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27字,读完约4分钟

元南一村是建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老住宅区,占地面积49300平方米。东至元南二村,西至龙川北路,北至百色路,南至上中路。社区共有28栋建筑和67个门牌,共有1365户,人口近3750人,60岁以上老人占社区人口的33%。

元南村居委会成立于1986年,辖龙川北路4号、458弄1-6号、上中路和元南村1-60号。在居民区建立总党支部,下设5个党支部,共193名党员。居委会地址:元南一村103室。

照片说明:居委会的合影

黄,黄,教我纱,教我布,两个筒管和两块布。

黄道婆的“后来者”身穿蓝布,踩着棕色的纺车,在元南村的“新皖”里,手里拿着棉卷,熟练地捻着纱线,展示着在纺车的震动下在黄道婆流传了六七百年的手工棉纺技艺。

徐汇区是元代手工棉纺技术革新者黄道婆的故乡。她的棉纺技术创新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上海乃至整个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

2015年7月,为向社区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徐汇区文化局李局长为圆南村居委会提供了4台“黄道婆”纺机,并邀请“黄道婆”传承人李小明先生指导社区居民学习纺纱技术,传承传统文化。

图片说明:圆南村纺车学生与李晓明老师合影。

描述:李小明老师认真教棉纺技术

此外,元南村“黄道婆”的纺车文化在元南村有着更深的渊源和联系。黄道婆寺“黄木寺”位于上海植物园。从上海植物园到园南村的“黄道婆”纺织文化,再到园南中学的“黄道婆”棉纺织布,形成了园南区传承“黄道婆”非物质文化的一系列阵地。

来徐汇踩“黄道婆纺车” 秀古代手工棉纺技艺

刘乃静、张新芳、李文启是原南村的居民,也是长桥人。年轻时,他们和家人一起学习纺车和棉纺技术。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大规模的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生产,纺车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如今,在“家门口”有一个纺车,阿姨们的技能终于又开始使用了。

来徐汇踩“黄道婆纺车” 秀古代手工棉纺技艺

描述:几个能干的阿姨把纺车棉纺技术传授给社区居民

描述:元南中学学生用社区纺车纺棉纱,老少皆宜

为了传承非物质文化,元南村还在弘扬黄道婆文化的基础上,在社区开展了一系列纺织、针织和手工艺生产活动。

描述:各种手工艺品都是由蓝色印花布料制成的

今年对元南村的“新源汇”进行了改造,将纺车放置在“新源汇”的角落,以促进更多的居民了解民族传统文化,增强他们对非遗传活动重要性的认识。

值得一提的是,“鑫源汇”中还有一个“车站代理”,它和纺车一样。

车站代理

为了解决社区老年人的心理安慰问题,为他们提供一个倾诉和解决问题的场所,2012年1月,元南一村居委会成立了一个服务团队,成员包括居委会干部、社区志愿者、健康服务中心心理学家和社会组织。王永峰是这个社区的一个能人,是这个自治项目的负责人。经过七年的服务,他记录了四份厚厚的接待手册,总共接待了700多名居民,为居民谈论他们的家庭提供了一个温暖的港湾。

来徐汇踩“黄道婆纺车” 秀古代手工棉纺技艺

车站代办处成立多年来,志愿者每周二上午9: 00至11: 00为人民服务,做好接待登记工作。这里有将近700个案例,里面有四个车站工作人员的笔记本,这些笔记本详细说明了要谈话的人、时间和地点、要求和意见。治疗结果满意率达90%以上,大部分民事案件在社区消化。

来徐汇踩“黄道婆纺车” 秀古代手工棉纺技艺

社区冲突主要在于赡养老人、与婆媳相处以及邻里纠纷。大多数时候,并不是需要为居民解决什么问题,而是精神交流和安慰,与居民交谈,解开他们的结,把一百个炼钢厂变成柔软的手指。

描述:电台代理手册

每年年底,车站代理志愿者将对当年前来咨询和交谈的特殊居民进行回访,了解他们的现状,相互交流和沟通,形成“参观”和“返回”的良好机制。

同时,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也会不时举办精神讲座,教授志愿者沟通技巧。志愿者们正在提高他们在解决游客之间冲突的同时做事情的能力。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帮助别人帮助自己。

2018年,在街道自治办公室的支持下,我们与社会组织“灵魂花园”签订了合同,加入专业心理学家的力量,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服务。该项目于2015年被列为上海妇女之家示范点,为社区稳定和家庭和谐发挥了积极作用。

元南村“车站代理”的受益者遍及整个元南地区。通过搭建平台,帮助社区居民解决问题、调解纠纷,使老年人感受到更多的珍妮弗,消除了老年人的孤独感,提供了一个谈心、说话、休息的场所,为“小家”的和谐稳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来源:上海热线新闻网

标题:来徐汇踩“黄道婆纺车” 秀古代手工棉纺技艺

地址:http://www.shcafe.org/shzxxw/324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