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39字,读完约4分钟

近日,上海市总工会举行了第九批上海市劳动模范创新工作室的授奖仪式,张东平在长宁区的劳动模范创新工作室被列入名单。

劳动模范创新工作室和普通劳动模范工作室有什么区别?据了解,劳模创新工作室是由相关人员组成的创新团队,由具有专业技术和业务知识、理论水平、技能水平、实践经验、管理经验、技术能力、业务能力、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的劳模带领。

打通市民学习“最后一公里” 长宁劳模创新工作室榜上有名

“劳动模范创新工作室”是服务企业、服务员工、组织员工进行岗位创新的重要载体。张东平倡导数字化学习劳动模范创新工作室将现代信息技术与终身教育紧密结合,创新载体突破了时间空的限制,通过数字化学习实现了人人学习、永远学习、处处学习的建设要求,为公民学习开辟了“最后一公里”。工作室由13名成员组成。根据创新工作的需要,成立了由技术、实践和研究骨干组成的工作小组,由相关分管领导牵头,职能部门负责人参与,确保团队工作的推进。工作室负责人张东平,现任长宁区业余大学校长、长宁区社区学院院长、上海开放大学航空空交通学院院长。曾获国家成人教育优秀奖、上海育才奖、上海成人教育十大突出贡献奖、上海教育十大新闻人物等多项荣誉。

打通市民学习“最后一公里” 长宁劳模创新工作室榜上有名

据报道,创新工作室成立以来,在技术创新、理论创新、服务创新和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绩。工作室始终以“数字化”为重要出发点,工作室的信息技术团队自主研发,形成了领先的云视觉教室设备。2019年1月,推出了学习云系统的4.0版。结合最新技术的发展,该系统不仅继续提供微课、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等高质量的学习资源,而且依靠强大的系统兼容性,能够支持、整合和提供更多形式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并获得国家专利。

打通市民学习“最后一公里” 长宁劳模创新工作室榜上有名

该创新工作室以科研项目和工作项目为重点,旨在推进上海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开展相关专题研究,建立国家数字化学习建设规范。工作室先后在中国和上海建立了多个项目,如2017年国家教育科学“十三五”项目、也是教育部重点项目的城市社区教育信息化发展指标研究、2017年上海教育研究项目“区域成人高校完善终身教育平台的实践研究”等。区域性成人高校多元化发展研究也获得了上海市第11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

打通市民学习“最后一公里” 长宁劳模创新工作室榜上有名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围绕“人人可以学习、时不时学习、处处学习”的目标,依托长宁区业余大学和创新工作室,命名为上海终身教育数字化学习协作小组,领导和推动上海终身教育领域的数字化学习。2018年,云愿景教室将覆盖上海16个区、长宁区10所社区学校、185个住宅教学点和100个睦邻学习点。居民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选择高质量的课程,远程交流和互动。2017年,长宁区多次将云视觉教室应用于残疾人培训、建筑安全专业培训等培训课程中,使很多行动不便、距离较远的地区的学生通过在线云视觉学习达到了身临其境的效果,得到了广泛好评,有效解决了市民终身学习的最后一公里问题。2019年,社区教育云视教室荣获“人民特别青睐的终身学习品牌工程”奖项。

打通市民学习“最后一公里” 长宁劳模创新工作室榜上有名

为实现国家精准扶贫、智慧助民的目标,2019年,在长宁区教育局的协调下,工作室启动了“长宁-锦屏对口帮扶共享云愿景课堂”项目,通过云愿景课堂实现了课程对接、同步教研、资源共享的目标。之后,云视觉教室扩展到新疆、成都、内蒙古等其他省市,通过智力援助帮助边境地区,通过教育帮助贫困人口。据报道,共享课程云教室的建立不仅可以有效解决边缘地区学校教师缺乏和失衡的问题,还可以实现不受时间空限制的学校间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它还可以远程提供具有鲜明学校和社区特色的文化、艺术、科技等丰富的学习资源,供不同学校和不同学习者因地制宜地选择课程。同时,它可以支持不同学校的教师进行远程学习。

打通市民学习“最后一公里” 长宁劳模创新工作室榜上有名

工作室成员“边做边学”、“一起学习、一起研究”,并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他们中的一些人不仅进一步提高了他们的学历,攻读博士学位,提高了他们的综合能力,并把他们的行政职务提升为学校的副校长;一些成员已经实现了转型和发展,从艺术专业教师到云视野课堂讲师。工作室培养了一支优秀的骨干队伍。如工作室信息中心团队连续三年获得长宁区职工先锋荣誉称号。此外,依托数码合作集团,工作室还向全市辐射和孵化人才。16个区的教师参加了云视觉课程,提高了他们的信息素养和数字化学习的教学水平,为全市推进数字化学习培养了后备人才。

来源:上海热线新闻网

标题:打通市民学习“最后一公里” 长宁劳模创新工作室榜上有名

地址:http://www.shcafe.org/shzxxw/397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