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87字,读完约4分钟

(童玉红)区民防办探索“分区+洞长制”模式,加强地下空室管理。全区共有地下空房2569间,包括408个公共民防工程、433个非公共民防工程和1728个普通地下室。办公室从“技术防御”入手,寻求管理模式和工作机制的突破,依托“智联普陀”平台,将“互联网+”引入地下空机房管理,探索实施“区域+洞长制”管理模式。

普陀民防办探索“片区化+洞长制”管理新模式

建立“孔长系统”管理机制

“确定正确的孔长”解决了“谁负责”的问题。重新界定地下空的管理责任人和职责,根据地下空:的不同属性设置“隧道长度”。公共民防工程的隧道长度由民防人员承担,非公共民防工程的隧道长度由产权单位人员承担

“洞长公示”解决了“管理什么”的问题。对地下空进行重新编码和归档,制作并张贴“孔长”信息宣传铭牌,向公众公布“孔”和“孔长”信息,宣传“负面清单”在地下空.的使用

“漏洞评级”解决了“管理良好”的问题。地下空室的管理水平以“安全”为唯一标准进行评价,其“优、良、差”等级对应“隧道长度公示牌”上的“笑脸、扁脸、哭脸”。根据评级,建立检查周期,第一季度一次,一月一次,一周一次,分为“优、良、差”。截至目前,全区2569间地下空客房中,有1986间被评为“优秀”,占77.3%;280例被评为“良好”,占10.9%;303例被评为“差”,占11.8%。

普陀民防办探索“片区化+洞长制”管理新模式

依靠“分区”管理平台

建立发现渠道,解决隐患发现缓慢的问题。开发信息化的“检查系统”,建立三个发现渠道:民防检查渠道——建立一支约50人的检查队伍,根据等级确定检查频率,并尽快通过终端向平台报告问题;物联网传感通道——依托“智联普陀”平台,在空重点地下区域安装了多种物联网传感设备,包括火灾烟雾传感、洪水探测传感、红外入侵传感、“三合一”人体活动监测传感等。,实现全时间、全过程的远程实时监控;社会监督渠道——在全区地下空室设立“洞长”信息公示牌,宣传举报电话和微信等。,并发挥周围人的力量对地下空室进行监督,防止安全隐患。

普陀民防办探索“片区化+洞长制”管理新模式

建立管理平台,解决隐患无序调度问题。在“巡查制度”中,通过优化流程、分类管理、统一归档等方式。实现了全区地下空机房安全隐患数据的集中处理,提高了处置效率。重点抓好三个环节:“事件待核实”——重点抓好“直联普陀”平台转移、“12345”热线转移和社会渠道监督报送;“正在处理的事件”-通过巡逻检查、感应、报警和其他渠道集中宣布所有空地下安全事件;“查询、分析和归档”-集中归档全区地下空机房的安全事故,为今后采取针对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普陀民防办探索“片区化+洞长制”管理新模式

建立协调机制,解决隐患处置难的问题。根据平台收集到的安全问题,设计了评估和传递机制,并根据事件的性质,对响应进行分级,对处置进行分类。对于民防部门可以立即处理的问题,它将直接向检查员发送一个账单,检查员将在第一时间与“洞领导”协调解决。部门联动机制需要处理的重大问题,应通过“直联普陀”平台上报区网格中心,职能部门与当地乡镇协调联动处理。对于需要区安委平台启用的特别重要的问题,区民防办应按照程序上报区安委监督解决。

普陀民防办探索“片区化+洞长制”管理新模式

提高信息管理水平

注重提高安全隐患的发现率。地下空室安全检查的频率大大提高,安全检查的覆盖面和安全隐患的发现率大大提高。今年以来,全区共检查了3万多间空地下客房,检查频率同比增长205%;共发现安全隐患699处,同比增长1897%。

重点提高安全隐患的解决率。今年以来,已清理出669个隐患。

重点提高安全隐患的稳定控制率。对于类型多样、所有权不同、涉及多个行政部门的地下空房,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联合处置机制,提高职能部门和当地城镇的参与率,初步实现地下空房的正常长期管理,即underground/き き

来源:上海热线新闻网

标题:普陀民防办探索“片区化+洞长制”管理新模式

地址:http://www.shcafe.org/shzxxw/496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