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478字,读完约9分钟

据黄埔区介绍,1949年12月,上海解放后7个月,“李保行居民福利委员会”在李保行宣告成立。这是上海的第一个居民委员会,也是新中国成立后自发成立的第一批居民委员会。

2018年,上海市民政局向外滩街道宝兴居委会颁发了首个居委会特殊法人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证书。

从最早的居民福利委员会到居民委员会特殊法人地位的确立,经过70年的发展和改革,“宝兴经验”不仅见证了上海城市社区治理和居民自治的清晰年轮,而且探索了超大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新路径,为未来的社区治理翻开了新的篇章。

黄浦“宝兴经验”见证上海城市社区治理清晰年轮

[成立时]

每个议院都选出了一名常驻代表

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在蜿蜒的小巷深处,李保行居民福利委员会旧址的铭牌赫然出现。今年90岁的霍贤坤是小区党组织的第二任书记。他在这个位置上已经40年了,从一个梳着大辫子的女孩到一个满头银发的老太太。“每次看到这个铭牌,我的心都很激动,往事历历在目。”霍贤坤说,看到宝兴与祖国一起受苦、一起成长,是我一生中最大的荣幸。

黄浦“宝兴经验”见证上海城市社区治理清晰年轮

宝兴巷位于金陵东路、福建南路、浙江南路和宁海东路之间。

解放初期,这里治安混乱,环境恶劣。当时,各种市政管理机构尚未建立,许多居民的问题无法及时解决。管理只能“自给自足”:当时,宝兴里每户选出一名居民代表,17名居民当选为“福利委员会”成员,下设公安、卫生、文化教育科。居民自治的雏形已经形成。

黄浦“宝兴经验”见证上海城市社区治理清晰年轮

福利委员会成立后,内巷焕然一新。干部、警察和居民一起打扫卫生、疏通下水道和修理老房子。“那个时候,每个星期四,我们都很忙,甚至连下水道的盖子都要翻出来重新刷一遍。”虽然几十年过去了,但霍贤坤对当时的清洁场景印象深刻。此外,福利协会还大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努力调解各种纠纷。在福利委员会的帮助下,李保行率先融入新社会,建立了新社区。1950年2月27日,上海《文汇报》发表了《从宝兴巷看巷组织》的长篇报告。不久,市政府总结了宝兴巷居委会的经验,并向全市推广。就这样,中国城市的第一个居民委员会在上海诞生了。1951年4月,福利协会正式更名为居民委员会。

黄浦“宝兴经验”见证上海城市社区治理清晰年轮

“那时候,我们都有一句流行的话:自己吃饭,没有工作,把鞋袜倒贴。”霍贤坤说,当时没有办公空间的时候,他借用人们的天井和客房来临时工作。更常见的是,你自己的客房变成了工作室或会议室。他们每天工作到很晚,不得不花自己的钱买零食或者回家吃米饭。“我没有孩子,我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居委会的工作上。为了国家和居民,我不在乎我有多努力。”

黄浦“宝兴经验”见证上海城市社区治理清晰年轮

在国家困难的形势下,李保行一批像霍贤坤一样兢兢业业的干部始终坚信共产党的领导,支持人民政府。他们以伟大的爱国热情和模范的工作作风,领导李保行克服困难,一路成长。

[遗产]

用脚离开质量基础

1982年,贺荣荣第一次来到宝兴居委会时才23岁。很难想象一个刚进入社会的小女孩怎么能适应这些小巷里“婆婆”的工作。何荣荣回忆说,我刚加入宝兴居委会时,虽然不适应,但老书记、老主任经常和我交谈沟通,鼓励我通过帮教慢慢走上正轨,这样我就可以用自己的双脚走出一条与社区群众联系紧密的工作路线。

黄浦“宝兴经验”见证上海城市社区治理清晰年轮

何荣荣工作时,健康和安全是当时社区工作的重点。当时,宝兴小区的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和社区工作人员都在忙着“除四害”运动。何蓉蓉深受感染,积极参与各项工作。那时她还是个小女孩,为了确保杀死害虫,她上街抓蟑螂。1998年,上海启动了“厨房工程”。何荣荣等居委会工作人员走进社区,勤奋宣传,为居民做思想工作。在居民的支持和配合下,数百个不符合标准的厨房水桶被敲掉,清除的垃圾不得不被运送到四五辆垃圾车。随着时代的变迁,居委会的工作也在不断更新。在创建市级文明社区的过程中,现已成为居民区党组织书记的贺荣荣,尽管腰腿痛,但仍处在确保社区卫生的第一线。为了清洁社区环境,她累得站不起来。她甚至蹲在地上,用皮管冲洗路面...在社区工作者的带领下,居民们也加入到了创作工作中,最终宝兴小区获得了成功的评价。

黄浦“宝兴经验”见证上海城市社区治理清晰年轮

正是这种带头关心群众的热情,使何蓉蓉成了“宝兴的女儿”。“我选择了宝兴,宝兴也选择了我。无论你是否退休,作为宝兴的女儿,所有的住户都是家庭成员,这种感觉永远不会被打破。”何蓉蓉说:

去年5月,现任宝兴小区党支部书记徐立华从何蓉蓉手中接过了接力棒。据报道,目前宝兴居委会有3000多名居民,人户分离现象严重,当地登记的老年人数量庞大,给社区治理带来诸多困难。

早上8点20分,徐立华早早来到居委会办公室,为一天的工作做准备。8: 30,门一开,居民们就冲进来反映情况,提出要求。每天早上,徐立华也会打电话给五对“老伴侣”,关心老年人的健康,谈论他们身边的事情。做完这些后,徐立华开始了每天的下一次巡逻,并挨家挨户了解贫困居民的生活状况。除了午餐,徐立华很少有时间停下来休息。

黄浦“宝兴经验”见证上海城市社区治理清晰年轮

徐立华说:“为了居民,没有什么苦和累。”在徐立华看来,每个居民都像自己的家庭。只要他用心工作,用自己的感情说服别人,居民们就会从他的眼睛里看到它,并记住它。

[服务创新]

社区工作更加精细和人性化

社区工作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创新的社会治理不仅需要“动手”,还需要“思考”。作为上海第一个成立居委会的社区,宝兴小区也勇于创新,通过多种形式使社区工作更加精细化、人性化。

2018年1月5日,上海市民政局向外滩街道宝兴居委会发放了上海市第一份统一的居委会特殊法人社会信用代码证书。凭此证,居委会可以依法开展履行职责所需的民事活动。外滩街宝兴居委会也称为“上海第一居委会”。宝兴居委会原主任华建平手里拿着这张特殊的法人证书,笑着说:“今后居委会的工作会有很大的不同。有了自己的“身份证”,处理社区事务的自由度更高,空空间更大,责任更重。”今后,居委会可以根据居民的实际需要,直接与社会组织联系,引入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更好地为居民服务,满足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黄浦“宝兴经验”见证上海城市社区治理清晰年轮

不仅有了“新的身份”,宝兴小区也迎来了新的面貌。作为2018年外滩街“微更新”项目的四个试点住宅区之一,宝兴住宅委员会对社区基础设施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造和升级。

现任居委会主任陈东说:“我在宝兴已经住了20多年了,宝兴的每一点变化都在我的眼里。”宝兴的“微更新”主要是从居民生活的安全、卫生和方便的角度出发。“去年2月,宝兴小区改造为封闭式小区,10个出入口门全部改造为电子门禁,居民可以刷卡进出小区,大大降低了安全隐患。去年夏天,金陵东路300弄的旧路灯都换成了节能灯。居民们说,他们晚上可以更清楚地看到道路,回家后感觉更安全。为了解决住在二等旧房的居民晾晒衣物和出行困难的问题,宝兴小区的晾衣架也进行了重新调整,布局更加合理,货架更加新颖;30个充电桩为使用电瓶车代替步行的居民提供了方便,同时减少了居民在家充电带来的隐患。

黄浦“宝兴经验”见证上海城市社区治理清晰年轮

“仅仅更新系统和硬件是不够的。我们通过引入像宝兴消防监督队这样的自治团队参与社区治理,并与常驻志愿者并肩工作,以保护文明社区的美好生活。”陈东说。宝兴消防监督队吸收了近30名成员。自成立以来,逐渐成长为宝兴志愿者的骨干力量。

黄浦“宝兴经验”见证上海城市社区治理清晰年轮

如今,随着居民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如何通过善治激发社区活力也在不断考验社区工作者的“功夫”。但无论如何,“申城第一居委会”的目标从未改变,那就是让住在这里的居民感到安心、舒适、放心。

“变更”和“未变更”在宝兴

“70年难得一遇”,但70岁的宝兴住宅委员会正处于全盛时期。在接受李保行采访时,记者最强烈的感受是,这个“上海一号居委会”始终坚持继承、坚持、创新。历经70年的艰辛与磨难,宝兴变得更加宜居宜人,但也有一些没有改变——老一辈留下的“宝兴经验”仍在不断的迭代与更新过程中代代相传,“宝兴精神”仍在长时间的创新与改变。

黄浦“宝兴经验”见证上海城市社区治理清晰年轮

70年来,为了计算宝兴的变化,居民们说他们不能掐自己的手指。宝兴作为全市首批市级文明社区,环境更加清洁,邻里更加和谐,生活更加便捷。基层群众自治的生命力也在探索和实践中突飞猛进。巷子里的主要项目由居民决定。巷子里的集体文化活动也在蓬勃发展。在43个居民团体中,有9个文化和体育团体,如拳击队、扇舞队和象棋队。

黄浦“宝兴经验”见证上海城市社区治理清晰年轮

70年来,宝兴始终不变的是团结人心的“爱”。尽管历经沧桑,宝兴居委会的一代又一代干部始终以“勤奋”和“亲情”做事,这给这里的居民烙上了深深的“宝兴情结”。“宝兴居委会是从群众自治组织发展而来的。70年来最重要的工作经验就是密切联系群众,用‘感情’为居民服务。”宝兴居委会的老书记霍贤坤这样总结。

黄浦“宝兴经验”见证上海城市社区治理清晰年轮

在过去的70年里,如果说李保行面貌的变化只是上海城市社区变化的见证,那么李保行“情”服务代代相传是留给城市最重要的基层治理特色。

来源:上海热线新闻网

标题:黄浦“宝兴经验”见证上海城市社区治理清晰年轮

地址:http://www.shcafe.org/shzxxw/118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