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581字,读完约9分钟

建设具有自然积累、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功能的海绵城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第二批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上海已于2016年启动海绵城市试点建设,试点区域为浦东新区港区。

2018年2月中旬,在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及相关单位的指导下,长宁区建设管理委员会牵头启动了海绵城市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并通过了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和长宁区建设管理委员会联合组织的专家评审。这也是上海市首个区级海绵城市建设规划通过专家评审,并于今年1月4日正式得到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的批复。随着该计划的进一步实施,致力于建设国际精品城市的长宁将像海绵一样“呼吸”,吸收水分,储存水分,在下雨时渗水和净化水,并在必要时“释放”和使用储存的水。

《长宁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出炉

知识牌: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收、渗透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累、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模式。目前,城市中普遍采用的海绵城市应用技术有很多,如雨污混合改造、绿色屋顶、下水道隔断、雨水池、蓄水池、生物滞留设施(雨水花园)、透水路面、生态停车位、储存净化设施、生态绿道等。

《长宁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出炉

未来的海绵城市

是什么样的?

根据《长宁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2018-2035)》,长宁区将建设海绵城市,以城市更新和生态保护为重点,系统解决水环境、水安全、水生态和水资源等水系问题,帮助长宁区建设国际精品城市。

该规划确定了长宁区海绵城市建设的总体目标,描绘了长宁区海绵城市建设的近期和远期蓝图。规划期末,海绵城市建设的总体目标要求“3-5年不积水,100年不积水,无黑臭水体,缓解热岛效应”将在规划区全面实现。到2020年,重点区块海绵城市建设完成,政府投资的新改建项目将落实海绵城市建设指标要求,全面建设长宁“精品城市、活力城市、绿色城市”;到2035年,水环境、水安全、水生态、水资源等试点建设目标将在规划范围内全面落实,包括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河流湖泊生态岸线比例、水面率、年径流污染控制率、地表水环境质量、排水标准、防涝标准等指标。

《长宁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出炉

根据长宁区在水环境、水安全、水生态和水资源等方面的关键问题和建设需求,规划制定了以降雨径流控制为核心,满足长宁区需求的治水策略。通过对建筑小区、绿地、道路广场等源头部分雨水的滞蓄控制。·城市排水系统(包括管网、泵站、蓄水池等。)进行建设和改造,加强过程转移控制,确保排水安全。最后,通过河流水系整治对雨水进行末端处理,从而营造宜居的水生态环境。在改善水环境方面,通过源头控制和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和生活用水升级,可以保证区域河流水质达标,保证河流长期系统长期畅通。在水安全方面,水安全的总体目标通过四个系统得到充分实现:源头减排、排水与排水、排水与除险和应急管理。在水生态修复方面,我们将重点打造高品质的公共海绵空室;同时,结合河流生态岸线改造,对雨水排放口进行生态改造,减少污染,作为水系的生态供水源。在水资源利用方面,在常规水资源集约利用的基础上,因地制宜鼓励开发利用非常规水资源。

《长宁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出炉

该规划结合长宁市现有的生态格局、规划水系格局和绿地格局,构建了“海绵基质-海绵斑块-海绵廊道”的/0/房体系,形成了“两廊贯通、四锚、多园辐射、蓝绿网交叉”的海绵城市/0/房“两廊”:外环绿道和苏州河滨河绿道。“四片”:豫园路历史文化区、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区、虹桥路历史文化区和新华路历史文化区。“多公园”:区内共有13个公园,包括中山公园、天山公园、新虹桥中央公园、上海动物园和天元公园。“蓝绿色网络”:长宁区由其他河流和滨河绿地形成的绿道系统,连接该区域的各种生态斑块。

《长宁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出炉

目前,长宁区海绵城市建设三年实施计划(2019-2021年)和两个重点区块实施计划的编制正在进行中,预计上半年逐步完成实施。建设推进策略包括:一是结合城市更新,在区域整体更新或地块更新过程中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第二,结合灰色基础设施项目计划,完成地区的绿色基础设施将略有更新。目前,虹桥东部地区和空北部地区的3.72平方公里已被确定为长宁区海绵城市建设的重点区块,其中1.9平方公里为市级试点区块。

《长宁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出炉

你周围的海绵让这座城市充满弹性

事实上,海绵城离我们不远。在具体的海绵城市规划出台之前,长宁区结合城市更新和精品社区,在一些建设项目中采用了海绵城市的理念和相关技术。

近年来,长宁区以精品社区建设为起点,在全区系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目前,长宁区结合精品社区建设,实施了三个示范项目,即成桥二村、威宁社区和新井六村。通过建设“透水地面中央花园”、“枯水溪流”和“净水设施”,建筑、道路、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可以充分发挥吸收、储存和释放雨水的作用,有效控制径流,改善社区水循环过程,使居民和“雨水”在社区中流动。

《长宁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出炉

新井六村所在的剑河排水系统管网水位常年偏高。此外,社区中的一些排水管被损坏,并且在雨天经常发生积水。根据上海海绵城市试点建设的要求,2018年,新井六村结合精品社区建设实施海绵改造,改造面积约1260平方米。本次改造将小区内的三个景观绿地改造成雨水花园,并采用储存净化设施、地下雨水收集池、干溪流等海绵技术对雨水进行储存、保留、净化和渗滤,不仅解决了雨天积水的问题,还起到了给植物浇水和回收储存雨水的作用。此外,结合海绵项目建设,北新泾街完全重建了原有居民的休闲场所,成为社区的亮点,美观环保。

《长宁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出炉

苏州河慢步道(一期)工程和外环西河(连洪路-南家浜)生态景观工程也结合了海绵城市的理念和技术,创造了一个公共、开放、绿色的生态空房。

外环始于河北西北部的苏州河,南至夏家浜,全长约5.2公里。它是长宁区的主干河流之一。2017年开始实施的外环路西河(连洪路-南家浜)生态景观工程,兼顾了滨水绿地景观和海绵城市在控制雨水径流、净化和改善水质等方面的需求。,并在滨水景观区设置雨水花园、生态蓄水池等具有海绵概念的区域,对雨水中的各种污染物进行过滤和稀释,从而达到净化水、控制面源污染、保护城市水资源和环境的目的。此外,还修建了1000多平方米的慢行透水步道,以更好地满足市民在水边观赏和放松的功能需求。营造丰富多样的绿色景观,营造自然、优美、和谐、生态的滨江景观空厅。苏州河慢径(一期)工程雨水花园设计在有条件的绿化带内,人行步道和局部广场铺设透水路面,护岸绿化带内重建植草沟+雨水湿地。

《长宁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出炉

海绵城市的理念和技术也在长宁区部分绿色公园的改造升级中得到体现。例如,长宁区在中山公园整体改造工程中进行了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的建设。收集系统位于公园植物标本区的草坪下,属于埋地雨水收集箱系统,已于2013年底建成并投入使用。箱体容积约80立方米,埋深约2.5米。通过雨水的沉淀、过滤、储存和加压回用,补充公园景观用水,从而达到非传统水资源利用的效果。

《长宁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出炉

位于虹桥路和红梅路交叉口的青年花园建于20世纪80年代,设施陈旧,绿化景观差。公园很大一部分是深水池,不仅占地面积大,还存在水污染、循环不畅、垃圾回收困难、安全隐患等问题。在改造过程中,区绿化市容局将水池改造成生态枯溪:拆除原有的硬水池,将枯溪海绵融入空室内,水体设计为“蓄水-枯水”:蓄水时呈现小桥流水的自然生态景观,水池深度控制在50-60 cm。当水干了,池底的白色鹅卵石就露出来了,与四周的彩色花镜配合,创造出一种与众不同的干溪美景。这样既保留了水景的特色,又解决了原有的问题,受到了周围居民的欢迎。

《长宁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出炉

立体绿化不仅具有良好的观赏价值,还具有净化空空气、减少热岛效应等生态功能。近年来,长宁区大力推进中山公园、虹桥经济开发区、临空经济园区、延安高架路、内环路、长宁路等重要景观道路周边立体绿化建设。“十三五”期间,完成立体绿化9万多平方米。金虹桥国际中心的立体绿化是上海第一个“垂直森林”。在绿化下,有密集的管道系统,其中一些用来收集雨水回收利用,一些是喷洒和浇水管道。长宁区工人文化宫立体绿化有70-80种植物。在设计中,为了不损害建筑物原有的排水和抗涝能力,绿化部门动了脑筋。自然弧度的步道和草坪根据屋顶原有坡度设计,有利于雨季的自然排水。施工过程中,不仅铺设防水板,还铺设专业的防穿刺无纺布,避免植物生长对屋顶的伤害。

《长宁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出炉

近年来,结合城市更新,长宁区多处道路改造采用了透水路面海绵技术。透水路面可以保证路面的强度,使雨水快速渗入地面,防止路面积水,改善道路环境形象和行走舒适性。例如,结合框架空进线工程,用钢渣混凝土透水砖替代长宁区华山路等人行道上的传统人行道砖。与传统人行道砖相比,钢渣混凝土透水砖渗水速度更快。即使下大雨,人行道上基本上没有水,雨天走路也不容易滑倒,这样比较安全。高透水铺装体系能有效缓解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热岛效应”和“城市洪水”问题,更好地满足海绵城市的发展需求。

来源:上海热线新闻网

标题:《长宁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出炉

地址:http://www.shcafe.org/shzxxw/41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