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399字,读完约8分钟

徐汇区表示,未来几年,在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公众对文化和消费的需求将会有非常明显的质的提高。

2019年春节期间,17岁的上海女孩张小童用压岁钱邀请父母去离家不远的龙美术馆(西海岸博物馆)。正在这里举行的“永恒的丝线”展览,是张小童非常喜欢的世界著名艺术家路易丝·布儒瓦在中国的第一次大型回顾展。

张小童的家在上海徐汇区。这里丰富的文化设施和活动成为她喜欢徐汇的重要原因。

上海是中国首批文化消费试点城市之一。位于上海核心区的徐汇区,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商业基础,已成为上海建设全国文化消费试点城市的核心承载区。

徐汇区文化局与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所近日联合发布的《上海市徐汇区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建设研究报告》指出,目前徐汇已经形成了文化商务旅游与体验式消费相结合的“徐家汇模式”、凸显城市慢生活文化的“平衡模式”和引领消费娱乐的“滨江模式”。

文化徐汇的三道“加法”

观察家认为,上海徐汇区三种文化消费模式的构想和探索,对于当代城市进入文化消费的“大繁荣时代”具有示范意义。

徐家汇:文化渗透商圈

徐家汇上剧院是张小童最受欢迎的文化场所之一。

《梦的梦》、《桃花源记》和《包道村》...在家里看这些经典戏剧真是太棒了!”当谈到他最喜欢的戏剧时,张小童无法掩饰他的兴奋。

上海大剧院位于大都会广场五楼,建于2009年,2015年12月竣工。这是上海商场里的第一家剧院。

“剧院等文化业态的引入,是徐汇区探索传统商务区转型升级,打造文化与商务旅游融合的体验式消费的重要一步。”上海市徐汇区文化局党委副书记金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作为上海商业的副中心,徐家汇百货的零售业绩一直处于全市前列。然而,近年来,由于其他商业区的兴起和电子商务的影响,该地区的业务呈现下降趋势。

“我们希望通过空的景观重塑、商业模式再造和品质提升,将商业、商业和文化融为一体,将文化旅游、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融为一体,重塑徐家汇的核心价值。”金对说道。

据了解,目前剧院每场演出的平均上座率都在70%以上,有经典剧目很难买到票。“一方面,去剧院符合商业区消费者群体的文化需求。另一方面,购物中心每天超过12万人的大客流也为剧院带来了“路人”,并促进了剧院的发展。”上海剧院市场部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

文化徐汇的三道“加法”

2016年,徐家汇商务区另一家几乎与文化无关的专业数码商城百脑汇也悄然发生了变化,引入了电脑医院、电子运动馆、亲子智能玩具/房间“きだよ 0”和“一品一店”的运营模式,让科技消费有了一个人性化的“温度”。

徐汇区商业委员会副主任姜舟说:“文化项目和商业建筑的结合不是‘进’,不是‘加’,而是‘融’。”在他看来,文化必须在一个安静的地方渗透到商业圈,而购物中心有自己的对策。文化与商业不应该是生硬的加减,而应该发掘商业中文化的潜力和内涵,从而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

文化徐汇的三道“加法”

除了商业区的更新,徐家汇源景区的更新和升级是徐家汇地区文化消费更新和提升的又一亮点。

占地4.04平方公里的徐家汇是上海文化的发祥地。徐光启,“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一人”、土山湾“中国西洋画的摇篮”、中国第一座现代图书馆的藏书楼、徐家汇天主教堂“远东第一大教堂”,都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闪亮符号,与徐家汇密不可分。

文化徐汇的三道“加法”

据徐汇区文化局有关人员介绍,为了充分挖掘徐家汇在时代变迁中多元融合与升华的文化内涵,整合徐家汇的文化资源,徐汇区目前正在推进土山湾博物馆的搬迁和二次推介、百代唱片小红楼的改造、徐光启“两馆一园”的建设和改造,并注入体育文化等新内容,再现徐家汇作为中西文化交流重镇的风貌。

文化徐汇的三道“加法”

2020年,在徐家汇的核心区域,一个半透明的建筑——徐家汇苑综合体将从地面升起。该项目占地近10,000平方米,包括博物馆、书店、小型表演艺术空厅等。,将徐家汇周边的百年电影、百年唱片、百年工艺、百年教育、百年气象串连起来。

文化徐汇的三道“加法”

恒富景区:品味慢生活

10年前,46岁的麦辞去了银行高管一职,来到上海追寻自己开咖啡馆的梦想。在他看来,上海的小资产阶级与咖啡文化高度兼容。

现在,老迈的咖啡馆在五康路的尽头——标志性的五康大厦的底层——开业。

“走在这里,不会写诗的人想写诗,不会画画的人想画画,不会唱歌的人想唱歌。感觉太棒了。”80多年前,爱尔兰剧作家肖伯纳曾称赞武康道。

在老麦看来,这个地区茂密的法国梧桐和精致的老房子充满了历史和故事,最适合带着咖啡的香气慢慢品尝。

武康路所在的恒富历史风景区是上海最大的风景保护区。该区域总面积7.66平方公里,其中4.3平方公里位于徐汇,包括1074处优秀历史建筑、近5000处保存完好的历史建筑和一般历史建筑,以及31条永不拓宽的一级风貌保护道路。

恒福风貌区人文荟萃,近代发生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无数各界名人曾在此居住,留下了许多历史遗迹。上海解放后,许多文化名人也搬到了这里,使它成为上海乃至全国的文化中心。

像老麦一样,毛季红,一位著名的文化创意企业家,也瞄准了恒富景区的“宝地”。2015年,位于恒山广场的“恒山河池”开业,由四栋小房子组成。它被认为是继芳芳书店之后毛季红的又一次文化创新实验。

“我们是在上海恒富风景区旧楼里复活的。外观保留了上个世纪的风格。在里面,它是一个有趣、时尚和现代的收藏商店,有时尚文化、人文书籍、生活杂志、艺术展览和小型音乐会。它不仅融入了上海的历史特色,还引入了时尚潮流,这与上海的海派文化精神是一致的。”恒山河记运营总监周晓琴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文化徐汇的三道“加法”

如今,在徐汇区恒富景区,规模宜人、风情独特的小道路孕育了一大批精心策划的上海风格的小店,如老迈咖啡厅、衡山河池。

据统计,截至目前,徐汇恒富区(湖南及田萍街道)沿街共有1817家店铺(其中天平区1100家,湖南区717家)。其中,有392家餐馆,839家百货商店和零售商,以及586个服务业。

“恒富风格地区有许多分散的文化场所,由此产生的文化和生活消费为这些小商店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土壤。”上海恒富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劲松告诉记者。

如今,在恒富风景区,市民不再停留在优秀历史建筑的标志上,而是慢慢地接近大师和巨人的日常生活。

“今年,我们将围绕百年建筑、百年人文、百年音乐,在恒富风格区打造一批利基精品线路,深入挖掘风格区内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地标和建筑,开发相关的文化创意产品。进一步提升文化消费体验。”朱劲松告诉记者。

上海西海岸:文化和艺术的新地标

2018年11月,第五届西海岸艺术设计博览会(以下简称“西海岸艺术博览会”)在位于徐汇滨江的西海岸艺术中心举行,吸引了5万名参观者,描绘了徐汇滨江西岸从工业场地向文化艺术聚集场所的华丽转变。

滨江区是上海市中心唯一可以大规模规划和开发的滨水区。它曾是上海的一个重要工业基地,有大量的货运码头和工厂,普通人无法进入。

以2010年世博会为契机,徐汇滨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012年,该地区确定了以文化产业为先导的定位,并由此启动了“西海岸文化走廊”等品牌项目。

短短几年时间,随着龙美术馆、余德耀美术馆、上海摄影艺术中心、西岸艺术中心等众多知名文化艺术机构的到来,以及西岸艺术博览会、西岸美食节、西岸艺术场等西岸品牌文化活动的开展,西岸已经成为上海非常受欢迎的艺术地标,也是许多文化艺术人士举办活动的首选。

文化徐汇的三道“加法”

未来,徐汇滨江将聚集近20个公共文化艺术场所,包括4个美术馆、6个大型剧院以及艺术中心和小型美术馆级别的设施。

“届时,西岸将成为亚洲公共文化设施最集中的地区。”文化产业部长、上海西海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陈安达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在西海岸文化走廊的规划中,最引人注目的项目是法国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与西海岸艺术博物馆的五年合作项目。陈安达透露,将启动一系列文化交流项目,包括展览、学术交流和人才交流。

安辰·达曾多次带领团队视察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让他印象深刻的是蓬皮杜艺术中心有一个放映室、一个图书馆和儿童教育,可以满足人们各个层次的文化需求。当地居民认为去美术馆是一种生活习惯。这种让公众积极参与、形成良性互动的方式给了陈安达很多启示。

文化徐汇的三道“加法”

陈安达判断,未来几年,在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公众对文化和消费的需求将会有非常明显的质的提高。

“我们希望通过展览向大家系统地展示当代艺术发展的整个历史。它不仅仅是在这个地方挂一幅画,它应该是一种真正的普及教育。”陈安达说:

来源:上海热线新闻网

标题:文化徐汇的三道“加法”

地址:http://www.shcafe.org/shzxxw/339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