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6393字,读完约16分钟

曹杨新村,一个著名的工人新村,许多人仍然不知道它还有另一个“身份”——优秀的历史建筑。2004年,曹杨村被评为“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2016年,中国文物学会和中国建筑学会联合公布了“20世纪第一批中国建筑遗产”,曹杨新村也在其中。

曹杨新村承载城市记忆 优秀历史建筑该如何安置

65年,岁月漫长,在“白墙红瓦顶”上留下斑驳的痕迹。

作为一座优秀的历史建筑,如何在保护优秀历史建筑的同时,保留其历史风貌,营造宜居社区,是一个值得更多人关注的命题。近年来,关于工人新村的研究越来越多...

立秋后的傍晚,夜幕还没有降临,经历了65年风雨的曹阳的一个村庄,刮起了凉风。

“曹阳的第一个村子建起来的时候,我和父母一起搬进来了。我搬进来的时候只有12岁。现在这个新村子已经65岁了,我77岁了。60多年来,这里似乎没有什么变化,再过5年将是70年……”唐赵迪是曹阳一个村庄的居民,他带着自己的狗熊柠檬在社区的四个工作区走来走去,四处张望。

曹杨新村承载城市记忆 优秀历史建筑该如何安置

1951年,新中国第一个新工人村——曹杨一村成立。建于1952年,第一批有48栋建筑,建筑面积326,600平方米。同年,普陀区、长宁区和闸北区的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在欢闹的锣鼓声中搬进了曹阳的一个村庄。唐的父母当时在国家第一棉纺厂工作,他们是曹阳村最早的居民之一。新中国第一批劳动模范杨福珍,是上海国棉一厂的一名车挡,与唐一家住在同一栋楼里。

曹杨新村承载城市记忆 优秀历史建筑该如何安置

在搬到曹阳的一个村庄之前,唐·赵迪和她的父母住在圣约翰大学(现在华东政法大学附近)附近。回忆起搬进新居的那一天,唐赵迪显得很自豪:“当时我十多岁,所以我记得很清楚,我们搬来的时候是打鼓的,不是劳动模范,不是生产者,进不去。”她指着一排排的房子,认真地数着:这是国棉一厂,国棉二厂...国棉的20多家工厂...

曹杨新村承载城市记忆 优秀历史建筑该如何安置

朱孟雄,朱芬(化名)的父亲,是沈心九厂(后更名为国棉二十二厂)的工会主席,也是曹阳村的第一批村民。朱芬1954年出生在曹阳的一个村子里。与唐一样,60多年来,作为“劳动模范的后代”,他们感受到了工业工人的光荣,看到了曹杨村周围的稻田变成了高楼大厦,看到了被评为“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的村庄。他们还见证了曹杨村历史博物馆的竣工...

曹杨新村承载城市记忆 优秀历史建筑该如何安置

65年过去了,这个城市记忆该如何放置?曹杨新村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该何去何从?

劳动模范村,“并不是劳动模范进不去”[S2/]

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上海市人民政府就主张“住房建设应当优先考虑工人阶级”。市政府希望通过“1002户”和“20000户”两个试点项目发挥带头作用,号召全市企业妥善解决职工住房问题。

1952年,第一批劳动模范举家迁入曹阳村,这是“1002”试点项目之一。那么,第一批劳动模范是如何选拔出来的呢?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陈阳老师对此进行了研究。新农村的住房分配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政府选择城市内的企业;然后在选定的企业中选择员工。

可以选择什么样的企业?陈阳老师通过整份文件发现:“大约6100套‘2万户’项目分配到上海中央企业,12900套分配到地方国有企业(这两项占总数的95%),只有1000套分配到民营企业(占5%)。新农村的住房分配有明显的趋势——国有企业的关键服务与国家战略需要密切相关。”“两万”居民大多来自华东纺织局、轻工业局、机械部、钢铁和化工企业。

曹杨新村承载城市记忆 优秀历史建筑该如何安置

在选定的企业确定之后,应该如何选择内部员工?陈阳老师介绍说,企业内部的住房分配主要基于四个原则:第一,根据车间数量分配配额;二是在工厂从事技术创造和发明,对生产有特殊贡献的;第三,始终带头生产的优秀先进工作者;第四,工作年限较长的老年工人。由于名额极其有限,往往是各厂思想、政治、业务能力都表现好的“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

曹杨新村承载城市记忆 优秀历史建筑该如何安置

最终,来自217家企业的1002个工人家庭搬进了曹杨新村,他们的家和家庭在这里扎根。当他们有孙子时,他们就是一家人。

两代新农民工的自我认同

陈阳在他的研究中也提出了“新农村工人”的概念。在他看来,“新村工人”是从上海工人阶级中细分出来的一个社会群体,它不同于不住在新村的工人。“新农村劳动者在职业地位、经济收入、社会认同、生活方式、自我认同、工作和生活关系等方面有一定的共性。”

曹杨新村承载城市记忆 优秀历史建筑该如何安置

新的农村工人来自哪里?

朱芬当兵四年了。她说,部队里的老同志来看望他们的家,看到一排排整齐的房子,看到社区里弯弯曲曲的绿树成荫的街道,给朱芬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当时,人们来到我们这里,看到了这么好的环境。哦,你在这里真美!我的父母和社区里的邻居都是劳动模范。他们立刻做出了决定,说我要这个小女孩。”

曹杨新村承载城市记忆 优秀历史建筑该如何安置

战友回家探亲的场景似乎就在眼前。朱芬回忆起这些往事,语气很高,话语中充满了自豪。

唐接过老人的话:“红漆地板,自来水,老精神当我第一次来。那时,上海的单人厕所很少,人们很羡慕。”60年前,民谣唱道:“曹杨新村美,高楼真美。”白色的墙,红色的瓦顶,平坦的砾石路。嘿,走路真好。”

陈阳在曹杨新村住了8个月,他也感受到了居民的骄傲:“工人新村不像以前那么辉煌了,但如果你走进社区,见到第一代和第二代老居民,他们还是有自豪感的。当时,这个家庭能够住在这样一个好房子里,有良好的绿化,公园和林荫大道。房屋密度也很低(建筑间距是当时上海一般建筑的1.8倍),采光也很好。我们有一张1962年前前两层的修复图。它看起来真的像一个郊区别墅区,非常宽敞,非常类似于现在欧洲的花园新城和花园别墅。"

曹杨新村承载城市记忆 优秀历史建筑该如何安置

文学作品中也描述了村庄的环境。小说《上海的早晨》描述了纺织女工唐·阿英搬进曹杨一个新农村的场景:“我看见一轮阳光红了半天的空,把房子后面的一排柳树变成了紫色。与他们的房子平行的是一排排两层的新房子,中间有一条宽阔的走道,对面的玻璃窗前种着一排柳树,像他们的房子一样。”

曹杨新村承载城市记忆 优秀历史建筑该如何安置

曹杨新村建成后,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成果,新村工人家庭一度成为外宾参观的对象。

据普陀区记录,从1955年到20世纪90年代,曹杨新村接待了来自世界155个国家和地区的7209名外宾,总人次超过10万,平均每周接待外宾4-5人。此外,作为全市重要的对外窗口,曹阳新村街设立了外事办公室。陈阳说,这些访问和接待已经成为新村居民日常生活和集体记忆的一部分。

曹杨新村承载城市记忆 优秀历史建筑该如何安置

新农村工人是一种备受尊重的社会身份。第一代工人以他们的劳动模范身份为荣,他们的子女,新农村的第二代,也以他们的“劳动模范后代”身份为荣。

汤作为新村的第二代工人,在曹阳新村卫生站工作多年。她和她的老情人是新村子里的第二代人,他们的房子是两栋相邻的建筑。“我小时候是玩伴,长大后就结婚了。”当唐听说这话的时候,他笑了起来,转头跟他旁边的朱芬说起谁在小区前面,谁在他旁边。

曹杨新村承载城市记忆 优秀历史建筑该如何安置

据说第二个合同工在新农村结婚并不罕见。如今,许多五六十岁的夫妇的父母都是同一单位的同事,在同一所学校长大。70多岁的唐谈起了她的父母和姻亲。她说:“我的父母和我爱人的父母都是工厂的工人。他们非常认真和专注。”

曹杨新村承载城市记忆 优秀历史建筑该如何安置

朱芬在谈话中多次提到“工人阶级的优良传统”。有三个例子:第一,朱福在沈心九厂当工会主席的时候,去看望贫苦的工人。一户人家支付补贴,最后,朱福把自己的钱给了贫困的家庭。第二,朱的父亲生前享受过离休干部待遇。在他死后,工厂的领导来到朱的家,询问他家里的孩子上学是否有困难,是否需要解决。朱的母亲甚至说没有困难,她的家庭很好。第三,朱穆外出开会时,单位吃饭,朱穆从来不自己带,也不吃单位的饭。

曹杨新村承载城市记忆 优秀历史建筑该如何安置

新老一代的曹杨虽老而去,但老一代的工人精神仍在下一代的心中口头流传。

双居住流,频繁进出

搬迁是新农村居民最常见的搬迁方式,但曹阳新农村的居民流动却不是这样

它不仅指搬迁,还包括空住宅房间的装修(建筑阁楼、分隔小房间等)。)和房屋所有权的变更。

陈阳通过对60多户的深入访谈和20多万字的田野笔记,对曹杨新村的三代居民和移民进行了全面调查。

在逗留期间,他上午帮助居民委员会,参加会议和整理文件,下午他要么去居民委员会调解纠纷,要么深入访谈对象。在调解纠纷的过程中,许多居民会“翻旧账”,把通常不吸引人的东西倒掉,而大多数纠纷都是由生活条件造成的。

曹杨新村承载城市记忆 优秀历史建筑该如何安置

65年前,曹阳的一个村庄的房屋采用了共享设计:每排房屋由3-4个居住单元组成,每个居住单元有2层(1962年增加到3层),每层有三户,其中两户为一居室(12㎡),一户为一居室(18㎡),三户共用一个公共厨房(6.6㎡)。

现在,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官方数据,2016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36.6平方米。

狭窄的residences/きだよ 0之间很容易发生矛盾。一旦经济条件改善,老居民就会搬出去。然而,一些老年居民习惯了他们的邻居是熟人的生活环境,并选择留下来。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中国经历了快速的城市化,产生了大量的农民工。曹阳村社区的老居民流出,移民流入。

曹杨新村承载城市记忆 优秀历史建筑该如何安置

你来上海后为什么选择住在曹杨新村?在附近从事家政行业的张女士说:“在这附近买东西很方便。坐公交车和地铁都很方便,租金也很便宜,所以我就在这里租了下来。”

当被问及曹阳村是否有很多农民工租房时,兰溪路社区附近一家中介公司的工作人员说,他们已经在曹阳村住了一年多。工作人员的同事补充道:“基本上,在曹阳一个村子里租的客户都是农民工。因为租金比较便宜,社区附近的条件也很成熟,所以他们愿意租进去。”

曹杨新村承载城市记忆 优秀历史建筑该如何安置

新家园民主主要来自安徽、河南和苏北的服务人员。杨老师说:“这些外国居民不是一下子就在曹阳定居的。由于居住地不稳定,很多人先是搬到了闵行,然后是杨浦,最后搬到了普陀。如果你画出他们的生活轨迹,你会发现他们的流动性相当大。”

曹杨新村承载城市记忆 优秀历史建筑该如何安置

很多老居民都在搬离新村,但杨先生指出,老居民的居住流动性并不一定会导致居住条件的改善。一些居民在曹阳的一个村子里租了房子,然后在外面租了更便宜的房子,通过双方的差价赚取一些生活费。"你可以用1500英镑租自己的房子,也可以在外面租一套800英镑的房子。"

曹杨新村承载城市记忆 优秀历史建筑该如何安置

无论是老居民的条件得到改善,还是他们为了赚取差价而搬出去,还是新居民以价格/性能比搬进来,居民生活条件的变化都是这种搬进搬出的背后原因。

历史遗产保护和居民改造需求

2004年,曹杨村被评为“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2016年,中国文物学会和中国建筑学会联合公布了“第一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曹杨新村被列入名单。

唐,一位老人,带着记者进入附近一栋住宅楼的一个单元。她说房子是砖木结构的,墙是用石灰包裹在杉木条外面建造的。人们一踏上楼梯,红色的木楼梯就吱吱作响,走廊里传出居民房屋的声音。房子的隔音效果并不好,而且墙壁、门窗、门锁、地板等地方都留下了多年的斑驳痕迹。

曹杨新村承载城市记忆 优秀历史建筑该如何安置

对于一个村庄的居民来说,他们最需要的是生活质量的提高:居住面积的扩大,建筑质量的提高,生活设施的改善和社区环境的改善。

虽然新村的房屋正在老化,居民要求改善居住条件的呼声很高,但在陈阳的调查中,相当多的老居民也认为新村的建筑应该妥善保存,因为他们觉得这些60年的老宅代表了他们父母的生活场景和他们对上一代的怀念。

在过去的60年里,周边地区发生了变化。曹杨的一个村庄没有改变,它的物质空室和社会空室正在老化。历史建筑不能被拆除或改变。为了保留其历史特征,曹阳的一个村庄没有被纳入几轮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这是否意味着旧村庄只能停留在它曾经的样子,并且它可以通过微观改造转变成一个宜居的社区?

曹杨新村承载城市记忆 优秀历史建筑该如何安置

“曹杨村于2004年被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这意味着曹杨村的建筑受法律保护。房子不能动,只能在室内做一些局部改进,比如厨房和浴室设备的现代化改造。”陈阳给出了他的意见。

居委会表示,2013年5月至2014年3月,在曹阳的一个村庄进行了改造工程:之前的三个共用厨房相对分开,做成统一规格的大理石炉灶;像蜘蛛网一样缠绕的私人电线被整齐地重新缠绕。走进厨房,唐摸了摸的控制台,告诉记者:“以前的厨房很差也很潮湿。现在变了好多了。它是稍微分开的,炉子也是干净的。”社区里的晾衣绳是绿色的,走廊里的一个叔叔说这是几年前艺术家们画的,“但它给社区增添了一点生动的色彩和活力。”

曹杨新村承载城市记忆 优秀历史建筑该如何安置

如何在保护优秀历史建筑的同时创造一个宜居社区,唐、朱芬等新老人都很期待。

城市记忆应该如何正确放置[/s2/]

说到上海的建筑地标,人们常常会想到石库门、新式里弄、租界花园洋房等等。作为空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人新村已经被人们遗忘了。

工人新村的文化和历史价值是巨大的,但直到近年来,对工人新村的研究才逐渐增多。陈阳坦率地说,从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初新农村设计者的两篇介绍性文章中,工人新村从未成为学术研究对象,这是一件奇怪的事情。

在空·怀特的学术研究阶段,媒体对工人新村的关注是什么?

2003年7月,湖南卫视推出了一个名为“象形城市”的节目,提出了石库门或工人新村能否更好地代表上海的问题,引发了媒体对上海的城市地标的讨论。这样,工人新村又回到了公众的视野,成为了一个公共话题。

同年,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的朱教授在该杂志上撰文指出,“工人新村与石库门,谁来控制起起落落?”文中写道,“工人新村”未能成为今天上海的标志性建筑。很少有人愿意在描述上海时提及这个简单具体的蚁群……它甚至不能像石库门一样成为一个感性的经典记忆。当时,上海出现了“石库门文化热”。“石库门文化”的概念是由朱教授于1986年在上海城市文化战略研讨会上首次提出的。他在文章中特别评论道:“当时很少有受访者,但十年后,它成为时尚和公众利益的象征。这是我没想到的。

曹杨新村承载城市记忆 优秀历史建筑该如何安置

关于工人新村的学术研究,陈阳说,近年来有所变化。最近,工人新村的活动非常密集。

“去年,一位法国建筑师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了一个展览,展出了工人新村的内容。今年的《时代建筑》还出版了一张新农村研究的专辑。"

2016年7月,“市民大都市——上海:现代都市主义范例”在上海当代艺术馆举行,主题是探索上海现代建筑,追溯上海现代都市主义思想,分析上海现代都市主义的发展历程。法国建筑师张亮是馆长。展览分为四个部分,“工人新村——中国现代主义”是其中之一。

曹杨新村承载城市记忆 优秀历史建筑该如何安置

谢(音译)是香港中文大学跨文化研究专业的一名学生,当时他是“公民大都市”策展团队的实习生。她说,在与来自法国的摄影团队沟通良好后,她开始在曹杨新村拍摄视频。当小公园里的居民看到摄像机时,他们说,“不要拍我”,同时他们不停地讲述他们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的感受和经历。

曹杨新村承载城市记忆 优秀历史建筑该如何安置

谢在展览说明中写道:“第一位叔叔接受了我们的采访,他向我们讲述了他的童年环境,他的同伴们的离去,以及政府对他们的厚爱...我很高兴看到他们在采访中有意无意地表达了对这片土地和这个空的真实感受。后来接受采访的平面设计师、城市规划师、摄影师和网络公司经理也有不同的真实感受。”

曹杨新村承载城市记忆 优秀历史建筑该如何安置

在陈阳看来,曹杨新村的发展也是上海发展的缩影:“过去曹杨新村是建在靠近工业区的原则上,当时的工厂现在已经成为创意工业区。最初,湖西工业区的工厂随着城市的扩张而扩建。现在附近没有大工业,而曹杨已经成为中心城市。此外,曹阳正在发展自己,有三条地铁。枣阳路和兰溪路已经是大商业街,已经城市化了很长时间,现在非常繁荣。这也是上海城市发展的缩影。”

曹杨新村承载城市记忆 优秀历史建筑该如何安置

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郑世玲曾在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举办的“城市记忆与社区建设”论坛上说:“城市记忆不仅是空的房间、建筑和景观,也是对过去人文和事件的记忆。”传统行业的比例下降,传统行业的工人人数减少。随着上海城市版图的扩大,洋山深水港和陆家嘴商圈已经形成,大红桥商务区和迪士尼度假区也加入其中。到2040年,上海的目标是把自己建设成为一个优秀的全球城市。

曹杨新村承载城市记忆 优秀历史建筑该如何安置

对我们来说,城市是保留我们记忆的载体。工人新村代表着社会主义工人的现代生活方式,承载着上海的历史文脉,应该成为上海独特的历史记忆。

从兰溪路小区门口出来,曹阳的一个村子里,唐和几个邻居正在说着闲话,关注着这个新村子的现在和未来。

来源:上海热线新闻网

标题:曹杨新村承载城市记忆 优秀历史建筑该如何安置

地址:http://www.shcafe.org/shzxxw/53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