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360字,读完约11分钟

20世纪80年代末的五角场,左边的建筑是新建成的朝阳百货大楼,右边的建筑是空军政学院大楼

20世纪80年代的松湖路市场

谭启祥教授

贾植芳教授和他的妻子任敏

读史老章

几十年前,五角场作为乡镇集市的中心,是一条五路通衢。虽然不如市中心繁华,但还是有百货商店、小吃店、浴室、理发店、中药店和照相馆。甚至有出售农具、化肥和油菜籽的商店,还有电影院(后来被改造成电影院),它们已经成为复旦大学附近生活和文化的绿洲。几十年过去了,五角场邮局已经搬到了其他地方。在新华书店和松湖宾馆区域,万达广场巍然屹立,松湖路和湘阴路的“上海书店”和“大众书店”的店铺令人印象深刻。有多少人知道五角场以前是什么样子?

教授日记里的杨浦“五角场”

今天的《晚归》打开了两位已故复旦学者的日记,带我们去了一幅五角场民俗画,画中有先生们记录的文化地标。

我读了两本公开发表的日记,因为我查阅了信息。一部是《谭启祥日记》(广东人民出版社,以下简称《谭记》),另一部是《贾植芳初春三年日记》(大象出版社,以下简称《贾记》)。作者谭启祥先生和贾植芳先生都是复旦大学的著名教授,前者是历史地理学家,后者是文学史家。这两本日记写于三四十年前,它们的写作风格迥然不同:《谈记》只是一部编年史,简洁明了;《贾姬》也是一个人,他的写作风格往往是情感化的。两种记载的相似之处在于,作为地理名词,“五角场”频繁出现。

教授日记里的杨浦“五角场”

《谭基》结束于1972年底的文化大革命,而《贾基》则是在1982年至1984年改革开放的“初春三年”编写的。据粗略统计,在《谭记》中从1966年5月到1972年12月,只有一句“五角场翻了”出现了30多次;《嘉吉》在《初春三年》中提到“四处游荡”的五角场近二十次。两位先生过去都住在复旦大学的职工宿舍,他们也在国顺路的“第九宿舍”安顿下来。它离五角场只有一箭之遥,所以乘火车去五角场散步肯定不是什么稀奇的事。让我好奇的是,五角场的风景在他们的作品中是什么?

教授日记里的杨浦“五角场”

在五角场“一转”的无奈

30多年前,五角场隶属于保山县郊区。复旦大学位于五角场地区,这也是一个“国家”。当时,城市地区的粮油副食品补贴标准比郊区好。据说,陈望道主席曾多次向市领导建议将复旦大学设在市区,以改善知识分子的待遇。直到去世,他的愿望才得以实现——1984年,五角场被转移到杨浦区。《两个记录》真实地反映了复旦农村人的生活环境。例如,当你写关于进入上海市中心时,“探机”常常被写成“进入市场”,如1966年5月16日:“下午进入市场,量衣服。”去科学馆参加社会联盟研讨会。”1971年3月31日:“提前进入市场。9:00-11:1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旧址讨论总理访问越南……”《嘉吉》入城时会写“要去上海”,有时甚至写成“要去上海”,如1983年5月6日:“晨敏(指贾夫人——作者注)会和晓燕一起去上海...晚饭后。”5月24日:“桂英姐妹早餐后去上海购物。”6月16日:“午饭后去上海散散步,乘车回家前直接去外滩公园。”

教授日记里的杨浦“五角场”

在那些日子里,要进入这座城市并不容易。从复旦到市中心,你要换乘两三辆公交车,来回折腾很长时间。因此,靠近复旦的五角场自然成为休闲消费的“胜地”。《谈记》显示,谭启祥先生几乎每个星期天都去五角场,有时甚至隔天去一次。甚至在文化大革命的早期,他作为一个反动的学术权威被击败,被迫写检查报告和打扫厕所。一旦有了空.,他就会去五角场例如,1967年1月20日:“6号楼(指学生宿舍——作者的笔记)早上打扫过了。下午,五角场转了。”22:”...写报告直到12: 30。下午,五角场转了。”25日:“早上打扫6号楼。”下午,五角场转了。”31:“早上到达部门。下午,五角场转……”二月一日:“早上六号楼。下午在五角场洗澡吃饭。”

教授日记里的杨浦“五角场”

谭先生当时的心情没有在日记中透露。作为一个来生,我可以咀嚼出“五角场一转”背后的怨恨和无奈。

不知名的商店和著名的“大商店”

作为一个乡镇贸易中心,五角场没有市中心那么繁华,但是有百货商店、小吃店、澡堂、理发店、中药店和照相馆,甚至还有卖农具、化肥和油菜籽的商店。

从“两则笔记”可以看出,两位先生去五角场,除了散步,主要是洗澡、理发、买食品和杂物。比如1967年2月8日的《谈记》:“下午,五角场买了香烟和鸡毛掸子。”10月14日:“去五角场买点心和稿纸。”1972年4月14日:“下午休息,在五角场转一圈,买果酱、烤鱼等。”《嘉吉》1982年9月12日:“下午,何敏去五角场买面条……”1983年4月12日:“晚饭前,何敏去五角场散步,买了一根甘蔗……”除此之外,修鞋、修钟、配中药、去银行存取款也一一被“两记”记录下来,生动地勾勒出了五角场的一幅民俗画。有趣的是,1982年11月3日《家记》写道:“午睡之后,全家人步行到五角场买菠菜种子。”你买菠菜种子干什么?贾先生还自己种菜吗?《甲天下》没有解释,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有趣的谜。

教授日记里的杨浦“五角场”

然而,在那些日子里,材料供应短缺,国有商店“吃同一锅米”,这使得消费体验不令人满意,有时令人失望。《谈记》1967年7月11日:“五角场找不到水果,晚饭吃不下,晚饭后睡不着。”12月13日:“下午在五角场买灯泡。”1969年11月23日:“下午理发,在五角场买烟,想洗澡,放弃与太多人。”1972年2月14日,谭启祥先生一大早就去了五角场。"...我想去理发。因为排队太长,我买了五磅年糕就回来。”几天后,2月19日,他去五角场理发,但他仍然“不能”,所以他不得不“买一个圆珠笔芯,并采取中药。”直到2月20日,谭先生才在权国路剪完头发。

教授日记里的杨浦“五角场”

在“两个记录”中,所有去五角场洗澡、理发和购物的人都没有说明商店的名称。1983年10月13日,贾吉写道:“午睡之后,全家人去五角场玩了很久。”很奇怪。我在惠惠馆吃了啤酒、牛肉和油砧板,“穷人的快乐。”“惠惠馆”叫什么名字?不是贾植芳先生写的。五角场有很多商店,大多数都不是“大商店”或“名店”。也许,双方可能不记得这么多商店名称。

教授日记里的杨浦“五角场”

唯一的例外是两章都写了店主的名字:“松湖宾馆”。松湖宾馆位于松湖路85号。它既不是一家百年老店,也不是一家“名、优、新”店。它从未被列入上海著名餐饮企业名单。20世纪80年代初,我在复旦学习的时候,去那里玩“美食”。从今天的角度来看,那里的菜肴只是“农家乐”。然而,“松虎”这个名字在《谈集》中却频频出现。1967年3月1日,“六号楼”的早晨,到达了署里。下午,五角场在上海吃了顿饭。”1968年1月9日:“晚上不要生火,全家都要去松湖食堂吃饭。”1971年1月17日:“星期天。”早点睡,中午在上海吃饭……”2月25日是谭启祥先生的60岁生日.他在上海酒店享用了一顿生日晚餐。“今天已经60多岁了...晚永勇(指作者注:谭力永贞夫人)沪上饭店饭后吃饭洗澡,已经九点了。”当贾姬提到“松湖”时,它记录了一次重要的宴会。1983年8月19日,他被邀请去五角场的松湖宾馆吃午饭。许军喜、张、蔡传莲、应、等为60后学生和两位北京客人举办了宴会,我和陪同。宴会上还有范博群的父亲和女儿..."

教授日记里的杨浦“五角场”

据史料记载,松湖宾馆的历史比著名的五角场朝阳百货商店还要悠久。朝阳百货,原名“万字百货”,建于1959年,砖木结构;1971年,它被命名为朝阳百货;1989年,它被翻新并更名为朝阳百货。松湖宾馆建于1955年,是一座两层砖混结构的建筑,也是五角场最早的国有商店。松湖酒店在以环岛为中心的商店中脱颖而出。难怪“松湖”会被载入“两记”,成为两位先生改善饮食、招待宾客、结交朋友的“大商店”。

教授日记里的杨浦“五角场”

环岛周围的“文化绿洲”[/s2/]

那些年,看电影是最高的“文化消费”,两者都记录了看电影的一些经历。令人费解的是,当时五角场没有像样的电影院,只有一个电影放映站,名叫五角场放映站(文革时曾改名为红星放映站,位于湘阴路北侧,大西洋百货大楼东侧,靠近中央路坡道)。原来是五角场农村流动放映队租用的一个观众席,1961年改造成固定的电影放映站。在我童年的记忆中,投影站是破烂不堪的,天花板是用竹子支撑的,座位是长长的木椅。观众不时被长椅上的臭虫骚扰,条件很简单。

教授日记里的杨浦“五角场”

谭启祥先生看过很多次电影。仅在1970年7月、8月和9月,谭先生就看了以下几部电影:样板戏电影《红灯记》、《智取虎山》、重新上映的电影《突袭》、《铁路卫士》、韩国电影《战友》、阿尔巴尼亚电影《地下游击队》和一部越南电影。从《谭基》的背景来看,谭先生应该是在复旦附近看电影的,比如1970年7月20日:“看电影《突然袭击》,下午2点到3点上班。”8月3日:“下午3: 30以后,看电影《铁路卫报》(原文被误植为‘铁路健康’——作者注),其余的工作最迟是9: 30。”谭先生到底在哪里看的电影?它是在五角场投影站还是在复旦大会堂(现在的湘辉厅)?“谭吉”没有解释。

教授日记里的杨浦“五角场”

《家记》指出了看电影的地方——五角场,如1982年8月24日:“昨天中午,全家人去五角场看《苔丝》,这是英法合拍的。”这部电影在上海非常轰动,买票也不容易。”根据这个推论,贾植芳先生欣赏这部经典文学电影的地方是在五角场放映站。1983年,五角场放映站被拆除,在它的斜对面建了一个标准电影院(湘阴路以南,靠近今天的和胜辉购物中心)。以湘阴路为同音,它被命名为项英电影院。1984年8月20日《甲午》写道:“晚饭后,全家人去五角场看电影《驯虎记》,桂英邀请客人,这部电影是苏联在1962年制作的。”这部《如何训练老虎》应该在项英电影院上映。

教授日记里的杨浦“五角场”

除了投影站,只有邮局和新华书店可以称为五角场环岛周围的“文化绿洲”。邮局位于湘阴路,有一个小开口。门口的读报栏一天天地展示着《解放日报》和《文汇报》;新华书店位于松湖宾馆的南面,从西向东,灰色水泥建筑。这是五角场相对“高档”的店面。《谭记》1972年6月13日的日记:“下午,我去五角场决定《考古》和《文物》。”“考古”从九月开始,“文物”从“参考”开始《考古学》和《文物》杂志是“文化大革命”后期唯一重新出版的考古学学术期刊。困难时期,五角场邮局成为谭启祥先生与国内文物考古界的桥梁。“文化大革命”后,受“胡风案”冤屈的贾植芳先生,为自己的研究项目,搜集整理了各种书刊。贾吉在1982年12月20日的日记中写道:“下午,全家去五角场洗澡,买了本月的《小说月报》……”1983年8月16日,他还写道:“我从医院回来,去五角场购物,买了新版《牡丹亭》。”想来,五角场邮局和书店是贾先生一定要去的地方。

教授日记里的杨浦“五角场”

几十年过去了,五角场邮局已经搬到了其他地方;原来,万达广场矗立在新华书店和松湖宾馆的区域。如今,每当我经过松湖路和湘阴路,抬头看“上海书城”和“大众图书公司”的店铺动向,我突然觉得自己正走在两位先生记录的文化地标上...

来源:上海热线新闻网

标题:教授日记里的杨浦“五角场”

地址:http://www.shcafe.org/shzxxw/690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