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813字,读完约10分钟

上海七月酷热难耐。83岁的童双春刚刚经历了40.9℃的历史最高气温,他利用气温降至38℃以下的事实,在自己家门口的第六人民医院做了例行检查。

回到他居住的老式社区,童双春不得不穿着裤子爬六级楼梯才能到达他在住宅楼顶层的家。2015年,有媒体报道称,住在楼下的童双春和李青都是上海滑稽戏表演艺术家,他们想为自己居住的老式多层公房安装电梯。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如公共空房间面积不足,这一愿望暂时无法实现。

昔日大居田林新村 老一辈文艺名人扎堆

童双春、李庆居住的田林九村,位于上海第一个大型住宅区田林新村的腹地。1985年,田林街道办事处成立,标志着田林公馆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如今,已被列为上海社区商业特色街道的天林路,在当时还只是茫茫原野中的一条小路,上海第一家宜家商场的位置也只是草溪大队的一片泥泞。

昔日大居田林新村 老一辈文艺名人扎堆

黄金搭档童双春和李青

20世纪50年代:神秘的“宜山路700号”[S2/]

田林地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而“田”和“林”两个字充分显示了这里最早的景象。

77岁的余是“老原野森林”的居民。根据他的回忆,在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几乎所有的田地都是农田。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田林街区由红三大队、长春大队、小扎大队三个农村大队和肖居委会、小扎镇居委会两个居委会组成。今天上海人熟悉的宜山路、桂林路、吴中路、漕溪路,都是在那个时候形成的。

昔日大居田林新村 老一辈文艺名人扎堆

1957年1月30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决定将漕河泾改造为上海仪器电子工业基地(现曹豹路103号),现属天林街,成为当时天林地区第一家大型企业。在仪器仪表厂的厂区,20世纪50年代建造的旧厂房至今仍清晰可见,爬满墙壁的爬山虎就像在讲述过去甲子的故事。

昔日大居田林新村 老一辈文艺名人扎堆

1958年,在今天轨道交通9号线桂林路站的莆田公园原址,一个神秘的“秘密单位”悄然进入。余说,当时,周围的人把“一山路700号”当成了神秘的工厂。事实上,这是邮电设备厂。

20世纪50年代末,高中毕业的余在考虑去哪个单位工作的时候,戏班的学徒童双春还住在河南中路的老房子里,完全没有意识到他未来的家正在上海的西南角酝酿和崛起。

60-80年代:步行40分钟到徐家汇,乘公交车到淮海路坠入爱河

在余的记忆中,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田野和森林的变化不大。唯一的区别是,在20世纪70年代,农村地区随处可见的大平房逐渐被两层楼取代。老俞的家已经从几个“为了成长而分散开”的大平房变成了两层楼的独门独院。

真正发生巨大变化的是20世纪80年代。1983年8月,当时的上海县人民政府批准在上海县所属的龙华镇、虹桥镇和漕河泾镇设立田林新村办事处,由漕河泾镇人民政府管辖。1984年9月1日,上海进行了行政区划调整,31.48平方公里的漕河泾镇、龙华镇、长桥、田林等地区划归徐汇区。

昔日大居田林新村 老一辈文艺名人扎堆

1985年,天林街被批准成立

1985年2月22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田林街道办事处。同年5月14日,中共徐汇区天林街道委员会和徐汇区人民政府天林街道办事处成立。不久,街道从天林楼村14号搬到柳州路555号办公。

20世纪80年代初,田林新村的新公房开始建设。1984年,田林地区常住人口为22517户,53475人,其中农业人口44919人,占总人口的84%。余还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人们经常看到农民们在凌晨四五点钟扛着锄头种菜,而建筑工人们则在早上七八点钟一个接一个地去工地建房。

昔日大居田林新村 老一辈文艺名人扎堆

工人们建起了他们的房子,从1985年到1986年,他们迎来了许多家庭,如李庆和童双春。两位滑稽艺术家居住的住宅楼是田林新村著名的文艺楼。在六楼的18户人家中,有文化名人,如著名京剧艺术家赵、、上海人艺总监、唢呐演奏家。与此同时,田林十村迎来了一群来自上海电影制片厂的老工人,著名演员牛本曾经住在那里。

昔日大居田林新村 老一辈文艺名人扎堆

1987年,天林街道办事处刚刚搬进柳州路555号的新地址

1988年,天林街第一次代表大会

“过去,剧团是在永嘉路上。我总是从家里骑马去排练剧团的表演。自行车被偷了三次。”在童双春的家里,他向记者回忆说,他刚搬到天林的时候,只有205辆和89辆公交车,而自行车是最常用的交通工具。

“我们谈恋爱的时候,应该去徐家汇坐42路,坐建国西路衡山宾馆,然后花5分钱换火车,坐上海电影院或者大光明。”老余说,当他和妻子相爱的时候,他每周都去淮海路“压马路”、“拆情”、“闹”。现在,最清晰的记忆是每次从天林乘公交车,步行40分钟到徐家汇。

昔日大居田林新村 老一辈文艺名人扎堆

90年代:天林路,比七浦路更热闹

1987年11月,寿康大厦在宜山路开工建设,高27层,是当时天林市最高的建筑。后来更名为何谦饭店,2006年8月被王旺集团收购,改建后更名为王诜饭店。酒店的黄色外墙和大门口的金色王耔雕塑(是的,包裹着王耔牛奶和王旺鲜卑的小男孩)是田林地区十多年来最“神奇”的存在之一。

昔日大居田林新村 老一辈文艺名人扎堆

20世纪90年代,田林迎来了一个真正的大建设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事件是1991年5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义山路新址竣工并对外开放咨询。如今,上海的六家医院在全国都有影响力,但在上海人眼里,它们刚开业时还是鲜为人知的“小医院”。童双春表示,第六医院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已逐步发展成为一家大型医院,其劳动保护定点医院也从华山医院迁至第六医院。到20世纪90年代末,拥有第六人民医院、第八人民医院和一所社区综合医院的田林人自豪地宣称自己是上海最方便的居民。

昔日大居田林新村 老一辈文艺名人扎堆

━1991年4月27日,时任市委书记吴邦国、时任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黄鞠一行前往天林十二村参加“爱国卫生月”。

李瑞环视察田林新村

比医疗设施的发展更引人注目的是天林的业务。上世纪90年代,曾有这样一句话来形容天林路,它已被提升为上海的特色商业街:“不管是什么莫名其妙的东西,都可以在天林路上出售。”这句话有两层意思:天林路很受欢迎;但是,格式是混合的,不是高端的。

昔日大居田林新村 老一辈文艺名人扎堆

“一个在七浦路批发童装的老板搬到天林路做生意。我问他为什么一路来到这里。他说,“因为生意是可以做的。”“童双春过去常去虹口区曲阳新村看望朋友。在他看来,与曲阳稍微分散的商业网点相比,田林的商业布局更加集中。天林路涵盖了超市、药店、食品市场、面包店、早餐店、便利店、水果店、服装店和十多个知名连锁餐饮品牌,可以满足日常生活的所有需求,无需离开社区。

昔日大居田林新村 老一辈文艺名人扎堆

1995年10月,街道社区文化中心揭幕。2006年,整个系统转移到天林街。

2000年后:50条公交线路和4条轨道交通线路[/S2/]

居民的不断涌入和人员的强烈流动是田林社区商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早在1994年8月,徐汇区第一批直管公房正式出售给居民,田林、漕河泾地区第一批96户居民一次性付清购房款,领取了房产证。

2000.4许市长在区委书记钱、区长的陪同下视察天林疗养院

居民人数的增加更直观地反映在数字上。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田林地区总人口为69850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9490人;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总人口已上升到102,661人,达到每平方公里24,501人;在2010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实际人口降至97,171人,人口密度仍为每平方公里23,191人。

昔日大居田林新村 老一辈文艺名人扎堆

对于像余龙图这样的田林人来说,2000年是很不寻常的一年。进入新世纪,上海市政府启动了新一轮旧区改造计划,肖居委会俞一行成为政府就地安置的对象。“我们在2000年搬离了原来的地方。2002年新房子建成后,我们搬了回来。在此期间,政府每月给我们1000元的费用,每个人都去外面找临时住处。”

昔日大居田林新村 老一辈文艺名人扎堆

━2006年9月,田林12号村的蔬菜市场名声大噪,成为外宾参观的景点之一

余现在住在钦州北路金乡苑。大约有400户拆迁户分布在35栋小高层建筑中。回想起我第一次走进新家的那一刻,老余的脸上仍然挂着微笑。“当然,新房子很好,有统一的水管和精心规划的房间,我觉得我已经真正成为一个大都市的居民。”

昔日大居田林新村 老一辈文艺名人扎堆

2015年,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社会文化处与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合作开展了“上海大型居住社区居民生活调查”。上海只有35.2%的登记人口属于郊区的新型大住宅。在居民眼中,医院、超市、商场和银行是当今“新大屋”中最缺乏的公共设施,而最不满意的公共服务是养老服务和住宅物业管理。缺乏便利性是目前新型大型住宅面临的最普遍问题。

昔日大居田林新村 老一辈文艺名人扎堆

作为一个“老前辈”,田林社区经历了从“无”到“一切”的30年。

━2012年5月,位于轨道交通3、4、9号线交汇处的广汽市天林街辖区内的宜山路新地标竣工

田林区毗邻漕河泾开发区,现在是许多“曹男女”在开发区购房租房的首选。对他们来说,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捷的公共交通具有不可替代的吸引力。截至2016年,田林地区共有42条城市公交线路,8条郊区公交线路,轨道交通3、4、9、12号线多个站点。从1985年开始,只有两条公交线路,现在可以到达上海的每个角落。田林生活在交通变迁的30年,也是上海公共交通创造传奇的30年。

昔日大居田林新村 老一辈文艺名人扎堆

本月初,位于天林东路588号的天林街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迎来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修缮工程。这个社区文化中心建于1993年,与徐汇剧院隔着一堵墙,曾经是许多“徐汇儿童”的集体记忆。如今,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学校组织观看电影和听讲座的剧院,从门面到大厅、剧院、展览馆、团队活动室等等。,并给予更多高质量的文化、教育和科普服务。

昔日大居田林新村 老一辈文艺名人扎堆

“虽然它的‘面值’有点老,但只要去过天林的人都会佩服这里的活力。”老俞从他孙女那里学来的时髦词汇被用在了田林的“身体”上。

来源:上海热线新闻网

标题:昔日大居田林新村 老一辈文艺名人扎堆

地址:http://www.shcafe.org/shzxxw/371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