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483字,读完约6分钟

昔日的“两湾一屋”,如今的中远两湾城

东方。记者梁7月4日报道:上世纪90年代,上海按照相对集中、分块改造的原则,对所有重点棚户区和简易房进行了拆迁改造,城市建设成绩显著。其中,普陀区“两湾一居”旧房改造工程不仅实现了几十年来1万多名棚户区居民改善居住环境的美好愿望,而且创造了上海投资最大、速度最快、面积最大、人口密度最高等多项历史记录。

穷街陋巷变身生态居住区:看上海最大棚户地块的动迁改造史

“两湾一屋”中的潭柘湾、潘家湾,与相邻的朱家湾、姚水巷,曾是上海著名的“小街”——三湾一巷。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朱家湾和姚水农相继转型,而潭柘湾和潘家湾的转型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重建搬迁工作艰巨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遇到的困难和矛盾前所未有。

穷街陋巷变身生态居住区:看上海最大棚户地块的动迁改造史

开始告别“卑鄙的街道”[S2/]

潭子湾、潘家湾、王家寨原位于中山北路以南、恒丰北路斜拉桥以西、苏州河以北、广府路以东,总面积49.5公顷,原住居民1万余人,平均每亩31人。虽然建筑物和人口密度很高,但没有医院,没有像样的道路,公共汽车无法到达,消防车无法进入,社会治安越来越差。这是一条“贫穷的街道”。

穷街陋巷变身生态居住区:看上海最大棚户地块的动迁改造史

“每次下雨,每个家庭都被水淹没。没有煤气,所以我们不得不使用煤球炉,没有厨房和浴室设施。夏天男人在户外洗澡。房子之间有小胡同。为了扩大面积,违章建筑形成了各种各样的“隧道”,走在大街小巷都需要低头。在王家寨长大的原中山路北街党委副书记尤季华至今记忆犹新。

穷街陋巷变身生态居住区:看上海最大棚户地块的动迁改造史

《两湾一屋》中的一户人家场景

倒置厕所和痰盂是居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对此,朱镕基在上海任职期间动情地说:“上海市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下雨天,金山到处都是水;到处清理的煤球炉让每个人都感觉到沉重的火焰。普陀区委前书记谭百元对此记忆犹新。他说,这里曾经是上海最大的棚户区之一,也是上海著名的“脏乱”和“赌博”的聚集地。然而,由于其规模大、困难多和资金缺乏,区政府迟迟没有下定决心。与其成为“淮海战役”,不如回顾一下整个旧的改革进程。

穷街陋巷变身生态居住区:看上海最大棚户地块的动迁改造史

夏天,孩子们在户外的木棚里洗澡

与此同时,“两湾一屋”的改造也一直牵动着历届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心。江泽民、朱镕基在沪期间,非常重视“两湾一居”地区的改造。在中央政府工作后,他们还多次指示尽快加快改造。时任副市长韩正7次视察普陀区,召开专题会议,确定了一系列降低“两湾一房”改造成本的相关政策。1998年7月,时任市长许带领市政府有关部门领导视察“两湾一宅”并现场工作,明确指出“两湾一宅”改造工程是上海旧城改造的“淮海战役”。1998年12月,奠基仪式正式开始,“两湾一屋”改造工程正式启动。

穷街陋巷变身生态居住区:看上海最大棚户地块的动迁改造史

旧城改造项目中的“淮海战役”

“两湾一房”旧房改造规模较大,经反复测算,需要搬迁资金23.8亿元。当转型和搬迁的序幕拉开时,发生了前所未有的亚洲金融危机。这场危机冲击和影响了完全开放的中国市场,导致了经济持续收缩的趋势。

没有资金如何推进旧的改革?据谭百元回忆,1997年,他先后与十多家企业谈过话,他们都认为成本太高,无利可图,于是挥挥手,表示无能为力。其中,中远集团踌躇不前,但最终还是带着为市民做实事的想法参与了这个庞大的项目。市场化运作为“两房一厅”改造注入了源动力。

穷街陋巷变身生态居住区:看上海最大棚户地块的动迁改造史

旧房改造初期的迁建工程分为三个阶段,即王家寨地块一期迁建、潭子湾地块二期迁建和潘家湾地块三期迁建。10个月后,共有8,762户和147个单位被搬迁,376,400平方米的住宅建筑和84,500平方米的非住宅建筑被拆除。

搬迁工作仅用了10个月就完成了,这主要归功于整个地区的合作和创新。为确保搬迁工作顺利进行,普陀区首次成立了稳定指导小组、政策咨询小组、公安小组、监督审计小组和新闻宣传小组五个协同作战工作组。

此外,普陀区同时创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运行机制,推出了“引入市场,自由选择,货币结算与消化空购买商品房相结合”的新举措。普陀区房产局和房地产交易中心组织区内外19家房地产公司将30多万平方米的存量房屋带入拆迁现场,让被拆迁人根据货币安置协议进行选择和购买,给予优惠待遇和担保服务。总部将分阶段与房地产公司结算费用。它促进了旧区改造与消化空住宅的有机结合,为今后加快旧区改造步伐积累了经验,开辟了一条新路。

穷街陋巷变身生态居住区:看上海最大棚户地块的动迁改造史

“两湾一屋”改造后,居民陆续搬出

内环最大的住宅公园诞生了[/s2/]

改革的春风已经吹到了“两湾一屋”,而扎根基层的中山北路街道万民居委会书记兼党支部主任梁慧丽,也通过这个春风成为了“稳定辅导团”的一员,她也是潭子湾小区二期的居民。作为一名党员,梁慧丽一言不发,没有提出任何条件,以身作则,早早告别了没有签订合同的新建三层别墅。她说四个人搬到了一个96平方米的临时房子里,没有任何配套设施,婆婆不理解,所以她去做思想工作。在搬迁期间,咨询小组一次一户地解决在一户人家插红旗的问题。在此期间,我从来没有回家,睡在拆迁基地。所有的搬迁工作结束后,我签了合同,拿了搬迁费。

穷街陋巷变身生态居住区:看上海最大棚户地块的动迁改造史

10000多户居民大规模搬迁后,大部分搬迁居民告别危房,搬迁到桃浦、江桥等设施齐全的新建住宅小区,改善了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两湾一居”改造项目命名为“中远两湾城”,总建筑面积160万平方米,总投资约67亿元人民币。该项目第一阶段于1999年7月正式开始,分四个阶段建设,并于2006年2月全部完工。

穷街陋巷变身生态居住区:看上海最大棚户地块的动迁改造史

七年后,一个贫穷落后的两湾一房的棚户区被改造成了上海内环路上最大的现代生态居住区。40%以上的绿化覆盖率、6公顷的中心公园等8个主题绿化和1.85公里的苏州河景观海岸线,构成了中心城区超大型社区独特的规划建筑风格和雄伟气势;轨道交通中潭路站和高架内环线与公交枢纽站呼应,交通便利;中潭路商业休闲街、轻型网球场、阳光游泳池等商业娱乐设施一应俱全。

穷街陋巷变身生态居住区:看上海最大棚户地块的动迁改造史

搬迁后,居民的生活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

目前,中远梁万城社区居住着1万多户、3万多人。过去,“两湾一屋”的窝棚在上海中心城市的地图上已经完全消失了。拍摄“两湾一屋”搬迁过程的摄影师陈泰铭表示:过去,整个“两湾一屋”可以从六层楼拍摄,但现在,用无人机飞到400米高空的空,不可能将中远两湾的城市尽收眼底。

穷街陋巷变身生态居住区:看上海最大棚户地块的动迁改造史

(这组图片由普陀区档案馆提供,版权所有,严禁转载)

来源:上海热线新闻网

标题:穷街陋巷变身生态居住区:看上海最大棚户地块的动迁改造史

地址:http://www.shcafe.org/shzxxw/503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