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32字,读完约4分钟

据黄浦区介绍,经过八个多月的修缮,在五四运动一百周年之际,位于李雨阳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今天进行了修缮和竣工,并于4月30日试运行并向公众开放。增加文物以增加知名度

随着对五四运动和建党建团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史料被发掘和展示出来。共青团中央旧址纪念馆馆长王娟介绍说,经过修缮的纪念馆增加了近40件文物,通过图片、史料、文物和多媒体等形式恢复了历史,提高了知名度。

一个与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书记余秀松有关的重量级公告首次展出,引起了观众的兴趣。王娟说,《共青团筹款通知书》是一部小写的书法作品,是于秀松在共青团早期亲自书写的。这份珍贵的史料是CPPCC常委、上海卓普投资管理中心创始合伙人邵楠捐赠的,也是共青团早期历史的有力证明。

黄浦渔阳里旧址改造新亮相

同样,与余秀松有关的新展品和一张从新疆带回上海、跨越数千英里的单铁床被放在纪念馆二楼的展厅,修复了余秀松的卧室。这张铁床是余秀松的继子余敏和继女颜瑜捐赠的。余秀松1935年赴新疆,担任新疆人民反帝协会秘书长。这张铁床是他那年在新疆的卧室配置。1939年,余秀松四十岁时在苏联的反革命扩张中被杀害。1943年,余秀松的妻子安志杰从新疆出发,经重庆、江苏、浙江等地回到上海。她搬了很多次家。在兵荒马乱的战争年代,行李总是流线型的,但每次她收拾行李时,首先想到和带来的总是与丈夫余秀松有关的物品。

黄浦渔阳里旧址改造新亮相

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八位创始人之一史存通的24本藏文书籍也首次亮相,其中两本还带有他的个人签名。它是由收藏家吴经建和耶鲁法学院捐赠的。24本书,大部分是日文的,是20世纪20年代从国外传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著作。它们是石存同在日本留学时购买的。从书中的一些注释中,我们可以看到,共青团的创建者们在不断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逐渐参与到了革命事业中。

黄浦渔阳里旧址改造新亮相

多媒体展览生动再现历史

新揭幕的场馆修复了老渔阳的建筑符号。例如,二楼的展厅修复了石库门建筑的尖顶,使得空室内空间更加宽敞。窗户旁边的走廊上增加了一排长长的木制百叶窗,与石库门的旧窗框没有什么不同。

纪念馆分为六个展览区,扩大了许多功能。前言厅前是由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蒋铁力新创的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八位发起人的艺术铜像。与此同时,序言堂还承担着宣誓入团和开设微团班的职能。共青团知识互动体验区,面积约83平方米,以通俗易懂、易于记忆的方式,将共青团的历史、团章、会员卡、团徽和加入共青团的过程带给游客。

黄浦渔阳里旧址改造新亮相

渔阳团中央旧址纪念馆改造总设计师胡小云介绍说,纪念馆改造采用了多种新颖的多媒体手段,更好地再现了渔阳的历史。在展厅二楼,纪念馆首次在国内展厅采用了三屏互动模式,生动地展现了共青团八位发起人在榆阳学习工作的场景。比如在介绍陈望道的时候,陈望道的形象会在黑色的镜子玻璃上亮起来,他在渔阳的生活和活动会通过画外音和视频相结合的方式来讲述。“画面具有裸眼3 D的艺术效果,是高科技与艺术相结合的多媒体艺术主题展,也能加深年轻人对这八位推广者的印象。”

黄浦渔阳里旧址改造新亮相

李雨阳广场建在淮海路上

在场馆改造过程中,增加了李雨阳广场,该广场毗邻淮海中路,通过一条小巷与纪念馆隔开。它原本是一个户外停车场,在锦江国际集团的支持下,已经成为上海繁华道路上的第一个红场。

李雨阳广场有一面总长度为58米、高度为3.4米的浮动墙。它由中国青年运动史上的十幅大型浮雕组成,展示了五四运动、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成立、一二九运动、青年志愿垦荒活动、学习雷锋活动、新长征突击队(队)活动、希望工程、中国青年志愿者活动等内容。浮动墙前面的地面上有一条3米宽的“青年足迹”小道。小道上印着16件共青团历史大事记。走完这条路后,也简单了解了一下共青团的历史。

来源:上海热线新闻网

标题:黄浦渔阳里旧址改造新亮相

地址:http://www.shcafe.org/shzxxw/120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