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13字,读完约4分钟

30年前,浦东开发开放的号角彻底改变了“浦西一床,浦东一房”的观念。对于许多“老浦东”来说,他们的住房面积虽小,但居住质量却很高。这个有趣的变化是如何发生的?听听住在华牧街东城社区的老人潘良珍。

通过你的牙齿省钱建房子

潘良珍,与共和国同龄,是花木之乡。1990年,她和丈夫陆更根以及一对孩子住在当时的华牧乡龙王庙村。我住的房子是我自己建的两层平房,我每天早上都要倒厕所。“那时,浦东有很多人,尤其是在农村。每个人都住得很宽敞。每个院子里都有几栋小楼,通常一个小家庭住在一栋里。”潘良珍回忆说,当时龙王庙村几乎全是这样的两层平房,周围都是各家各户的自留地。种植茄子、玉米、芹菜和其他蔬菜可以为购买蔬菜节省很多钱。

住房面积小了、生活质量高了 浦东“老花木”讲述30年生活变迁

但这不是现代人向往的如画的田园生活。这些平房是“有保证但没有保证的”。尽管空的房间很宽敞,但它们通常没有独立的厕所,厕所或痰盂是必不可少的。即使是这样的房子也花费了几年的辛勤劳动。

“1971年,我和妻子结婚,生了一对兄弟姐妹。当时,我的工资是一个月15元。我妻子25元和40元要养活一个四口之家。省下来的钱是一点一点建起来的,我至少翻修了5次。”潘良珍说道。起初,只有单层平房,逐渐增加和新建。原来的厨房变成了独立的厨房,前后用了将近十年。

住房面积小了、生活质量高了 浦东“老花木”讲述30年生活变迁

新千年的新感觉

浦东开发开放后,无数的项目开工了。1997年,潘良珍的家人终于迎来了搬迁。搬迁后的房子被拆除和建造,全家人在外面租了一所房子,直到2000年。我第一次住在新楼里,当我进入社区时,每个人都笑了。

“虽然住房面积不如以前,但还是比较完整的,三房一厅的布局很好,小区配套设施也比较齐全。楼下有一个蔬菜市场,社区里有一个小操场。那时,我女儿3岁,一直想玩。滑动。”潘良珍的女儿陆丽丽说:

这时,我生活了50年的家乡早已消失了。该社区的周边地区要么是一片公共房屋,要么是已经被拆除并等待建设的空土地。距离社区不到2公里,是崭新的世纪大道和世纪公园。“那一刻,我第一次切身感受到浦东的开发开放把我们的家乡从农村变成了城市。我们住在一栋被购物中心、学校和医院包围的大楼里。虽然居住面积很小,但生活质量却提高了很多。”刘莉莉说。

住房面积小了、生活质量高了 浦东“老花木”讲述30年生活变迁

将来生活会更好

浦东开发开放的头十年,潘良珍和卢庚恩相继退休,开始享受天伦之乐。潘良珍在社区里发现了许多新爱好:沪剧、舞蹈和腰鼓。她也成了社区的“建筑领袖”,帮助居委会管理几条走廊。她也可以在各种志愿活动中看到。

然而,意外发生了。2008年,老陆在家里摔倒了,在重症监护室呆了3天3夜,然后中风了,现在她只能在床上躺很长时间。在接下来的12年里,潘良珍的生活沦落到了社区,她每天花很多时间照顾妻子和做家务,业余时间参加社区的文化活动或志愿服务。

住房面积小了、生活质量高了 浦东“老花木”讲述30年生活变迁

“与社区中的邻居保持联系对我来说也是一种心理安慰。我经常四处走动,我的身体会更好。居委会也很照顾我们。我的事就是他们的事。”潘良珍说道。翻开家里的相册,大部分更新的照片都是潘良珍和其他居民的照片。在照片中,每个人都穿着漂亮的服装,围绕着代表胜利的奖杯;一些人穿着代表志愿者的红色背心,手里拿着各种工具,准备做一件大事。

住房面积小了、生活质量高了 浦东“老花木”讲述30年生活变迁

“我经常安慰妈妈放松一下。当我在浦东遇到这么好的时光,我的家人可以时不时地聚在一起。”陆丽丽说:“我父母盖房子的时候,每月工资总共是40元。1990年,我进入第28棉纺厂,月薪1000元。现在我的女儿23岁了,是一名科技研究生。她有知识,她未来的生活会比我们更好。”

来源:上海热线新闻网

标题:住房面积小了、生活质量高了 浦东“老花木”讲述30年生活变迁

地址:http://www.shcafe.org/shzxxw/19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