护邮局、保护邮局建筑和设备不受破坏的斗争。在人民解放军的强大力量下,保护局的工作人员说服了困在邮政大楼里的国民党军队,最后迫使他们放下武器,以便我能够完好无损地回到人民手中。

听虹口历史建筑群:讲述当年鲜为人知的经历

上海位于南北交通枢纽,也是商贸发达的商埠。上海邮政作为南北邮件集散中心和国际邮件交换中心之一,在中国邮政史上占有非常重要和独特的地位。在上海邮政100年的历史中,我走过了一条曲折坎坷的道路。

提篮桥监狱的早期建筑

我住在华德路117号(现长阳路147号),这是外国殖民主义侵略中国、侵犯中国司法主权的产物。我成立于1901年,赢得了新加坡英国工程办公室的设计投标。我在那年年底开始建设,1903年5月开业,然后一个接一个地扩建和重建。直到1935年,它才形成了现在的规模,并一直使用到现在。由于其优秀的建筑和巨大的规模,我曾被称为“远东第一监狱”。上海市监狱管理局投资300多万元将我的6层交叉监狱大楼改造成上海监狱展览馆。

听虹口历史建筑群:讲述当年鲜为人知的经历

上海提篮桥监狱

1895年,上海公共租界巡逻房的牢房过于拥挤。1895年11月,工商部警察局长唐娜·麦肯齐(Donna Mackenzie)向董事会提交了一份草图,建议修建一座附有草图的新监狱,造价约为6万两白银。1901年,经过公开招标,英国驻新加坡工程局中标设计,保定路、长阳路、舟山路和昆明路的土地破土动工,占地约4万平方米。起初,有两座监狱建筑,是按照美国监狱风格设计的。每层楼有60座监狱建筑,背靠背排列,每排监狱建筑都有铁门,建于1903年。

听虹口历史建筑群:讲述当年鲜为人知的经历

完工后,我被命名为“上海市公共租界警察监狱”。因为它位于提篮桥地区,一百多年来上海居民已经习惯称它为“提篮桥监狱”。在上海,提篮桥也成了监狱的代名词。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我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成为新中国的刑罚执行机关。1949年5月,我被称为“上海人民法院监狱”,1951年8月,我被改名为“上海监狱”。

听虹口历史建筑群:讲述当年鲜为人知的经历

解放以来,我吸收、改造、教育了一大批罪犯,包括汉奸汪精卫的妻子陈璧君、汪曼云、罗俊强、陈春璞等。通过改造和教育,大多数罪犯坦白了他们的罪行,改正了他们的坏习惯。

自1954年10月以来,我一直对外国游客开放,我是新中国第一批对外开放的监狱之一。到目前为止,它已经接待了来自80多个国家的代表团,包括日本、法国和美国。

鲁迅故居

欢迎来到我们的住处,中国现代伟大的思想家鲁迅先生生前就住在这里。现在我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人文博物馆。

鲁迅故居

我住在上海市殷珊路大陆新村9号。我是一栋三层楼建筑,砖木结构,红砖瓦。在此期间,鲁迅写了许多战斗性的文章,编辑了翻译杂志,翻译了《死魂灵》等作品。提倡木刻版画,还编辑了瞿秋白的最后一部作品《海上的森林》。1935年,他发电报祝贺工农红军成功到达陕北。1936年初,他积极参加文艺界、文化界等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

听虹口历史建筑群:讲述当年鲜为人知的经历

我面朝南坐着,走过黑色的铁门,那是一个小花园。在台阶上,是接待室。中间有一张西式餐桌。鲁迅去江西瑞金时,有书柜、手摇留声机和瞿秋白的工作台。餐厅就在玻璃纱门的对面。中间是广汽方桌,周围是四把烤花圆椅。西角有一个双层橱柜和四个凳子,东墙有一个衣架。这些简单的器皿反映了鲁迅家庭当时的生活状况。他靠写作费的微薄收入维持家庭生活,但他在帮助他人和支持革命群众组织方面非常慷慨。在鲁迅的日记中,有许多捐款的记录。二楼的前厅是鲁迅的卧室和工作室。朝南的窗户下有书桌和旧藤椅。鲁迅躺在书桌上,写了许多篇叫敌人战栗的文章。他在藤椅上沉思,那里诞生了许多散文。东墙附近有一张黑色的铁床,上面有薄薄的被子和按原样排列的印花枕头。1936年,鲁迅病重,后来死在这张铁床上。梳妆台上挂着一张旧日历卡片,日历被撕毁到1936年10月19日。

听虹口历史建筑群:讲述当年鲜为人知的经历

我的名字是已故的周恩来总理,我的建筑外形具有鲁迅家乡民居的传统风格。我保存的17000多件展品概括地介绍了鲁迅先生的思想发展和奋斗历程,重点介绍了他在上海的十年间的社会文化活动。

上海市工商局旧址

1933年,工业部购买了虹口沙井路的土地,由英国著名设计师鲍尔弗设计,建筑面积约31700平方米,五层,钢筋混凝土结构。

上海市工业局屠宰场旧址

据史料记载,我们的建筑和设备造价超过330万元白银,而且全部是从英国进口的混凝土结构。这面墙厚约50厘米,中间是中等空.的形状在缺乏先进技术的20世纪30年代,巧妙地利用物理原理来实现温度控制,即使在炎热的夏天,温度仍然可以保持在较低的水平,这表明当时的工艺设计是前瞻性和先进性的。在风格和风格上,我融合了东西方的特色。整个建筑可视为古罗马大殿风格,外圈的基本结构与中国风水理论中“天圆地方圆”的传统理念不谋而合。“无梁楼”、“伞柱”、“廊桥”、“螺旋楼梯”和“牛岛”等许多特色建筑融为一体,光影与空的无限变化呈现出独特的建筑奇观。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角度,你可以享受不同的风俗。

听虹口历史建筑群:讲述当年鲜为人知的经历

总的来说,我不做作,也不张扬。经过仔细观察,我可以从我精致的装饰细节中感受到原设计师的别出心裁。这样一个流畅的生产过程,精确的房屋结构和优秀的建筑设计出现在近百年前的上海,这是一个先例。即使在那个时候,世界上也只有三个这样规模的屠宰场。我经历了战火和硝烟,虽然它被关闭了几次,但很难掩盖它的萧条,但建筑本身奇迹般地保存了下来。

听虹口历史建筑群:讲述当年鲜为人知的经历

如今,我已经融入了国际美食购物、戏剧和音乐表演以及主题嘉年华派对,可谓精彩绝伦。历史背景丰富的建筑中的多元化场馆也成为国际顶级品牌活动的舞台,上演了一场饕餮视觉盛宴。

瞿秋白故居

我住在上海市殷珊路133弄12号。建于1920年,占地60平方米,建筑面积141平方米(瞿秋白夫妇居住的亭子为14平方米)。这是一栋三层的新型房子,砖木结构,朝南朝北。一楼有门票门,二楼有售票窗口,三楼有长阳台。这堵墙是用水刷过的,有石头挂钩和接缝,房子前面有一个小院子。瞿秋白曾经在上海很多地方住过,但我是他去世前在上海的最后一个住处。

听虹口历史建筑群:讲述当年鲜为人知的经历

瞿秋白公寓旧址

瞿秋白(1899-1935)出生于江苏常州。20世纪30年代初,瞿秋白参与领导上海左翼文化运动,与鲁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瞿秋白和杨之华过去住在大西路(现延安西路)两里里。由于白色恐怖,他们的安全得不到保证,所以他们经常到茅盾和鲁迅的家里避难。

听虹口历史建筑群:讲述当年鲜为人知的经历

1933年3月,鲁迅把我租给了瞿秋白和他的妻子,让他的日本朋友内山来完成这个建筑。同年4月,鲁迅一家搬到了大陆的殷珊路村,而我离他家只有一条路。当时,鲁迅几乎每天都看望瞿秋白夫妇,一起讨论时事、文艺,一起领导左翼文化运动,为突破国民党文化的“围剿”做了大量工作。

听虹口历史建筑群:讲述当年鲜为人知的经历

瞿秋白代替我完成了《鲁迅杂感文选》的编辑工作,写了一篇15000字的序言,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给了鲁迅“真正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朋友,甚至是战士”的评价,这在文化界引起了震动。这篇序言被认为是瞿秋白细致的作品,是他为鲁迅留下的“永久的纪念”。与此同时,他还写了12篇散文,如《王道诗话》和《卖魂的秘密》。一九三三年六月初,瞿秋白搬出了我们的办公室。

听虹口历史建筑群:讲述当年鲜为人知的经历

1960年,我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宣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现在,建筑结构作为一个住宅建筑保存完好。

来源:上海热线新闻网

标题:听虹口历史建筑群:讲述当年鲜为人知的经历

地址:http://www.shcafe.org/shzxxw/58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