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59字,读完约4分钟

“救援站里所有可爱而可敬的工作人员给了我一个安全的避难所,给那些无家可归、无处可去的路人,照顾他们,无所畏惧。”这封感谢信是肖鑫(化名)写的,他是20世纪90年代后来自湖北的一个年轻人。由于肺炎疫情在COVID-19的影响,他失去了工作,无法回到家乡。他陷入了无处可住的境地。他向普陀区救助管理站求助,在那里呆了25天。由于他的特殊经历,我们也可以一窥疫情下救援管理站的真实生活。

普陀这辆特殊的“专列”迎来送往52位“乘客”

“它就像一列从冬天到春天的火车。它穿过沼泽和泥泞,在春天把我送到远野。”肖鑫说,救援管理站的八个房间就像火车的八节车厢。不同的是,这里的大多数“车厢”都是单人间。各种各样的人上车,然后在路上下车。他们来的时候是无助的,离开的时候是充满希望的。

普陀这辆特殊的“专列”迎来送往52位“乘客”

在疫情期间,普陀区救助管理站应对无家可归者和因疫情影响而无家可归者“给予一切帮助”,并承担起对被救助者的防疫和控制的重任。“我们可能是上海唯一一个在疫情期间承担隔离和观察‘两无’人员和弱智物体任务的救援管理站。”普陀区救援管理站站长王说。在救援管理站设立一个孤立的观察点就像完成一项“不可能”的任务。场地条件、人员力量、防疫材料等。都是需要跨越的障碍。然而,越是“不可能”的任务,就越需要勇气和责任来完成它们。

普陀这辆特殊的“专列”迎来送往52位“乘客”

救援管理站只有14名工作人员,他们不仅每天两班倒,还组成了一个特殊的团队,随时应对突发情况。

“在这段时间里,车站里很多人都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就像我在车站里几乎睡了一个多月一样。”谈到球员在“非典”时期的表现,王特别自豪地说:“一开始我心里没有底,肯定有点害怕,但是没有一个球员退缩。过了很长时间,大家都掌握了要领,紧张感就少多了。”在肖鑫进入车站的那一天,车站的工作人员已经跑了将近一个月,帮助和遣返了许多无家可归的人和一个接一个陷入困境的人。"车站内所有人员和车辆24小时待命。"王自从做了这份工作以后,已经好几次没有见过这种样子了。

普陀这辆特殊的“专列”迎来送往52位“乘客”

肖鑫的到来只是对员工的一个普通帮助。但这对他来说是一次难忘的经历。“我一天问了七家酒店,得到的回答是拒绝。”回忆起投资商店屡遭拒绝的经历,肖鑫觉得这是他最无助的时刻。“我问了附近3公里范围内的所有酒店,我听到最多的是‘对不起’。最后,人们可以登记入住。刚洗完澡,店长就会到门口拦住湖北人,让我结账。”当时,湖北身份证就像一个标签,使他无法移动。“后来,开始下雨,天气变得很冷,我身上剩下的钱很少。当我想到无处可住时,我想哭。”当时,肖鑫不敢给父母打电话。最后,她别无选择,只能拨打110和12345市民热线。但另一端告诉他,他不符合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的条件,因为他从未离开过上海。最后,电话转到普陀区救援管理站,接电话的是站长王。“当时,我不知所措。我只听到电话那头说,“别担心,照我说的做,然后到车站来。””突然,他心里悬着的空似乎有了支持。

普陀这辆特殊的“专列”迎来送往52位“乘客”

走进救援站与世隔绝的房间,肖鑫看到脸盆、牙膏、牙刷和其他洗漱用品都在里面,闻着松软被子上的阳光,他的心终于安定下来。“这就像在乘务员的帮助下找到自己的座位。”就这样,肖鑫成了1号“车厢”的“新乘客”,开始了为期14天的隔离观察。

普陀这辆特殊的“专列”迎来送往52位“乘客”

3月16日,肖鑫居住的1号“马车”迎来了一位新的“乘客”——燕子(化名)。燕子是湖北十堰人。她来车站的那天,在苏州河边失去了工作和住所,情绪激动地跳进了河里。当警察把她救出并送到救援管理站时,燕子冷冷地说:“我不需要帮助。”“她很沉默,没有告诉你太多,也不想联系她的家人。后来,我们发现她的手机已经停止工作。”尽管没有回应,工作人员还是耐心地建议她先留下来。“你就把这个地方当成休息的地方吧,别担心,保持安静。”几天后,小燕子的心情轻松了许多。当工作人员和她说话时,她只会简单地回答两句。“我们从不害怕被救者的沉默。经过日日夜夜的相处,我们的善意会让他们慢慢安定下来,这需要时间和耐心。”这是车站许多工作人员的经验。两天前,郑晓燕主动告诉工作人员,“隔离结束后,我将接受采访。”

普陀这辆特殊的“专列”迎来送往52位“乘客”

1月24日以来,普陀区救援管理站已有52人获救,是近年来同期获救人数最多的一次。

来源:上海热线新闻网

标题:普陀这辆特殊的“专列”迎来送往52位“乘客”

地址:http://www.shcafe.org/shzxxw/476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