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97字,读完约4分钟

胃镜是胃病检查中最直接、最准确的仪器。中国第一台纤维胃镜和彩色电视纤维胃镜的研制和临床应用,离不开前长宁区中心医院肿瘤科主任、晚期胃癌专家郭晓达。

中国首台彩色电视纤维胃镜

20世纪70年代,由于缺乏有效的抗癌药物和先进的诊断仪器,癌症患者往往在晚期才被发现。以胃癌的诊断为例。当时,胃肠造影是中国诊断胃癌的唯一方法,而钡餐检查是在中国使用的。这种诊断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和准确性均低于胃镜。

中国首台彩色电视纤维胃镜就诞生在长宁区中心医院

长宁区中心医院于1969年开始癌症研究,重点是抗癌药物的选择和癌症检测技术。郭晓达首先选择了喜树碱治疗胃癌患者。成功后,他于1971年开始研制纤维胃镜。为了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以郭晓达为首的肿瘤学家们研究出了如何将电视技术与纤维胃镜结合起来。1976年,在上海广播设备厂等20多家单位的支持与合作下,郭晓达成功制造了中国第一台彩色电视纤维胃镜,填补了国内空空白,并于1978年获得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

中国首台彩色电视纤维胃镜就诞生在长宁区中心医院

这种彩色纤维电视胃镜不仅体积大,而且刚问世时体积大。但这在当时是一个突破。全国各地的医院都来长宁区中心医院参观这台电视胃镜。这种用于胃癌诊断的医疗设备的研制,为我国医疗现代化进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胃癌研究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首台彩色电视纤维胃镜就诞生在长宁区中心医院

描述:郭晓达正在操作中国第一台彩色电视胃镜

开发中草药抗癌药物

20世纪70年代初,全国各地都开展了中草药研究。长宁区中心医院药剂科成立了中草药筛选小组(后发展为中心医院药物研究室)。时任药剂科主任的马带领研究人员重点研制中草药抗癌药物,并与郭晓达合作克服了药物抑制胃癌的难题。

中国首台彩色电视纤维胃镜就诞生在长宁区中心医院

为满足医疗和临床需要,马、何明欢、裴等药物研究室全体同志以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克服设备条件差、仪器设备差等各种困难,进行了大量的制剂试验,最终成功研制出抗癌药物-多相脂质系统“139”,为药学科研工作做出了贡献。 1985年获卫生部乙级科学奖。1993年,他对月见草油乳剂降血脂作用的研究获上海市卫生局科技进步一等奖。

中国首台彩色电视纤维胃镜就诞生在长宁区中心医院

图片说明:药物实验室的工作人员正在进行动物实验

多年来,马和何明欢紧密合作,研制出一种又一种新药,减轻了许多患者的痛苦。在医院任职期间,何明欢作为第一作者或导师共撰写了14部作品,并在华西医科大学(现为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任教期间发表了17250字的翻译或摘录。多年来,他积累了165,000字的翻译,翻译和摘录。他将所有这些知识无私地奉献给了药物研究。

中国首台彩色电视纤维胃镜就诞生在长宁区中心医院

上海同仁医院成立

2013年12月8日,长宁区两大综合性医疗机构——长宁区中心医院和长宁区同仁医院正式合并为上海同仁医院,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成立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

2012年,长宁区政府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签署了“共建区域医疗卫生事业”的战略协议。为了加快长宁区中心医院的改造升级,使其尽快成为名副其实的三级综合医院,继承和发扬长宁区同仁医院的历史遗产和品牌优势,长宁区政府决定将两所医院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实力雄厚的医院合并,成立上海同仁医院,同时成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保留原“长宁区红十字医院”的称号。

中国首台彩色电视纤维胃镜就诞生在长宁区中心医院

新成立的上海同仁医院通过整合两所医院的资源和优势互补,继续保留和整合原有的学科优势和医学特色,逐步建设了一系列以消化道疾病诊疗为特色的重点学科,同时建立了一批优势学科,逐步达到三级综合医院水平。

新成立的上海同仁医院在原长宁区中心医院和长宁区同仁医院的基础上分为东医院和西医院,服务范围覆盖整个长宁区及周边地区。截至2015年底,已建成集医疗、预防、教学、科研和康复为一体,设施齐全,管理现代化,服务一流的三级综合医院,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

来源:上海热线新闻网

标题:中国首台彩色电视纤维胃镜就诞生在长宁区中心医院

地址:http://www.shcafe.org/shzxxw/398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