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716字,读完约7分钟

东方记者张欢。7月6日报道:2002年5月26日,上海商业大厦第一个党员服务点在位于静安寺街的中国企业大厦揭牌。在一楼大厅的楼层标志上,红色的文字特别醒目,成为党员联系组织的一盏明灯。

“当时我是证人。我真没想到党员服务点今天会有这么大的影响。“中国企业物业运营总监周培华说,当时他在建筑服务中心当经理,他的初衷很简单,就是想支持和自己有着相同工作经历的王。现已退休的王,原静安寺街道党委副书记。他当时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在各种商业建筑中寻找党员。

支部建在楼上:上海商务楼里的党建创新

描述:中国企业大厦商务楼党员服务点揭牌

两个新成员的新混淆

改革开放以来,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逐步建立,为非公有制经济和社会组织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数据显示,20世纪90年代末,上海新增经济组织13万多个,从业人员超过100万人,非公有制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90年的4.6%上升到2000年的28.6%。1999年,全市共有2,636个经批准注册的社会组织,其中包括991个全市性社会组织和13,000个私营非企业单位。社区中自发的群众活动队更多,平均每条街不少于50个。

支部建在楼上:上海商务楼里的党建创新

相比之下,“两新”组织中有很多“空白点”,一些党员无组织、有组织、不积极的现象更加突出。“两个新”党建已成为上海基层党建工作的新难点、新热点、新创新点。1999年8月,市委召开上海市社区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将“两个新”组织的党建工作纳入社区党建工作,拉开了“两个新”组织党建工作的系统推进,逐步转变为以乡镇、街道等区域性党组织为依托、以街区为重点的“两个新”组织党建工作新的管理模式。

支部建在楼上:上海商务楼里的党建创新

位于上海市中心的静安寺街就是其中之一。新世纪以来,南京西路沿线高层建筑不断兴起,大量非公有制企业聚集。“白领”在当时是一个时髦的词。2002年,仅静安寺街地区就有28栋商业建筑和472家外资和私营企业。在这些企业的员工中,许多人因为在大学或机构中的出色表现而入党。当他们去外企和民营企业时,他们的党员身份成了他们新的困惑:有的刚从大学毕业,党组织关系成了“包账”;有些在外企工作,不敢“亮身份”;一些预备党员的检查和确认被拖延了;一些来上海的外籍党员彼此分离,缺乏日常学习和组织生活。在这些商业建筑中,也有一些优秀的年轻人想入党却找不到门。

支部建在楼上:上海商务楼里的党建创新

385名党员“感动”了家

这项艰巨的任务叫做“扫地”,从那时开始,一楼一本书,每个家庭一张桌子。王和他在住宅区的同志们几乎每天都跑到商业大厦。"前期工作很难做."王说,当时的建筑和物业都很正式,不能随便进出。如果他们不小心,保安会把他们当成“小偷骨头”,所以去商业大厦调查是不容易的。“当时中国企业大厦的周先生对此非常了解,并给了我们一张特殊的出入境许可证。”

支部建在楼上:上海商务楼里的党建创新

描述:关于静安寺街新经济组织党建的大讨论

2002年4月10日,经过初步安排,街道党工委组织辖区内商业大厦的党员,围绕新经济组织党建这一主题,以“解惑、寻找支点、塑造新形象”为主题,展开了大讨论,大家畅所欲言。党员杨一栋在大学期间入党,毕业后加入了外资企业欧莱雅。街上批准后,他破例调到公司所在地白乐的居委会。与老党员交流后,他非常激动,深切感受到在外企工作中保持党员先进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党员杨颖在会上提出,要尽快创造条件,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建立党组织,使党员队伍建设有组织可循。会后,街上反应很快。5月26日,终于迈出了第一步:静安寺街道党工委在中国企业大厦上海商业大厦正式设立了第一个党员服务点。紧随其后的是紫安大厦、延安饭店、美丽花园饭店和永兴商务大厦。

支部建在楼上:上海商务楼里的党建创新

不久,一些真正失去联系的“老”党员来到了门口。郑川在上海交通大学学习期间入党,2000年毕业后一直在一家外企工作,党组织关系与他无关。2002年7月16日下午,在离开党组织两年后,他的工作地点搬到了自安大厦,看到大厦大堂挂着“党员服务点”的牌子,他立即冲上前去寻找党组织。在收到他提交的“情况和评论”后,街道决定让他定期参加活动。经过半年的调查,郑川终于拿到了《党员登记表》,交了党费。

支部建在楼上:上海商务楼里的党建创新

图片说明:郑川在紫安大厦工作时的党员服务点活动记录卡

同年12月,新华社记者写了两篇文章:“支部建在楼上,党建落实”,“从“找组织难”到“组织上门”,抓住了这个真实案例,反映了上海新经济组织的党建工作。此后,商业建筑的服务点得到了进一步推广。2003年10月28日,静安寺街28栋商业建筑全部设立了党员服务点。第一个服务点挂牌两年来,静安区党建服务点发展到65个,建党组织64个,385名“隐性”党员找到了自己的“家”。

支部建在楼上:上海商务楼里的党建创新

大楼里有专职党群工作者

在地方党组织的领导下,在商业大厦建立党组织,设立党员服务点,扎实推进“两个新”组织的党建工作,这是静安区的党建工作。为了适应工作发展的需要,2004年6月,静安区选聘了53名全市商业建筑党群工作者,专职从事建筑党建工作。同时,静安区从职业准入、工作职责、职业晋升、薪酬制度、职业培训、职业评估和专家评审等9个方面探索建立科学、规范、开放的基层党务工作者职业体系,形成了一个五级十三级的金字塔形职业发展阶梯。

支部建在楼上:上海商务楼里的党建创新

王绮滢是静安区首批建筑工人之一。她还记得当时小区党建工作“三进”的要求——热情服务,进楼门;带着真诚的信任,走进企业的大门;带着信念和忠诚,走进党员的心门。十多年来,她穿梭于八座商业大厦之间,持续了很长时间,与许多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我们聘请了一批知名非公有制企业的负责人作为党建观察员,关心、支持和监督企业的党建工作,效果很好。”

支部建在楼上:上海商务楼里的党建创新

描述:静安区商业建筑工人就业仪式

静安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孙说,浦东和长宁在党建工作方面也有自己的探索,静安实践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建立了这样一支专职的党建和群众工作队伍。“以社区党群专职工作者为骨干,依托社区党建网格和党员服务网络,全区共划分了20个‘两新’党建工作网格,每个网格配备2-4名党群专职工作者,明确工作要求,充分发挥团队工作的合力,开展专题活动。稳步推进“两个新”党建网格下的总支部建设,通过总支部带动联合党支部和独立党支部,将党建工作从商业建筑辐射到周边“两个新”组织和驻地,构建单位党建、行业党建和区域党建的区域党建格局。”

支部建在楼上:上海商务楼里的党建创新

此外,当时静安区逐步建立了党建经费保障体系,包括全额退还党费、党建专项项目申报资助、专项资金支持和社会各界赞助,并积极整合各方资源,为“两新”党组织和党员开展学习活动提供场所。2009年成立的“白领渴望”改变了“两个新”领域党建工作的传统模式,进一步整合了围绕白领不同爱好、兴趣和需求的区域资源,为白领提供了持续便捷的服务渠道,进一步增强了党领导、组织和动员社会的能力。

支部建在楼上:上海商务楼里的党建创新

(照片信息由静安区提供)

来源:上海热线新闻网

标题:支部建在楼上:上海商务楼里的党建创新

地址:http://www.shcafe.org/shzxxw/31259.html