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38字,读完约3分钟

上海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松江和华亭,但与现代上海最直接、最密切的关系是老城区。老城区有许多纵横交错的小巷,新来的人就像进入了一个迷宫。这座城市有数百条道路、街道、小巷、小巷和小巷。正是这条交织在一起的道路构成了老城最初的发展脉络。随着城市的重建,这里的许多道路名称已经消失,但我们仍然可以从一些现有的道路名称中触摸到老城区历史的痕迹。今天,让我们去老城区,探索东门路的故事...

逛逛黄浦老城厢 走走东门路

东门路东起东门路轮渡站,西至小东门中华路。民国初年,这里曾是方邦,方邦以北是法租界。有两座木桥,外十六铺桥(位于外马鹿口)、里十六铺桥(位于中山南路口)和学士石桥(位于小董入口)。学士桥,原名“万云桥”,也叫“陆士嘉桥”。它的高度是二十四层,石头上刻有波纹图案,有三个环孔。每到中秋节的晚上,月亮的影子穿过圆环,看起来像一串月亮。它被称为“石梁夜月”,是上海八大名胜之一。

逛逛黄浦老城厢 走走东门路


《图片日报》中的万云桥


旧上海航道图中方浜河和东门路的位置

民国初年,上海人拆毁城墙,城内外交通顺畅,人口和交通急剧增加。当时,从小东门到十六铺有三条平行的路——中国的吉水街、法租界的小东门街和中法边界的方邦路,每条路都有十几米的距离。方邦路被方邦路填满,方邦路又叫路家桥街,宽9米,窄4-5米。当华商一号有轨电车穿过方邦路时,各种车辆都堵在两端,行人都在热切地观望。吉水街在方邦路的南边,那里也挤满了人和车。

逛逛黄浦老城厢 走走东门路

结合集水规划和防帮规划

1930年,有轨电车的东门路开通了

东门路在20世纪30年代相当繁荣

民国东门路民居街景

从上海1947号线的目录中可以看出,大约在20世纪40年代,东门路两侧有许多商店

因此,上海市市政工程局在1927年成立之初,就提出了“方浜集水运”的设想。考虑到各种因素,工务局决定将吉水街拓宽,将方邦路缩小至3米,并在中方一侧修建房屋。东门路两侧改造后,大部分建筑都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三层建筑,面貌焕然一新。1930年1月26日,东门路建成通车,全长338米,宽18-20米。单轨电车变成了双轨电车,行人有条不紊地走自己的路。

逛逛黄浦老城厢 走走东门路


20世纪90年代中华路和东门路的旧貌

今日东门路(向东看)

东门路拓宽后不到几年,东门路因其繁忙的交通和繁荣的工业成为石楠浦江最繁华的商业道路。小东门街后来改名为“方邦东路”,方邦路成为东门路119弄。这种模式一直持续到2006年上半年。解放前,南北商品、海鲜、水果、土特产、药材、参茸和糖都有银屋、银行和批发零售商店。解放后,东门路仍是石楠区最繁忙的道路之一。

来源:上海热线新闻网

标题:逛逛黄浦老城厢 走走东门路

地址:http://www.shcafe.org/shzxxw/112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