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453字,读完约6分钟

描述:上海市梨园路柘邵永西塘古戏台。照片由东方ic提供

有故事的老房子更有灵性。黑暗中,草和蛇灰色的线条被掩埋,这很迷人。

一天,经过上海黄浦区梨园路,我看到了一个幼儿园,美丽优雅的灰砖黑瓦隐约出现。那时,我的心感动了。看了黄浦的地图后,我发现大埔桥附近有一个叫“浙江邵雍熙堂古戏台”的文物古迹,其实是一个幼儿园,一眼就能看到那天!公园里有一个新世界。古色古香的庭院中央有两层的剧院,有雕刻的横梁和彩绘的建筑,倾斜的角落和飞檐,还有江南风格。浙江韶工办事处永熙堂,曾经是祭神的友谊,帮助弱者,帮助穷人,帮助丧亲者,现在已经成为孩子们玩耍和启蒙的天堂,现在被称为“爱孩子”。

黄浦丽园路 老校园演绎百年沪绍奇缘

老与老,幼与幼——从永喜到慈幼,从好堂到学校,200年不变的是追求善与美的奇怪命运。

绍兴会馆,即浙江绍兴同乡会馆,始建于初(约1737年),由原绍兴府八市(会稽、、萧山、诸暨、莒县、新昌、余姚、上虞)商人所建,是上海最早的会馆之一。

绍兴的环境与宁波相似,当地人“从小学习,身体强壮,远游四方。”绍兴商人主要经营绍酒、木炭、钱庄、锡纸和染坊等。鸦片战争前,他们是上海最强大的帮派之一。由于“有许多移民手忙脚乱地离开这个国家”,以“回应上帝的恐惧,相信农村的友谊,提取善行”为初衷的同乡组织应运而生。

黄浦丽园路 老校园演绎百年沪绍奇缘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强烈的血缘、宗族、地域观念,认为“死无复生,死无复生,死无复生,死无复生,死无复生,死无复生,死无复生,死无复生,死无复生,死无复生,死无复生,死无复生。”然而,居民很难帮助他们自己回家。各种各样的同乡组织不断发展壮大,他们的主要业务之一就是处理村民的丧事。

黄浦丽园路 老校园演绎百年沪绍奇缘

浙江邵雍熙会馆就是由此而来的。浙江韶公府初建时,只有一个祭祀厅。随着越来越多的绍兴官员和商人来到上海,上海遇难者的葬礼逐渐成为一个问题。道光八年(1828年),CCBA在旧门始建“永熙堂”,并设置义墓和棚子,以拦棺葬棺。咸丰十年后被军事灾难摧毁。并入租界后,它在现址(梨园路650号)购买了10多亩土地,并于同治元年(1862年)重建。据上海地方志记载,开始时只有100多家殡仪馆,后来土地被一个接一个地购买和扩建。光绪八年(1882年),修建了3座花厅、10座平房和20座殡仪馆。经营棺材制作、棺材销售、棺材发送和棺材运输业务。到1920年,它已占地42亩,建筑面积超过13000平方米,能送10000多张嘴。

黄浦丽园路 老校园演绎百年沪绍奇缘

据说,邱进1907年在绍兴被杀后,他的遗体曾被秘密运离家乡;棺材于1912年到达上海后,葬在永西塘的第三个地方(即殡仪馆和棺材屋),然后转移到杭州西湖安葬。

随着时代的进步,永西堂从一开始就为远赴上海的村民提供交通、丧葬、祭神、祭祀等服务,并逐步兴办教育、卫生和慈善事业,在抗日救国和爱国民主活动中发挥了作用。

从《上海地方志·卢湾区志》中,我们可以看到,永西堂能够顶住村民们的困难。它不仅为革命斗争和进步活动提供了一个活动场所,例如,1908年,6000多名浙江学生在上海举行了浙江陆宝永西堂专题会议;他还积极参加反帝爱国运动。例如,在两次上海保卫战中,他借汽车运送物资和难民。它还可以帮助自然灾害等紧急情况。例如,1931年夏天,当长江泛滥时,它变成了来自湖北、江西、安徽和江苏的难民的临时避难所。

黄浦丽园路 老校园演绎百年沪绍奇缘

“好教会”真正的本质是它的教育事业,它是慈善的,有一定的规模。例如,1930年,永喜堂开办了永喜小学,免费招收附近的村民和贫困儿童。从浙江省永西塘县教育局长钟志民的《十年回忆》一书,我们可以了解到抗战时期永西县义务小学办学的艰辛。由浙江省和绍兴市公所创办的一级绍兴市赴上海旅游协会正在大力推广学习。1912年,他创办了一所商业补习学校,专门招收在上海的海外商人的子女;1917年,他创办了同乡公学(后称第一小学),1920年在石楠创办了第二小学,在闸北创办了第三小学,1938年创办了绍兴齐一绿湖中学。

黄浦丽园路 老校园演绎百年沪绍奇缘

永西堂除了办学之外,还以独特的方式在中国美育史上留下了浓重的色彩。

甬西塘可以说是中国戏剧的发祥地之一。1907年,浙江上虞人王中生在上海组织春阳社演出《黑奴吁天录》,这是“中国戏剧的开端”。上海春阳会的演出场所是永熙会馆。

永西堂旧址也诞生了中国近代第一所艺术学校——“上海艺术学院”。永西堂是自给自足的,曾经广泛购买房地产和建造房屋。1921年,上海美术学院租用了顺昌路原永西堂丙院的部分房产和土地,并于1923年(现顺昌路550-565号)迁至此处的西画部。1925年,它在这里购买了2亩土地,逐渐扩大,并建立了学校建筑,如田村馆和海天斋。

黄浦丽园路 老校园演绎百年沪绍奇缘

美术学院开创了许多中国美术教育,例如第一次男女同校和第一次在教室里引入人体模型。自1923年起,蔡元培担任上海艺术学院董事会主席,为学校命名并创作校歌;康有为亲自写的《田村亭》。胡适、张、徐志摩、潘天寿、张大千、黄、傅雷等都是上海艺术学院的著名教师。学校培养的人才有:李可染、程世发、徐悲鸿、、姜、韩尚义、、潘、赵丹等。

黄浦丽园路 老校园演绎百年沪绍奇缘

1952年,永西堂被国家接管。原为梨园路二小学和梨园路幼儿园,后被区教育局学校物业管理站使用。2008年,该遗址被列为该区文物保护单位。自2013年以来,由于招生高峰期,场地得到修复,幼儿园功能得以恢复。据修复者称,此次修复的核心保护价值是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使用价值。在保护文物建筑本身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尽量做到“以旧换新”,尽可能满足幼儿园的设施和配置要求。

黄浦丽园路 老校园演绎百年沪绍奇缘

有一次,有人建议将永西塘舞台变成一个表演的文化场所。想来还是学校更符合初衷,两百年前,浙商就知道“在同一个行业里总会有浪费,但这是可以永远做到的”。

90年后,永西堂始终与教育联系在一起。大厅里最初的两棵榉树,已经被遮蔽了好几代,一直很优雅。

《诗经》中有一句话:“孝子不需要,但总如锡”,锡与“施”是同一个意思,即孝与善,代代相传。浙商前辈对实业救国的探索,革命先行者的自由民主精神,艺术大师们对美与真的追求,都在这里浓缩。

古老舞台的余音,嘉福永喜,在这里学习的孩子们,都是有福的。

来源:上海热线新闻网

标题:黄浦丽园路 老校园演绎百年沪绍奇缘

地址:http://www.shcafe.org/shzxxw/11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