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50字,读完约4分钟

1万多个垃圾分类点的垃圾分类纯度达到95%以上,居民参与率达到100%...大港镇被誉为“上海郊区最干净的城镇”。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适宜的农村地区。“一户两桶、干湿分类”、“垃圾回收、资源化利用”、“一村多点、就地处置”的做法已经形成,今年以来,茂港市干垃圾日平均处理量比目标减少了4.26吨,湿垃圾日增加量为3.83吨,可回收物料日收运量增加了2.16吨。减排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村民一心 松江打造“沪郊最干净小镇”

“正确的药物”强调了底线

毛岗镇新宫村的地理位置十分特殊。这个地区有工业区,包括农民和许多移民。《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后,新宫村开始了“不分类、不回收”的活动。在志愿者的努力下,全村住户分类平均合格率从79%提高到91%。垃圾分类的顺利进行得益于新工村以问题为导向、不断完善的机制体系,提高了垃圾分类的有效性和质量。

村民一心 松江打造“沪郊最干净小镇”

“经过与经济发展公司和镇上其他部门的协调和沟通,我们要求他们向员工宣传垃圾分类工作。这里的住户基本上都在工业区的企业工作,企业的宣传教育效果比我们好得多。”新工村党支部书记卢玉亚说。她手里有一张“住户分类情况表”,可以准确掌握全村垃圾分类推广过程中各个时间段的分类合格率,准确锁定全村未分类和不合格住户数量的信息,指导分类工作的推广。

村民一心 松江打造“沪郊最干净小镇”

张炳海是一名19格垃圾分类志愿者,负责42户家庭的垃圾分类工作,其中全年少住4户,自住13户,租房25户。每天,他都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仔细记录每个家庭的分类和变化。一个三班倒的外国房客从来没有被当面公布过,分类的实际效果也不尽如人意。“一根筋”的张炳海(音译)刚刚把房客从睡梦中叫醒,和他一起宣传垃圾分类政策,并教他如何分类。张炳海还在大家面前演示了如何对合格的居民进行分类。

村民一心 松江打造“沪郊最干净小镇”

对于那些“从未改变教育”的房客,志愿者们会主动通过房主“开出正确的药方”。在18号电网金木根区,一名村民外出打工,所有的房子都租给了农民工。每天的住户检查和分类都不合格,金木根的反复沟通也没有改善,所以他联系了业主配合工作。房主回来后,他清楚地告诉未分类的房客,他们要么搬走,要么分类。他还说,如果村里的志愿者发现分类再次不合格,他们会在垃圾桶上安装摄像头,一旦他们发现哪一个是未分类的,他们会终止租约。

村民一心 松江打造“沪郊最干净小镇”

团队指导的氛围很浓

农村人口稀少,垃圾分类的困难主要在于“人”。农村地区的常住居民大多是老年人。由于他们的想法和生活习惯,做好他们的工作需要更多的精力。农村垃圾分类基本采用的方法是在农民面前放置一组干湿垃圾箱,由清洁人员在家收集和运输。尽管茅岗农村地区的垃圾分类工作开始得比较早,但还是花了很大的力气才把两个水桶放在农民的房子前面。

村民一心 松江打造“沪郊最干净小镇”

“起初,村民们会把水桶拿到房子里,只留下一个水桶在外面。”茅岗镇社区服务中心主任张志凤告诉记者,随着垃圾分类奖惩机制的出台,以及志愿者、网格工作人员和保洁人员的分类指导,村民们逐渐了解并愿意遵守垃圾分类的相关规定。“无论是补贴和奖励表现好的家庭,还是采取不分类、不接收等惩罚性措施,这都是一种有效的引导方式。”但是问题又来了。有些村民并不愿意分开,但总是因为年老和记忆力差而犯错误。因此,志愿者们选择了一种更受欢迎的村民小组指导方式。村民们通常喜欢在晚上聚在一起乘凉,志愿者们会利用他们的时间乘凉和休息来教他们如何分类。“是菜叶,是湿垃圾……”在这种宣传氛围中,村民们不仅提高了分类意识,也更加清楚地记住了垃圾的类别。“住在兴旺村459号的盛老伯,因为眼睛不太好,分不清垃圾桶的颜色和标志。所以他把塑料袋绑在干垃圾桶上做标记,现在垃圾已经分清楚了。”张志凤说。同时,通过清洁家园志愿者品牌工程,茂港镇在每个村(居)开展了“周二与莫里,两小时清洁美丽”的志愿者服务活动,用情感和理性的话语形成了良好的垃圾分类宣传氛围。

来源:上海热线新闻网

标题:村民一心 松江打造“沪郊最干净小镇”

地址:http://www.shcafe.org/shzxxw/114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