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952字,读完约7分钟

尹晓华,嘉定区江桥镇党员,上海芨芨草公益文化发展中心创始人。

作为世博会志愿者,免费教授手语,关注贫困山区,与失去独立能力的老年人结对...十多年来,他一直热衷于公益事业,走访了云南、青海、甘肃等12个省的21个贫困地区,收集了120多台捐赠的电脑。1500多套校服,4000多套桌椅,20000多本书,200000多种文化和体育用品,组织了10多次慈善义卖。

嘉定党员印晓华:做一棵默默奉献的芨芨草

尹晓华多次荣获上海市青年中心优秀青年骨干、上海市优秀青年志愿者、上海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十大优秀事迹(提名奖)、上海市优秀志愿者、上海世博会(园区)优秀志愿者、上海市优秀志愿者等荣誉。

①10年来,尹晓华走遍了云南、青海、甘肃等12个省的21个贫困地区。

②今年是尹晓华投身公益事业的第十三个年头,他的志愿服务时间已超过6000小时。

③尹晓华和志愿者向山区捐赠书籍。

志愿服务持续了6,000多个小时

今年是尹晓华投身公益事业的第十三个年头,他的志愿服务时间已经超过6000小时。

在朋友眼里,尹小华是一个阳光的“80后”男孩,大家都喜欢叫他“大郎”。“古人叫‘郎’。大郎是个高个子,他希望成为一个负责任、有责任心和有爱心的人。”尹小华说道。

2005年11月,尹晓华第一次参加公益活动。他热爱户外运动,并通过一个俱乐部组织的赠书活动第一次游览了大别山。到达目的地后,尹小华深深地震惊了校园环境,到处是泥泞和裸露的砖墙。"教室的窗户没有玻璃完好无损,非常黑暗."尹小华坐在第一排,但还是看不清黑板上的字。“想到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真让人难过。”

嘉定党员印晓华:做一棵默默奉献的芨芨草

这一经历在尹小华的脑海中播下了公益的种子。同年12月,他通过网上论坛参加了一项敬老活动。志愿者和老人聊天、下棋,有才华的朋友给老人表演戏剧。“也许是简单的感染了我。事实上,我们什么也没做,但当他们离开时,他们拉着我们的手说谢谢你,让我们经常来坐,老人热切的眼睛让我觉得我是需要的。”当时,当我的祖父母去世的时候,刚刚进入职场的尹晓华也遇到了一些职场上的麻烦。当他走出养老院时,他觉得他的压力已经减轻了。"结果它给别人带来了快乐,也治愈了自己。"从那以后,尹小华几乎每个周末都在养老院度过。

嘉定党员印晓华:做一棵默默奉献的芨芨草

在养老院服务期间,志愿者为老人表演的手语歌曲引起了尹晓华的兴趣。在过去,“来吧,好人”是特别热。玩家宋晓波在电视上做手势语言,感觉到非常积极的能量。我只是想为老年人学习和表演。”2006年,尹晓华报名参加了手语普及培训班,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并开始尝试自己编排手语歌曲。

嘉定党员印晓华:做一棵默默奉献的芨芨草

受他的影响,他周围的朋友开始对汉语感兴趣。在朋友的建议下,尹晓华成立了一个免费的手语沙龙,在教授手语的同时向学生传播公益活动的信息。反应出乎意料的热烈,募集了1000多元的爱心基金来帮助聋人。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2007年,尹晓华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了天使之翼手语协会。“当时,我考虑的不仅仅是教授手语,还要尽可能为那些想从事公益事业的人提供一个平台。获取更多信息。”

嘉定党员印晓华:做一棵默默奉献的芨芨草

停止单独战斗

芨芨草是生长在我国西北盐碱地戈壁沙漠上的一种植物。尹小华决定命名他的公益团队。在他看来,这个来自私营部门的基层公共福利组织与葎草非常相似:没有丰富的资源,葎草仍然不愿意生长。虽然外表很难优雅,但它是当地牛羊赖以生存的食物。这与“胡穆卢斯”公益团队真实、低调和坚定的奉献精神不谋而合。

嘉定党员印晓华:做一棵默默奉献的芨芨草

尹晓华记得2014年的一次公益活动。“那时候,我们去了安徽省玉山市看望那对儿。孩子们主要由奶奶照看。身体残疾的父亲看着山上的森林,母亲离家出走。祖父母和孙子女挤在一个破旧的仓库里,床是黑色的。孩子的脸上还有鼻涕。”尹晓华回忆说,当时参观的志愿者忍不住流下了眼泪,口袋里的钱几乎都被拿出来了。他们到达上海时,总共20元钱不够。

嘉定党员印晓华:做一棵默默奉献的芨芨草

随着队伍的成长,尹小华不再是一个人,公益项目的运作也越来越好。在选择公益项目时,尹小华有他自己的标准。“我们的项目符合‘精确减贫’的概念,我们将去我们需要的任何地方。我在山区的一所学校里看到一张书桌,但我看到桌面上刻着一把小刀,上面刻着“挣扎”这个词,那是在动。”爱心桌椅捐赠项目仍在进行,至今已捐赠了4000多套桌椅。

嘉定党员印晓华:做一棵默默奉献的芨芨草

在项目建立之前,“芨芨草”公益团队成员将参观现场。材料收集完毕后,志愿者将会打包并在每个袋子上贴上标签,以确保材料的有序分发。每月补贴的详细情况将被记录并公布在互联网上。

目前,“芨芨草”慈善团队定期开展正常活动,包括“迎阳光、关爱阳光”、“一对一关爱”、“山地儿童结对”等。尹晓华表示,今后,团队运作的重点将会稀释部分山地援助。“通过多次回访,我们发现山区的条件越来越好。未来,该地区的项目将逐渐减少,未来将更倾向于社区服务和环境保护。公益项目,如照顾失去家人的家庭,保护东滩的鸟类等。”

嘉定党员印晓华:做一棵默默奉献的芨芨草

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

在十多年的公益事业中,尹晓华给别人带来了温暖,也收获了很多情感。

2018年春节前夕,安徽大别山的一个女孩带着家乡的年货来看望尹晓华。这个女孩是尹晓华2006年配对的学生资助对象。当她第一次支持她时,她在小学三年级。女孩的家人还向在上海工作的亲戚表达了对尹小华的感激之情。后来,双方的联系逐渐减少,但尹小华仍然每月按时汇款,没有中断。2011年,尹小华突然收到一张明信片,女孩告诉他她在一所健康学校学习。现在女孩已经毕业并在上海工作,这让尹小华感到欣慰。

嘉定党员印晓华:做一棵默默奉献的芨芨草

2010年,尹晓华在江桥镇通过“金拐杖志愿者”结对服务,结识了一对失去独立生活能力的老人。这对70多岁的夫妇沉浸在失去女儿的阴霾中。当尹小华第一次来家里的时候,她看到女儿的卧室还是和以前一样,床上放着一包衣服,床边放着一张女儿的照片,过了很多年她女儿才去世。尹小华想帮助他们走出阴影,所以她经常带着水果和零食去吊唁,带着家人和老两口四处参观。老人的心渐渐打开了。两年后,老人主动撤回女儿空的房间,并停止思考事情。尹小华说:“这意味着他们已经完全放开了过去,走出了阴影。那一刻,我觉得我这么多年的努力产生了效果。”

嘉定党员印晓华:做一棵默默奉献的芨芨草

尹晓华说,在参与公益活动多年后,有太多的惊喜让他看到了人性的真、善、美。“我们在网上发布招聘信息。许多人一见到他们就捐了款,但他们并没有核实他们的下落,因为他们相信我们。”每当一所学校希望通过芨芨草向山区捐赠旧桌椅时,志愿者们会立即赶到目的地帮忙搬运,并在凌晨两三点下班。虽然累了,但每个人都很开心。这样的事情太多了。在尹小华看来,每个人都很纯洁没有功利心。

嘉定党员印晓华:做一棵默默奉献的芨芨草

在上海西郊服务产业集群经济发展有限公司工作的尹晓华在业余时间从事公益活动,这让他感觉很充实。“我现在不做公益事业,但我觉得空很虚拟。”他唯一感到遗憾的是,他与家人的友谊越来越少了。“有时他会带女儿去做公益事业,养老院的祖父母非常喜欢她。”

嘉定党员印晓华:做一棵默默奉献的芨芨草

2014年12月18日,上海芨芨草公益文化发展中心注册成立,该非政府组织成为社会组织。尹小华特别在组织的全称中增加了“文化”一词。在他看来,公益不仅仅是一种行为文化,更是一种精神文化和信仰文化,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体现。

嘉定党员印晓华:做一棵默默奉献的芨芨草

芨芨草的宗旨是“快乐、志愿、天天向上”。在尹小华的理解中,“公益”一词有着广泛的含义。“公益的对象不一定是弱势群体,但随手捡垃圾的小事也是一种公益。公共福利可以提供积极的能量,帮助他人,同时帮助自己。”

来源:上海热线新闻网

标题:嘉定党员印晓华:做一棵默默奉献的芨芨草

地址:http://www.shcafe.org/shzxxw/898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