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02字,读完约4分钟

描述:程世发1961年创作的《香蕉女孩》。(照片由程世发美术馆提供)

4月10日,在程世发美术馆揭幕的“白云与红云从海上破晓——程世发书画作品展”,精心挑选并借用了近120幅程世发的书画作品。时间跨度长达近半个世纪,共分为“滇南塞北”、“历史人物”、“山水石刻”、“兽鳞”、“毛花”和“书法篆刻”六个部分,显示出程世发的绘画语言更为连贯和进步,描绘

程十发书画作品在松江展出

程世发的艺术道路与时代脉搏同频共鸣,是新中国艺术史上的一个典型样本。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此刻重温它是有意义的。

化笔而不减意,将抽象的笔墨意趣转化为具体的现代中国人物画

最容易辨认的“程家洋”是程世发的人物画。中国美术史学者唐哲明告诉记者,程世发的初学绘画多为山水画,他能清晰地感受到从超然物外的山水画向写实人物画转变过程中的时代脉搏。新中国成立后,程世发的创作环境呼唤现实主义的审美潮流,新人物画成为时代的宠儿。

程十发书画作品在松江展出

在漫长的艺术生涯中,程世发的人物画不是一成不变的。在这次展览中,程世发的一组牧童画有了变化的迹象。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程世发作品中的牧童对乡土有着微妙的呈现,比如画出了牧童的眼睛,眼睛上画着细细的线条,眼睛清澈洁白,表现出纯真和美丽。70年代以后,程世发作品中的牧童更简单,更有魅力,牧童的眼睛也只有黑暗、幼稚和灵性。简笔画可以说是“程家洋”风格形成的重要轨迹之一。“减少笔而不减少意义,当它减少时,如果它不能减少,就没有必要减少它。笔简单而完整,这是不容易获得的。”这是程世发对“少写”的理解。同时也是海派画家的张培成指出:“程世发首先把抽象的笔墨意趣形成了具象的现代中国人物画。20世纪60年代以来,程世发独特的图式影响了中国水墨人物画的发展

程十发书画作品在松江展出

"速写是程世发人物画创作灵感和素材积累的重要来源."程世发美术馆副研究馆员陈豪说。展览展示了程世发的一些人物素描。通过大量的写生,程世发很快地将自己的好的色彩和线条与实物进行了搭配,并日益完善,尤其是与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的搭配,使他的人物画真正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在他看来,素描是基本技能之一。“速写应该快速完成,你可以直接用画笔和颜色绘制速写,以追求特殊效果。抓住对象的主要表达方式,在来不及仔细考虑时放弃所有次要细节,很容易产生新的表达技巧和风格。”

程十发书画作品在松江展出

传统文化作为一种修养,支撑着他的艺术创作突破类别的障碍

学者余汝杰指出,程世发不仅重视诗、画、书、印的融合,还涉猎人物、山水、花鸟、连环漫画、插图、年画和电影海报。传统文化作为一种修养,在《程氏法》的所有文字中也有所体现,包括对联、散章甚至红学考证。

本次展览充分展示了程世发的整体艺术风貌。程世发为《儒林外史》英译本所作的经典插图《马儿先生的西湖之行》尤为引人注目。这组插图创作于1953年,完成于1955年。它既继承了明清版画艺术的传统,又借鉴了拉斐尔前派的一些优点。这些画展现了一种冷酷、幽默和略微夸张的现实主义精神。该书参加了1959年在莱比锡举办的国际书籍装帧展,程世发的这套插图也获得了展览银奖。在这次展出的山水画中,有程世发第一次在边陲写生时创作的《宝山一莲池》,有曹的墨光古色的作品,也有石湖砀铁崖松、野杉亭等罕见的风景画。,这是写在古拙沧州笔法,以及虎山春兰图和天马印象。

程十发书画作品在松江展出

根据程世发的题字,此次展览整理了一些诗歌和语录,反映了艺术家的文化传承和兴趣,如“笔如拜帚,戴嵩画牛羊;写在边境山区的一个角落,墨水洋溢着野花。”还有一篇后记说“不被人看见就是平庸”,还有“生不出来”、“不画墨”和“得其所欲”等印章内容,充分显示了其在艺术上不求大同的创新个性。此外,程世发的《红楼梦》凝聚了艺术家探索红学考证的经验。

来源:上海热线新闻网

标题:程十发书画作品在松江展出

地址:http://www.shcafe.org/shzxxw/1186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