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43字,读完约3分钟

王萍街是上海的一条小路,它从南面的福州路开始,到北面的南京东路结束。它长306米,宽约10米,现在是山东中路的一段。这条路建于20世纪50年代末,1865年用砾石铺成。它被命名为山东路,以平街闻名。

早期“申宝”博物馆

晚清时期,上海新闻报业发展迅速。1872年4月30日,英国商人美查等人在王萍街汉口路口创办了中国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大的综合性报纸《申报》。1893年2月,美国商人丹佛斯在汉口路王萍街以东,面对申报大厅于恒,创办了《新闻》。1899年,王等人创办的《中外日报》迁到福州路附近的街。1904年,在福州路街创办《泰晤士报》,王萍街报业初具规模。

史话黄浦

早期“新闻”博物馆

随后,王萍街上涌现出数十家报纸或发行办公室,主要包括《神州日报》、《时事新闻》和《民国日报》。马路两边有许多报纸,报纸和小贩们一个接一个地喊着。王萍街已经成为一条与伦敦舰队街同名的报纸街。

真正让王萍街出名的是余有仁创办的《神州日报》和《胡敏日报》。

余有仁在王萍街创办的报纸

1907年,于右任在王萍街创办了《神州日报》,主张“有所耳闻,必有所闻”,以“祖先创造的艰辛和丰富的历史遗产”唤起中华民族的祖国梦,激发人民的革命思想。

辛亥革命时期的王萍街

辛亥革命期间,王萍街是上海的新闻发布中心。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第二天,李玟报纸以第一号字体发表了一篇特别报道,报道了这个激动人心的消息。后来,它设立了一个特别专栏来介绍起义的进展。王萍街的所有报纸都及时跟进,迅速传播消息。除了正常的报告,他们总是可以打印“额外的”。

史话黄浦

辛亥革命后清晨王萍街对城市的报道

20世纪20年代王萍街的南段

王萍街上的一些印刷厂正在寻找商机,他们收集报纸散发的传单,发电报,把它们拼凑成一份小报,然后交给报摊。当时,著名的《中外晚报》就是这样一份大杂烩报纸,卖得很好。

申报博物馆和报摊

每天早上5: 00左右,卖报的人从报纸中取出一捆捆的报纸,在人行道上整理并折叠,然后把它们交给报童,让他们到处出售。其他地方的报纸也开车到这里向报摊批发报纸。王萍街头报业的繁荣一直持续到20世纪30年代初。

报纸小贩在报纸前折报纸

20世纪30年代,王萍街的南段,右边是申报大厅

1937年后,一些报纸关闭或迁往大陆。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申报》和《报纸》的经营权被抢,王萍街的报纸市场一落千丈。抗日战争胜利后,停刊搬进来的报纸又恢复了业务,搬了回来。然而,王萍街又短又窄的街道再也容纳不下他们,许多报纸找到了新的位置,使得王萍街的报纸很难重新获得荣耀。

史话黄浦

王萍街1947年的行号目录

历经几十年的沧桑和巨变,回首当年的报纸街,似乎有一种与世隔绝的感觉。然而,王萍街过去不寻常的故事仍然留在上海人的记忆中。

来源:上海热线新闻网

标题:史话黄浦

地址:http://www.shcafe.org/shzxxw/153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