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60字,读完约4分钟

普陀区认为,建筑群是城市居民最基本的居住场所,也是居民自主管理的直接平台。在甘泉路街道张家祥社区开展的建筑群体自治工作,倡导“管好自己的事,守好自己的门,凝聚百人的心”的理念,为“一心家园”的建设勾勒出一幅美丽的景观。

普陀章家巷:打造"温馨驿站" 实现楼组"华丽转身"

建筑负责人的“课程表”

一大早,东方的天空如同鱼肚白,张家祥社区的23号走廊里出现了忙碌的身影,如大楼领导胡阿依、党委书记王阿依、安全员刘世福。他们打扫了走廊,擦了墙上的宣传栏,改变了栏目内容,这是非常繁忙的。

胡阿姨没有吃早饭,第一次来到独居老人金老伯的家,金老伯已经80多岁了,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疾病。胡大娘见他吃得好,准备吃药,就放心地走了。

中午,胡阿姨在检查完走廊的环境卫生后,又按“老规矩”敲了金老头的门,关切地问她今天的老人午餐和送餐是否不合胃口。

开灯时,走廊里有阵阵食物。在告诉金叔叔关好门窗保暖后,胡阿姨和刘师傅在二楼的拐角处更换了损坏的灯泡。匆匆忙忙地吃完晚饭回家后,楼组基金管理团队的其他四名成员已经来到门口,等待开会讨论对楼组80岁以上老人的慰问计划。

普陀章家巷:打造"温馨驿站" 实现楼组"华丽转身"

这是这栋建筑的领导人胡建平每天都难以超越的“功课”。

更多使用的建筑基金

23号楼创建的“慈善名片”来源于楼领导胡阿依发起的“建筑文明基金”。去年,作为社区文明建筑群体建设的示范楼,胡阿姨和居民们决定从每层楼中挑选一名代表捐款100元,并成立“基金”互相帮助,慰问走廊里的老人。

建筑团体基金的设立使得邻里关爱更加深入,尤其是老人更加热情。有些人身体不适,建筑小组的代表会上门表示哀悼;孤独的老人得不到照顾,邻居会上门来照顾;当孩子们被大学录取、结婚等喜事时,每个人都会去祝贺并送小礼物;仲夏时节,给80岁的老人降温;老年人在生日那天会收到蛋糕和长寿面;特别是在重阳节和中秋节,老年人可以享受月饼和重阳糕……还可以享受普惠公司的基金奖金,这让居民的热情更高。许多人提出加入捐赠队伍,人们拾柴,邻里感情加深,建筑团体的资金也增加了。独自生活的金老头带着一小笔养老金来捐钱。胡阿姨被这深深地感动了。

普陀章家巷:打造"温馨驿站" 实现楼组"华丽转身"

[/s2/]微信群“家庭成员”[S2/]

23号楼还有一个“邻里互助小组”。胡阿姨说,“邻里互助小组”的形成,正是由于邻里在建设小组中的“相互奉献”。2015年底,陈叔叔在二楼中风。他50岁时未婚,独自生活。他拄着拐杖走路,被党小组组长王阿姨看见了。她帮助老陈去医院配药和输液,还帮助他打扫房间,油漆铁门和更换纱窗。老陈很感动。康复后,他改变了过去与自己无关的态度,加入了打扫走廊的工作,帮助王阿姨打扫走廊里的垃圾,擦窗户和扶手。渐渐地,建筑群体中“一帮一红”的例子越来越多。每个人都建议最好打开“邻里互助”微信群,形成互相帮助的良好氛围。从一开始,微信群只有7个人,现在有16个人。成员覆盖了大楼里三分之一的居民。每天,一个问候,一条新闻,一个生活常识的介绍,一个旅游景点的分享,都充满了温暖的感觉。建筑群体就像一个家庭。

普陀章家巷:打造"温馨驿站" 实现楼组"华丽转身"

张家祥居民区党支部书记余汶瑾高呼“减负”、“放心”。在她看来,建筑集团就像社会管理的“终端”。只有通过自治建立建筑群体的“温暖阵地”,才能实现建筑群体的“华丽转身”。“只有调动各方的积极性,让越来越多的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社区工作才能顺利进行。”

普陀章家巷:打造"温馨驿站" 实现楼组"华丽转身"

在现代社会,邻里关系变得越来越疏远,张的父母和李的小家变得越来越少。23号楼试点工程为提高邻里热情和社区治理水平,有效提高居民满意度和获得感,全面覆盖社区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居民和每一个活动,进一步提升居民自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做出了积极探索。

来源:上海热线新闻网

标题:普陀章家巷:打造"温馨驿站" 实现楼组"华丽转身"

地址:http://www.shcafe.org/shzxxw/518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